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政策只剩下“初衷是好的”等

时间:2022-06-12 10:20:32

【前言】为什么有些政策只剩下“初衷是好的”等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王玉初 在很多时候,城市孩子和独生子女都比农村孩子和非独生子女更有优越感。但是在河南省近期的一场毕业生招聘会上,城市孩子和独生子女却受到了不少招聘单位的冷遇。一些招聘单位甚至直接表示:拒绝城市孩子和独生子女。 当就业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时,一些企业...

为什么有些政策只剩下“初衷是好的”等

时下,每当一项政策面临社会质疑或者遭遇失败时,总会有人出来这样评价:初衷好的。诸如房地产调控的初衷是好的,打造城市名片的初衷是好的,给出租车换装的初衷是好的,大学扩招的初衷是好的,召开听证会的初衷是好的,就连学生请客吃饭要校领导批准的初衷,也是好的。

但是让我们不明白的是,这些好的不得了的政策,怎么不是备受争议就是在执行中遭遇失败呢?面对舆论批评,某些部门的发言人竟然还能理性地说出“初衷是好的”这样的话来,真是荒唐。

公共管理不是好人主义、好人管理,衡量公共管理的成败也不是道德判断,不是初衷好不好,而是价值判断、效果判断。拿“衷是好的”为自己的管理失误辩解,不是一个管理者应有的逻辑。诚然,公共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有些政策之所以效果不好,可能是出在具体执行上,但是更多的却是出在政策的不切实际和设计漏洞上,有些则直接是因裸地与民争利而流产。诸如出租车换装事件,事前根本就没有征求出租车司机的意见;“学生请客吃饭要校领导批准”,而且还要越过院系领导,直接由校领导批准,这样的政策最后不剩下“初衷是好的”才怪呢。

无论初衷有多么好,现实中遭遇失败都是对这项公共管理政策的否定。作为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当然首先要初衷好,然后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慎重制定政策规定。那些口口声声“初衷是好的”的政策,其实只是扩张部门权力、与民争利的政策,连“初衷是好的”都没有,只有裸的利益和权力。(摘自2007年1月9日《中国青年报》)

独生子女就业碰壁发人深思

王玉初

在很多时候,城市孩子和独生子女都比农村孩子和非独生子女更有优越感。但是在河南省近期的一场毕业生招聘会上,城市孩子和独生子女却受到了不少招聘单位的冷遇。一些招聘单位甚至直接表示:拒绝城市孩子和独生子女。

当就业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时,一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根据自身的需要开出一些独特的条件,并因此将一部分群体拒之门外,这种做法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歧视,并引起轩然大波。事实上,那些被指为“歧视”的招聘条件有些的确是违反了《劳动法》,但不可否认有一部分是由于就业者的过分敏感而对企业人才选择权的一种误解。

其实,社会在监督用人单位严格遵守《劳动法》等有关法规的同时,也应尊重企业的人才选择权。正如中国水利水电某工程局的招聘工作人员所说,“地质勘测常在野外作业,条件比较艰苦,以前招聘的很多城市孩子和独生子女都因受不了苦而离开,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现在我们干脆只挑农村学生,而且一般不考虑独生子女。”

每位劳动者并不是天生就能胜任某项具体的工作,他们大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并在实际的工作中慢慢锤炼,并最终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要知道,在这期间,企业要为他们付出一大笔培养费用。若是因一些独生子女自身吃不了苦,半途而废,那企业花的培训费岂不是白费了?我看,企业不愿做这种“冤大头”也没什么错。

常言道,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有时过于优越的生活环境未必就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而在逆境中成才的事例却比比皆是。如果我国独生子女的吃苦耐劳精神长久得不到改善,估计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很快就要变成劣势。所以,站在长远的立场上来看,独生子女就业遭遇暂时的冷遇也未必就是坏事。

(摘自2006年12月18日《中国改革报》)

上一篇:理性看待粮价上涨等 下一篇:什么是新比较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