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钵育摆栽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效果

时间:2022-06-12 10:21:52

水稻钵育摆栽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效果

钵育摆栽技术是总局推广的十大技术之一,是利用带有钵体的塑料育秧盘进行育苗,本田进行人工摆栽的栽培方法。由于秧苗基部带有土坨,在起苗、运苗、插秧过程中大大减少了对秧苗根系的损伤。因此,插秧后不缓苗,返青快,有效地提高了活动积温利用率。同时,由于秧苗摆栽时根部入土浅,带蘖下地,有利于秧苗早分蘖、快分蘖、多分蘖,有效地提高了低节位分蘖的利用率,增加有效穗数。钵育摆栽的个体叶片伸展量普遍大于人工和机械插秧,由于叶面积系数的增加,光合作用得以加强,有效地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水稻生长发育所需要养分与能量充足,植株发育良好、健壮,为创高产提供了有利保障。

1 栽培管理

1.1 置床育秧

1.11 秧盘准备 目前我场生产上应用的钵育秧盘规格一般为58cm×33.5cm,孔眼数在434个,苗床的大小一般为60m×3m。

1.12 置床标准 置床时要求床面尽量平整,床土细碎,播种前一定要将苗床浇透底水,用耙子轻轻地将床面挠成泥泞状态,以利于摆放钵盘。

1.13 种子准备 以空育131为主,搭配种植三江一号,垦鉴稻9号,种子发芽率必须保证90%以上,必须经过严格的盐水选种、浸种、消毒和催芽。

1.14 营养土配制 ?营养土的调制一定要认真细致,掌握好旱田土和壮秧营养剂的配比,对土过多,每盘钵体内营养不足,无法满足秧苗生长发育的需求;对土过少,壮秧营养剂浓度过大,容易烧苗。一般采用偏酸性有机质含量高、保水透水性好的过筛旱田土70%+30%过筛腐熟的有机肥或草炭混拌均匀后,每方土再加上壮秧营养剂5kg,在播种前1-2天调匀配好,用塑料布闷盖。

1.15 播种量的确定 每栋棚(60m×6m)播量约105kg。

1.16 播种方法

(1)?把配置好的营养土装入钵体,钵上部要留出2―3mm空间 ,钵内土壤应稍压实,压出4―5mm小坑,然后播种,播种时,用播种器进行播种,播量控制在每个钵体内4―6粒精选种子,然后覆土,覆土厚度5mm。摆盘:置床要耢平整碎,充分浇透底水,将已播种覆土后的钵盘摆放整齐,用厚木板压入泥土中,压紧压实,四周封严,防止透风,摆盘后覆地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苗床内杂草萌动时将钵盘顶起,吊死秧苗,同时,也有利于秧苗的根系穿过钵体底部的小孔,吸取床土内的水分和养分,最后将露种子处用覆土细细找匀,均匀地扬上毒土,盖上地膜,封好棚布。

(2)置床浇透水后,把多个钵盘叠在一起,摆放在置床上,用木板压实,取出多余钵盘,装入营养土,钵上部留出2―3mm的空间,用细喷壶浇透水,沉实后钵空深4―5mm,然后播种覆土,盖膜。上述两种方法可自选。

1.17 播期 4月5日―16日,最晚4月16日前播完。因为钵育摆栽苗的秧龄为35―40天,所以要尽量早播。早播后可采用三膜覆盖,防止低温冷害。

1.2 苗期管理 整个育苗过程中,一定要调整好棚内温度,使其不能过高,在秧苗一叶一心时就开始通风炼苗,随着秧苗的生长发育而逐步加大通风力度,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5℃左右。棚内湿度不能过大,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秧苗容易发生立枯病。因钵育苗的钵体小,营养土少,秧苗后期易脱肥,可在2.5叶龄期施尿素每平方米2―3克,施后用水冲洗,或喷金满利每平方米0.1―0.5毫升或惠满丰每平方米0.3―0.4毫升。

1.3 壮苗标准 秧龄35―40天,叶龄3.5―4.5叶的大中苗,带蘖率70%以上。

1.4 适时插秧

1.41 适时早栽 最早5月5日开始插秧,最晚不超过5月25日,以确保7月25日前抽齐穗。

1.42 摆栽密度 行距30cm,穴距15―16cm,穴株数4―6株,平方米摆24―26穴,平方米基本苗80―150苗为宜。

1.43 水耙地标准 必须有3厘米深的泥浆,沉淀5天后成花达水摆栽。

1.44 ?摆栽质量 摆栽深度以钵体与泥浆平为好,一般深度1.5―2厘米左右,不漂苗、不埋苗,行直,摆到头,到边,充分利用每寸土地。

1.5 合理配方施肥

1.51 按常规办法合理施肥,基肥,结合水耙地每公顷二铵120kg,尿素70kg、钾肥50kg,混拌后人工撒施,肥料随整地机械翻动,做到全层施肥。蘖肥、调解肥、穗肥及粒肥按常规施用。

1.52 叶面追肥:一是喷穗肥,在撒施穗肥的基础上,在水稻剑叶抽出后,结合防止稻瘟病,公顷用磷酸二氢钾3kg加尿素6―8kg加米醋1.5L加多菌灵1.5kg喷施,二是用磷酸二氢钾2.5kg加新华多元液体肥2kg加三环唑1.5kg,防病健身促早熟。三是采用航化作业喷施微肥,四是用垦易肥每公顷750―1200ml加多菌灵1.5kg兑水喷施。提质增重促早熟。

1.6 采用节水增温措施

1.61 水层管理同常规

1.62 增温措施:

(1)设置循环式、隔墙式、滚动式晒水池,晒水池面积不小于本田面积的2%。

(2)延长渠道和覆膜增温;

(3)出水口架设散水槽,高度1.5―2m散水增温;

1.7 有关秧田管理,本田管理,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同常规。

2 质效分析

2.1 产量分析

通过对本场钵育摆栽的农户进行取样调查和实收对比,摆栽苗比机插苗每穴多2-4个分蘖,株高比常规的高出3cm左右,籽粒饱满,钵育摆栽一般增产幅度在90~132kg之间,亩产平均比机插苗增加103.54kg。

4 结 论

通过多点示范表明,该项技术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实现了高产、稳产、高效的目标,并且形成了具体的栽培模式。钵育摆栽技术体系是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的一种体现,充分体现了农业科学的发展观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的一个具体步骤。为了全部实现机械系列化和自动化,我们还需要在先进技术和机械创新上下功夫,使钵育摆栽科学体系逐步完善升华。

(作者单位 :155630黑龙江省农垦宝清县八五三农场)

上一篇:向日葵菌核病综合防治试验 下一篇:析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