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 提升教科书的 “学本” 化功能

时间:2022-06-12 07:35:25

活用教材, 提升教科书的 “学本” 化功能

摘 要: 文章以必修三《神权下的自我》一课中“文艺复兴”一目内容为例,论述如何从学情出发,活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学本化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活用教材 “学本”化功能 能力训练

现用的历史教科书栏目多样,资料丰富,其目的就是给学生学习提供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发挥教科书的“学本”化功能,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如何让学生利用好教材,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本”呢?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到我校就读的学生素质偏低。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以课改宗旨为指导,依据课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灵活性地利用教材,充分挖掘课本,使课本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主要教学资源载体,使课程“三维目标”落到实处。下面我以必修三《神权下的自我》一课中“文艺复兴”一目内容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标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的《十日谈》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认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前布置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按导学案的提示理出本课的基本线索,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一、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

我安排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把教材内容当做材料让学生阅读,提示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思考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提炼出教材里的有效信息,与同桌进行交流。

在前几章节教学中已经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论探寻思想文化类事件产生的原因。本课在处理这一点时,同样借用课本资源训练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解答原因类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先自行思考,再同桌合作,从经济、政治、思想层面寻找与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相关的因素,教师仅起到对问题思维方向引导的作用。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参与积极踊跃,合作探究气氛热烈,温习与加深了对历史事件成因分析的思维角度与方向,在自主与合作中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

二、文艺复兴的过程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教材找出文艺复兴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两个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掌握。

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透过史实的表象揭示其本质,这是高考要求“获取与解读材料的信息”与“描述与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考查内容。高考中考查这类能力的试题,其结构通常是通过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归纳出基本的历史认识,再通过思考提炼出对历史事物的深层认识,这类能力考查题对我校的学生来讲是难点。

“认识人文主义的内涵”,就是这类问题。我结合高考这类能力题考查特点,这样处理:选用了教材中的资源(教材中的两幅人物图片,“资料卡片”里薄伽丘的《十日谈》和正文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片段节选,以及教材中的正文部分),要求学生观察、阅读并思考“两个作品是怎样体现出人文精神的?”、“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不同?”。学生独自完成后小组讨论,再选派代表回答。为加深理解,再借助教材里P105的“学习思考”栏目里的材料更直观地感受此时人文主义的内涵,最后提炼出“人文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内涵是什么?”这一问题。为加强对人文主义内涵的准确把握,指导学生把此时的人文精神与智者运动时期普罗塔戈拉与苏格拉底观点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比较,深刻体会文艺复兴时期显著的特点是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在这一环节,学生描述与解释人文主义的特征,紧扣的都是课文所选用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图片与文字),从阅读—思考—讨论—再阅读—比较—归纳提炼,一系列过程是浅入深出、循序渐进的,最后论从史出。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概括、比较、归纳能力,又帮助他们提高了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素养。这一过程的训练符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小组讨论让他们享受了合作学习的快乐,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实现了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学生也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

在对文艺复兴的背景、过程有了一个深入认识的基础,教材里有一个结论:“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我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去定义文艺复兴的本质?”这一问题体现了如何透过史实的表象揭示其本质的要求,较为抽象,应重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方法。我引导学生尝试先从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去探寻(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再从过程中去发现(表达的都是要求摆脱教会的束缚,张扬人性的伟大,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要求),然后在师生、生生合作讨论交流中得出认识:文艺复兴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与利益,从本质上就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此认识来源于探究,探究中理解了结论。性质类的知识点教材往往仅给一个结论,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寻找与分析结论形成的缘由,养成在自主探寻、思考中升华教材内容的学习习惯,而不仅仅是被动地记忆教材中的结论。

三、文艺复兴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里没有体现,却是课标内在的基本要求,怎么办呢?依然依托教材通过独自思考或合作讨论深挖出教材中隐性而重要的知识点。解决方法是从文艺复兴的背景与过程角度思考文艺复兴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可以适当引用一些新材料(此处略)以辅助认识与理解,达到培养史论结合历史思维的目的。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教材里虽没有体现,但历史教师应该坚持对学生灌输“历史概念学习法”。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认识必须把握六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原因,经过,性质,影响。有了这六要素,才能对历史事件形成全面的认识,也才能把教材里分割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不但对内容的记忆,而且对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仅以一节历史课中部分内容的环节设计为例,谈谈在高二文理刚分科时我如何从学情出发,以课标为依托,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让它成为师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媒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学本化”功能,让教材的主要功能变为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柄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10.

[2]张逸红.从实践看历史教学方式转变的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

上一篇: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 下一篇:对古诗词教学误区的分析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