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代汉语教学的多向整合法

时间:2022-06-12 10:33:43

谈现代汉语教学的多向整合法

[摘要]高校中的现代汉语课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有必要对其作出行之有效的改革,采用多向整合法可以将现代汉语知识体系与网络媒语、文学与文化、语言学科多角度地统一,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整合系统。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 多向 整合法

[作者简介]赵丽娟(1978-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齐齐哈尔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言与文化。(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57-02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将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就理论而理论”,教学体例陈旧,忽视与相关课程的关联、相关知识的拓展,缺乏时代气息,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提不起兴趣,甚至觉得此门课程根本无用。对现代汉语的教学资源作出行之有效的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采用多向整合法可以将现代汉语知识体系与网络媒语、文学与文化、语言学科多角度地统一,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整合系统。

一、内向扩展,将教学资源优化重组

现代汉语课程以实用性为第一义,在目前课时普遍偏少的情况下,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将知识最大化地传授给学生成为关键。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将教学资源优化重组,剔除繁杂的理论内容,讲清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围绕能力培养,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如实战演习法、研究性学习法、网络平台信息反馈法等,完成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实战演习法,即对语音、词汇、语法等实用性知识进行实地训练。语音教学以普通话训练为主线,精讲多练,可利用声韵拼合规律等方法来纠错,集中强化语音训练。采用“课前五分钟”、课后演讲等形式进行普通话实战演习,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词汇教学以扩充词汇量、正确地使用词语为主导,学生要能正确地辨析和解释词义,可采用词义辨析、修改病句、成语接龙、巧用惯用语编辑情景会话等形式进行演练,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用词的能力;语法教学以实用性为基础,通过辨识词性、分析句子以及改正病句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汉语。

研究性学习法,即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语言材料,并加以解决。教师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以教育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从被动的“要我怎样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怎样学”,从而主动研究和思考课程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进而实现知识技能综合性的发展。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提升他们对语言现象的敏感度,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网络平台信息反馈法,即通过课程网络平台对课堂内容补充、再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布置作业,测试等,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用反馈信息对后续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种方式节省课时,知识更新快,可以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如图片、表格或其他多媒体材料,更直观地方便学生学习;通过提问、布置作业和测试等形式反馈信息,与学生有效互动,了解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等,达到师生互动、教学互推,形成立体化、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二、外向延伸,与网络媒语动态演进

教师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用敏锐的眼光挖掘现代汉语的丰厚底蕴和探究的空间,用客观的、灵动的语料佐证。目前现代汉语教材的框架和内容多陈旧枯燥,缺乏新鲜感,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网络语言、媒体语言和流行语等能敏锐地反映时代脉搏和社会心理的变迁,表达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心态,这些语料理应被吸收到教学内容中。

网络语言是目前高校学生接触较多的语言变体,学生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和传播者。“亲”“雷”“赞”等新词语在学生的口语中屡见不鲜。不妨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加入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语料,在语音部分加入一些网络中出现的谐音词,如“酱紫,斑竹,灰常”,语法上则搜集一些超常搭配,看起来不合法却流行的语法形式等,让学生进行统计、归纳,从中分析特点、所反映的心理特点以及评价优劣等,使学生对语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不仅增加学习兴趣,而且觉得学有所用。

电视媒体语言也对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甄传》《神探狄仁杰》剧集热播后,校园“甄体”“元芳体”纷纷出现,2013年春晚流行语“我勒个去”“我骄傲”等也走入学生口语中。在教学中若将这些学生耳濡目染的语料吸收进来,让其归纳分析,无疑可以提升他们的兴趣。此外,对于手机短信、歌词、广告语言、大学生流行语、报刊语言等语言现象,让学生留意并搜集、分析,既能丰富现代汉语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现代汉语知识的重要性,又能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使其眼界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增强对语言的敏感度,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钻研,找出规律,锻炼驾驭和运用汉语知识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

三、横向组合,向文学文化有机拓展

首先,在文学鉴赏和熏陶中学习语言知识。就语音章节的朗读部分来说,若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讲授理论,既费时又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不妨让学生自学,每节课留出几分钟让其表演朗诵名家名篇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由同学、教师对其语音及作品感情基调的理解等进行点评,或播放一些名篇的音频和视频材料,学生既能受到文学熏陶,又能激发对语言训练的兴趣。再如,辞格是修辞章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若照本宣科则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文学作品中处处融合了辞格,对辞格的分析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杨绛的《记钱钟书与》中有句话“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可知该句的主旨是婉言谢绝采访,运用的是比喻辞格。在辞格的分析中,既能引发学生对文学含义的思考,提升其鉴赏能力,又能在学习语言理论时避免枯燥乏味。

其次,将文化知识的讲授贯穿于现代汉语理论中。作为文化的载体,汉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积淀着汉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特点。然而,由于课时限制,这些内容常被教师一带而过,学生也对文化现象“习而不察”。现代汉语教学应该重视文化因素的发掘。如针对具有民族性的词义,教师可先设疑:为何汉语中贬低狗和龟,而喜欢“羊”?试从文化的角度探究。笔者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再分组式自主讨论研究,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羊喜群居,与古人的价值观一致,“羊跪乳”也符合儒家孝道;相反,狗形单影只,在一起即争斗,这种习性不符合古人的价值观。学生还找到了多方面的佐证资料,并运用此方法深入研究了多种动物带有的文化色彩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语言背后的文化的兴趣。

四、纵向聚合,与语言课程有效衔接

现代汉语课程是为大一学生开设的基础课,后续的语言类基础课程有古代汉语和语言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有交叉之处。在讲授现代汉语课程时,既要避免与这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做到有效衔接,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体系。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二者有着差异性和一致性。在现代汉语课堂上,要注意内容的设置。以语音为例,可只谈及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演变为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演变规律可留待古代汉语课程讲解。而二者的一致性,如古代汉语的语音成分在方言中的保留问题,可结合所处的方言区讲解,如笔者所处的黑龙江方言中“上街”“解开”中的“街”“解”分别读作āi、ǎi,即是古代汉语保留的成分。只适当讲清楚古代汉语声母演变的简单规律,至于具体的“二十六字母”等知识点留待古代汉语讲解。如此内容的设置,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后续的古代汉语相关内容埋下伏笔,既避免了内容重复,又做到了有效衔接。

语言学中有多处与现代汉语交叉,但二者侧重点不同,语言学倾向于理论,现代汉语则更重应用。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应用性的内容要讲清楚,为语言学课程打基础,而纯理论性的交叉知识则可适当渗透,具体内容留待语言学课程讲解。以语音部分为例,音标和音位的知识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而是放到网络平台上由学生自学。声母、韵母、声调、音变部分则需要大量的语言示例来演练,尤其是声母、韵母、声调的辨正部分,为以后的语言学理论课学习奠定基础。而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语义特征、语义指向、配价理论、认知理论、语用理论等,在教学中则可适当地渗透,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科发展的前沿,紧跟语言学研究的动态,并为考研扩充知识点。

现代汉语课程应突破传统,建构一个多元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优化资源、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多向组合,提高自身的活力,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充分发挥语言课程的工具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欣.高等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2]周仁平.现代汉语研究与教学现代化之我见[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邵敬敏.汉语语法趣说[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倾听历史的声音 下一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