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师生共赢

时间:2022-06-12 01:07:31

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师生共赢

不知诸位同行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以前40分钟的一堂数学课上完后,教师总是感到筋疲力尽。课堂上教师一边挥汗如雨地讲授新知识,一边用棍子敲打讲台,学生个个睁大眼睛认真听讲,一动也不敢动。学生真的听进去,学到知识了吗?我质疑。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情景我们都不想再经历。如何使教学轻松愉悦,实现师生共赢呢?我认为必须优化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这套教材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保证。现就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师生共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变机械学习为主体参与。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切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的获取都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感知、消化和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和掌握。基于此点,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主动投入,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和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分发学具、师生对口令、找朋友、讲故事、做游戏、多媒体教学等。由此而形成了轻松愉快的情境氛围,必然凸显了学生乐学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第三册《分桃子》一课时,我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静听、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喜欢的玩具小熊导入,教师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你们好,我碰到难题了,你们愿意帮助我吗?(愿意)谢谢!”“今天我要请猴哥猴弟来做客,我拿出8个桃子请他们,同学们想一想,每只猴子可能分到几个桃子呢?”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让学生带问题活动,学生的求知欲自然提高,效果将事半功倍。

二、变知识脱节为知识整合。

学习是基于学习者以往知识、经验和能力的自我建构过程,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由于每个孩子有着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这就决定着他们对知识信息的获取、掌握和储存的结构不同。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整合,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学习数学。例如,在第二册《认识图形》一课,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教授各种图形的特点,而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等)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面在体上”。“你能从这些物体上面找到哪些图形呢?”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观察、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从正方体上可以找到正方形,从印章上可以找到圆,从三棱柱上可以找到三角形……学生每回答一种,教师就用课件演示(或实物演示)从“体”上分离出“面”,然后,让学生说说每一种图形的特点就容易得多了。这样教学不仅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更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

三、变“填鸭式”学习为合作探究学习。

北师大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从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的高度,提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并把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为“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学生与社会,尤其是他所处的班级这个小社会中,同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对其学习思维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学中,要重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例如,在第一册《统计――最喜欢吃的水果》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把最喜欢吃的水果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学生在整理过程中交流,可以找到更好的排列方法(对齐排列)。制成统计表后,还可以这样要求学生:“看到这张图,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或者想出题考考别人。”如此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交流的能力,还能在交流中互补,发现问题,共同提高。

四、变统一要求为自主发展。

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背景,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允许答案不唯一,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第三册《买球》中,当教师提出“你是怎样又快又对地记住9的乘法口诀的?”这一问题时,出现下面几种不同的记忆方法。生1:每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9,前一句口诀加上9,后一句口诀就可以推算出来了。生2:我按规律来记,一九得九,得数比10少1;二九十八,得数比20少2……几九的积就是比几十少几。生3:9的口诀很多是我们已经会背的,要是忘记一句,就想前一句加上9或者后一句减去9。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同时,在交流中帮助后进生找到适合他们的记忆方法。教师可适时点拨:关于运用哪一种记忆方法,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你们认为怎样记口诀容易些,就怎样记。

五、变枯燥学习为生活化学习。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活动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大胆创新。如教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用火柴摆算式,1+1-7=7,只移动火柴,使算式正确。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兴趣高涨,很快便得出各式各样的答案:1-1+7=7,7-1+1=7,1+7-7=1,7-7+1=1,7+1-1=7,1+7-1=7等。在学生获得一定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知识。

教学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中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第一册《小猫钓鱼》,教师通过“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中发现生活中我们用的温度计、尺子上有“0”,还有我们常见的门牌号、邮政编码、体育比赛结果、电脑键盘、手机号码、电话号码等地方都用到“0”。这样的数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合作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应当相互渗透。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合理选择,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学得主动了,教师也教得轻松了。

上一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下一篇: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