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微

时间:2022-06-12 01:51:08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微

摘 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新课程教学标准所要倡导的主要内涵。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就是教育要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基础。思想品德课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形成,而是后天习得。所以,在新时代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以回归生活为基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教学正在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使学生们更好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意义重大。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作者对构建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更好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引 文: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就是以生活为基础、为了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它是取材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指向于对日常生活的改造,对思想品德教育“引领生活”的社会功能进行详细的体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应当充分认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社会功能及其改造功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作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小学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相结合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了道德学习对于在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实现对话与意义的建构。

1与学生生活世界对话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来源于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阅历较为匮乏,因此,如果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去甚远,教学工作就会面临很多的困难。所以,教材的内容同步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更好地实现学生道德素质与学习同步成长较为关键,也是最终的目的所在。成功的思想品德课授课,应当是让学生在鲜活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中重温自己的道德生活,学生是课堂内容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不再仅仅是学习的局外人和旁观者。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应当将自己转化为学生角色,并在授课时超越教材内容,深入的挖掘学生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设对话情境

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关联的是学科知识教学,而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是道德学习。开展高效的思想品德学习要努力实现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进思想品德学习的情景中去。

2.1设计问题。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有“战争何时了”一节内容,但是现在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目前国内外的战事战争很少有人去主动关注,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就对课文中的情形完全了解难度很大。那就需要教师在执教这节课内容时分解教学目标,一是学习知识,二是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一步,阅读整篇课文,设置具体问题:战争的发生年代、战争的持续时间、参战国家、具体的伤亡人数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引导学生归类与分析课本内容,并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些数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震撼?通过这些数字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问题的解决就是第二阶段教学目标――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导入。问题的思考与讨论、解决与分析既是一种引导,又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唤醒,学生由过去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被动地死记硬背,转变为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深刻意味,让学生自己充分认识到当今和平的来之不易与珍贵,树立和平意识。

2.2预留对话空间。道德学习与接受性知识学习相比,主要以建构生成式学习为主。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会促进学生不断形成新问题,但是教师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这些新问题有很多是不可预知的,迫于教学内容安排的考虑,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声音无暇顾及,这就导致了思想品德学习最佳时机的错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预留时间和空间,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认识和问题都能在课堂上得以体现和解决。

2.3多种感官参与。道德学习不仅诉诸学生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诉诸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在新课改之后,要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大量减少枯燥无味的讲解,而是在教学之中大量地使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教学中的参与,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所以,新形势下,教师要努力运用多种教学媒介,课堂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求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现价值引领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相比内隐性较为明显,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每一节课的内容都在课下立马有成效。所以,教师在短时间内无法对思想品德学习是否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全面客观的了解,也正因如此,并不是单单用“正确”和“错误”来体现和评价所有的道德方面的事情。作为道德课堂的一部分,评价本身应体现教学的价值性,注重道德课堂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

一般来说,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前后认知水平的变化程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别设计出用于课前和课后测试的实验研究对照表。还有就是可以考虑为以周为时段为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份个人成长档案,检验学生包括帮助家长做家务、争做环保明星等道德学习成果。还有就是设计生活实践性作业,如社会调查、社^采访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付诸学生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因此,道德学习的评价应当在开放性、多元性和可选择性方面多做文章,既要充分遵循小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建构让学生做道德学习主体和道德选择主体的角色内涵。德育课堂回归生活世界要大力摒弃那些流于形式、只重表面、泛泛而谈、教师主导、背诵为主的模式,而是要实现师生共同的道德成长。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道德成长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启发者。

4结束语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具有趣味性和日常性,是一项较为复杂和系统的工作。而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们乐于学习的一门课程的根本就是回归生活。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也是追求解放的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回归生活的德育课堂应当如何构建、如何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学习、思想品德学习又是怎么实现、与一般学科知识的学习相比它有哪些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应当在全体小学教育工作者不但的探索与研究中印证与解决。

参考文献:

[1]朱桂玲.回归生活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09).

[2]方翠美.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J].考试周刊,2012,(07).

[3]严军.刍议小学思想品德课“故事留白”的实践及思考[J].时代教育,2013, (22).

[4]杨生贵.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J].新课程(小学),2014,(01).

上一篇:亲子康复《ba构音训练》教学设计 下一篇:角色游戏环境创设中幼儿自主性发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