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探讨

时间:2022-06-12 08:20:46

新课标下的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探讨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的美术课程,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旨在有效传承文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形成、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关键词:美术课程;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29-01

美术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美术教育决不局限于培养几个美术家或创造几件伟大的艺术品,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个性完美的人,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相符。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程之我见

笔者翻阅了美术新课程的教材,深切体味到了它的“新”。它的内容和形式和以前大不相同,很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美术和诸多事物的联系;新课程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新教材的“新”决定了不能再用以前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新教材的宗旨,切实把握好其中的脉络,真正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二是把所掌握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转化为自身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三是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把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内在联系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往的教育过于细、过于死,它束缚了教师的手脚;现在教师能够带着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传统学科的堡垒,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一起来进行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方法的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教师的转变是成功的关键,因为这对教师的知识容量是否宽广、专业技能是否过硬、教育观念是否先进,甚至是各个方面的联系是否贯通都提出了比以前更严格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还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和音乐、语文等科目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音乐中的戏曲、民乐都可以配合图来讲,创造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文学中的诗歌欣赏可以通过画得以更好的理解。

二、美术教改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浅析

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新教材的内容表面上是精简了,但是细心看会发现每节课的容量其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增大了,不能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授课了等。下面几点是笔者在教学一线中发现的问题,特作如下分析,希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一)教学观和教学理论的贫乏

教师的教学观及隐藏在教师观念背后的教学理念直接制约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观的单一,教学理念的贫乏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及教学行为的简单化。我们虽然能看到一些老师能依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教学,但大部分没能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课与课间的差异仅仅是教学重点及内容上的差异,而不是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单一及个人风格丧失的背后,就是缺少相应的教学理论及教学观作支撑。

美术教学同时也要顾及其他理论的学习,如对话教学、现代阐述、建构主义等。美术教学要求师生双方能相互真诚地倾听、对话、沟通,师生双方的对话是一种“深度汇谈”,它同时追求的是一种激扬的课堂活力及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二)于欣赏与创作中徘徊的美术教育

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有赖于学生的艺术实践,只有当学生接触到某一类艺术后才能感知到其中的奥妙,同样,学生绘画技法的提高也有赖于学生艺术眼光或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眼高”与“手高”是相辅相成的。

按实际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看,许多老师把本来是两堂课的量集中到一节课上,任务当然无法完成。因为,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设定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想在一节课中,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让学生学会某一种美术技法,又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其实,这是很难达到的。教学及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点点滴滴和日积月累而成的。

(三)公开课作秀问题重重

人们不大乐意把自己的问题及错误暴露给别人,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教师都会做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学校里见到的课感觉都是“精品”。笔者亲临这样的“精品”,总有莫名的恐慌涌上心头。与此同时,笔者思考到这样三个问题。

1.公开课是公开展示的课,应该是典型性较强的课例,这类课的意义之一,就是它能成为广大教师日常教学的一个模本。

2.公开课如过度包装,失真现象频出。如有的老师提问时,就有学生在下面拿着纸条读,这有悖于课堂教学规律。

3.公开课同样可以出错。公开课也是课,课堂是会出错也允许出错的地方,作为听课者及评课者应有理解、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课堂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唯有这样,才能让公开课教学真正成为人们研讨教学问题的地方。

结语

美术课程教学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美)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上一篇:英语快速阅读技巧初探 下一篇:基于策略的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