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2-06-12 09:43:03

河南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内容提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不仅是社会保障制度良性运行的重要基础,而且会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1998―2007年河南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河南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支出;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5-0045-03

1.引言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器、安全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社会保障被明确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努力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逐年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1]。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在当前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兼顾社会公平的大背景下,研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河南省近年来的数据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2.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经济原理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的,只能由作为社会组织的国家来进行,绝大部分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取得和支出都需要由国家来完成。因此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财政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后盾。实践证明,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始终在承担着社会保障最终保证人的角色,运行一个财务可以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有政府财政的强力介入,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和合理发展。综观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发现:几乎所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都十分重视财政对社会保障的作用[2]。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社会稳定为条件,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市场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宏观上讲,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能够起到深化企业改革,促进公平竞争、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从社会保障与经济主体微观决策的关系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会有效地改变经济中无数家庭和厂商面临的预算约束和经济激励,进而影响他们的储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生育行为,而这些微观决策共同形成了包括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形成和技术进步等在内的促进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必然会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3]。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不仅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的重要保障,而且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3.河南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以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力度逐步加强。河南作为中国的第一人口大省,近年来经济实力已位列全国前五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从1998―2007年,GDP总量由4 308.24亿元增至15 012.46亿元,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由25.49亿元增至287.43亿元,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也由27.36元增至291.25元。河南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本文从河南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以及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全员劳动生产率两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3.1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长期内,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造成的,而在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数量和效率。经济增长简单地说就是国民经济数量的扩张,其中最主要的衡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水平及年递增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和资本、劳动的关系可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

Y=AKαLβeu(1)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K代表资本投入量,L代表劳动投入量,α、β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A被称作全要素生产率,它实际上是一个杂项,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变革等。

本文以模型(1)为基础来分析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是从供给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财政政策具有改善经济增长绩效的作用,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包括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公共用品、给予科研教育补贴、纠正外部性等措施,使经济产生持续稳定的内生增长成为可能。

对模型(1)稍加变动,加入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非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两个变量,则模型(1)可变为:

Y=AKαLβG 1γ1G 2γ2eu(2)

其中G 1代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额,G 2代表其他财政支出额。

对生产函数(2)两边取对数,得下式:

InY=A+αInK+βInL+γ 1InG 1+γ 2InG 2(3)

利用河南省1998至2007年以上5个变量的数据(GDP、K、L、G 1和G 2的数据来自河南统计年鉴和河南省财政厅相关年度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总表,见表1,利用模型(3)进行估计,在进行估计前,由于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伪回归,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各变量的单位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原始数据表

注:(1)表中数据《河南统计年鉴》和河南省财政厅相关年度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总表中的有关数据整理。(2)GDP按当年价格计算,以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为准,K为河南省固定资本投资额,L为河南省历年从业人口。(3)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额,2006年以前按照历年《河南统计年鉴》和河南省财政厅相关年度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总表里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之和作为当年“社会保障支出”,2007年度按照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和河南省财政厅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总表里的“社会保障和就业” 作为当年“社会保障支出”。

表2 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注:C,T,N分别代表检验中是否带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及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的选择为AIC。

最小化原则,采用Eviews3.1软件计算。

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5个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且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所以全部是一阶单整变量。为了避免伪回归,还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在这里采用EG两步法,最终得到估计结果如下:

lnGDP=0.488lnK+0.391lnL+0.112lnG 1+0.125lnG 2

(3.7023) (3.4711) (2.1547) (2.3446)

括号中的数字表示系数检验的t统计量值,由于常数项不显著,所以模型没有常数项。从模型可以看出,产出的资本弹性为0.488,产出的劳动弹性为0.391,产出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弹性为0.112,产出的非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弹性为0.125。因此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提供的,其中资本作出的贡献最大,由于收入分配主要按要素进行,由此决定了在收入分配中国民收入大部分为资本所有者所有,这也是河南省目前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和非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的贡献程度差不多,非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作出的贡献稍大,主要原因在于非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中有一部分为生产性财政支出。从总体来讲,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未来时期随着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比例的逐步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

3.2 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为了实证分析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法――分析河南省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果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全员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就可以判定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河南省1998―2007年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全员劳动生产率情况,如表3所示:

图1 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全员劳动生产率散点图

为了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表3中数据为基础,以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以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为自变量,利用SPSS软件对全员劳动生产率(PGDP)与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R)之间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回归结果为:

PGDP=5412.36+69.779R(4)

R=0.972R2=0.944F=151t=12

回归结果说明,全员劳动生产率(PGDP)与人均财政支出(R)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表明,1998―2007年间,河南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河南省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促进作用。10年来,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由25.49亿元增至287.43亿元,增长了近11倍;GDP总量由4 308.24亿元增至15 012.46亿元,增长了3倍多。产出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弹性为0.112,而且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全员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实证表明了河南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河南省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也再次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决心,政府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将会得到持续的提高[4]。河南应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使社会保障制度在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和促

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4.1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

目前河南省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逐步降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应该继续缩减财政性经济建设支出,同时加紧民间投资体系的培育,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经济建设中抽出大量财政资金,充实社会保障资金,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另一方面要适当压缩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应该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真正改变目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状,努力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节约财政支出,减轻社会负担,支持社会保障。

4.2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支出的源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化特征明显,以河南为例,2007年河南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66%左右,而这部分人口有相当一部分被排除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保险之外,这也是造成中国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社会保障来源不足的原因之一。因此,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拓展,向城镇个体工商户和所有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拓展,不失为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的好办法。

4.3 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根据目前财政收支的现状,为了减轻财政负担,除了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该积极寻找其他的途径、采用其他的财政手段及措施来补充社保基金、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从而为社会保障财务运行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目前可采取划拨国有资产、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彩票事业和慈善捐赠事业等方法为社会保障筹集资金[5]。

参考文献:

[1]孙志筠.着力改善民生 积极做好财政社会保障工作[J].经济研究参考,2008,(01):31-35.

[2]蒋筱江.论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的关系[J].中国物价,2008,(04):60-63.

[3] 王利军.中国养老金缺口财政支付能力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02):127.

[4] 王子龙.中国社会保障的财政问题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09):52-56.

[5]宋士云,李成玲.1992-2006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03):38-4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综合评价 下一篇:产业创新平台:集群创新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