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

时间:2022-06-12 10:42:11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本身就是一个美的海洋,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美,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一、以文本为中心,提升审美能力

1.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

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2.分析作品的意境美。优美的文章都能创造出一种意境,给人以感染、熏陶。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意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表达含蓄蕴藉,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情景交融,境由心造,客观景物染上作者浓浓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夕照图,巧妙的表现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面上写大海吞吐日月,其实正是为了寄托作者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境美,特别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章的思想美。文以载道,文章不是作者的无病,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的外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都以深邃的思想给人以智慧的启迪。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揭示了黑暗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孔乙己给孩子分茴香豆时,孩子没天真无邪真诚善良,然而成人社会的冷醋无情。丁举人的凶残狠毒,心狠手辣,酒客们的穷极无聊,麻木不仁,孔乙己的自欺欺人,迂腐不堪。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表现了社会的黑暗。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

二、解析典型形象,培养学生审美鉴别能力

“文学的特殊审美教育作用,是和文学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特点离不开的”,文学形象最能把读者带进作品所要反映的那个社会现实,去认知、评价现实,最能激发学生去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因此,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艺术形象进行剖析,以形象教育学生,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爱与憎的反响。如《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用极尽嘲弄之手笔成功地完成了对“菲利普夫妇”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他们对于勒变化无常的态度是缘于于勒的命运好与坏(是否有钱有地位)。当菲利普一家人怀着美好心情去度假在船上偶遇日夜期盼的“福星”就是那个衣衫褴褛、狼狈不堪的家伙时……,一切深情的面纱被彻底撕破,人物的丑恶嘴脸显露无余。通过爱慕虚荣、贪婪自私、冷酷无情的菲利普夫妇这个艺术形象的分析,学生是能认识到什么是丑恶的灵魂、罪恶的深渊,并深刻地意识到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资产阶级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对照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温暖的大家庭的人们是否更应该坚持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呢?从而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升化。

三、走出课堂,欣赏自然美、社会美

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社会更是一个大课堂。内容更丰富,可极大的拓展美育的活动空间。那里有名山大川,草木虫鱼等朴实的自然因素,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再如山川绿化,园林景观等,也有活生生的简单而复杂的人文因素,课本上的真假美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印证。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迹,耳闻目睹,可感可叹,可喜可忧,辨别中,什么崇高,什么丑陋,是非自然分明,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感知社会人生也是美育的一种方式。机关、工厂、农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美有丑,有真有假,我们多展开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快的更直接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美育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在语文教学和塑造人格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和理解语文美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特征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美的修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江口中学)

上一篇: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下一篇: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科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