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课标 研究中考 改进教学

时间:2022-06-12 01:51:27

解读课标 研究中考 改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070-02

2012年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卷,在2012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学科评价中获得一类卷中的第一名,受到了省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在2012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学科评价报告中指出“试卷的创新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性方面,绍兴试卷创新力度最大”,试题在呈现形式与情景设计有所创新和发展,涌现了许多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的新型与新形式。2012年绍兴市试题的最大亮点是:关注基础、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创新,在命题改革中作出了新的探索,不仅起到了平稳的过渡作用,而且对改进初中数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试卷特点的分析

(一)关注基础,注重课本

每年的绍兴市的学业考试数学学科试卷中,都有4至5题是来源于课本或是课本的改编题,这给初中数学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要求教师平时注重课本,少用质量不高的教辅资料,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例1、(2012绍兴)小明和同桌小聪在课后复习时,对课本“目标与评定”中的一道思考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思考题】如图,一架2.5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竖直的墙AC上,这时B到墙C的距离为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米,那么点B将向外移动多少米?

(1)请你将小明对“思考题”的解答补充完整:

(2)解完“思考题”后,小聪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在“思考题”中,将“下滑0.4米”改为“下滑0.9米”,那么该题的答案会是0.9米吗?为什么?

【问题二】在“思考题”中,梯子的顶端从A处沿墙AC下滑的距离与点B向外移动的距离,有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请你解答小聪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简析】此题是根据浙教版课本八年级上册第51页目标与评定中的第16题直接改编的,在原题的基础了增设了两个问题,问题一是: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下滑的距离0.9米,问学生点B向外移动的距离也是这个距离0.9米吗?学生通过计算后得出不会是0.9米。问题二把问题一深入下去,问学生梯子的顶端从A处沿墙AC下滑的距离与点B向外移动的距离,有可能相等吗?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让学生通过计算后的结果来回答问题。这类试题紧扣书本和课标,体现了基础性和学好课本知识的重要性,有着较好的导向作用。对于引导师生重视基础、重视书本、研究教材、重视教材、用好用活教材,均有裨益。因此在中考复习时,师生注意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挖掘,以达到灵活变通的目的。

(二)关注生活,注重应用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就应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如图1,某超市从一楼到二楼的电梯AB的长为16.50米,坡角∠BAC为32°。

(1)求一楼于二楼之间的高度BC(精确到0.01米);

(2)电梯每级的水平级宽均是0.25米,如图2.小明跨上电梯时,该电梯以每秒上升2级的高度运行,10秒后他上升了多少米(精确到0.01米)?备用数据:sin32°=0.5299,con32°=0.8480,tan32°=0.6249。

[简析]本题以某超市的电梯为生活背景,并给学生画出了示意图和放大后的截面示意图,更加显得浅显易懂。这是一道典型的数学应用问题,第(1)题利用三角函数知识就可直接求得,第(2)题要通过从整体到部分的转化,在级宽、级高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先求出级高,再求出10秒电梯上升的级数,就能求出结果。考查了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又是一道极具实际意义的问题,不空洞且也不难。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有用的数学。

(三)关注能力,注重创新

数学试题注重了与《标准》的理念和精神接轨,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又突出考查了观察、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试题中出现了多道与《标准》理念接轨的新颖题。

1、考查观察、分析能力

例如、在一条笔直的公路边,有一些树和路灯,每相邻的两盏灯之间有3棵树,相邻的树与树,树与灯间的距离是10cm,如图,第一棵树左边5cm处有一个路牌,则从此路牌起向右510m~550m之间树与灯的排列顺序是( )

【简析】本题背景是一道规律探索题,让学生通过图形中的变化规律来作出判断,是一道既要让学生观察图形,又要学生分析思考得出变化规律,从而得出结论。这是一道能力型试题,对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

2、考查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将ABE沿AE折叠,使点B落在AC上的点B′处,又将CEF沿EF折叠,使点C落在EB′与AD的交点C′处.则BC:AB的值为 。

【简析】本题是一道折叠动手操作题,解题中要充分运用矩形和特殊三角形的性质,结合折叠中的重合的线段和角,使问题解决。

3、考查数学建模能力

例如、把一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硬纸板,进行适当的剪裁,折成一个长方形盒子(纸板的厚度忽略不计)。

(1)如图,若在正方形硬纸板的四角各剪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将剩余部分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盒子。

①要使折成的长方形盒子的底面积为484cm2,那么剪掉的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②折成的长方形盒子的侧面积是否有最大值?如果有,求出这个最大值和此时剪掉的正方形的边长;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2)若在正方形硬纸板的四周剪掉一些矩形(即剪掉的矩形至少有一条边在正方形硬纸板的边上),将剩余部分折成一个有盖的长方形盒子,若折成的一个长方形盒子的表面积为550cm2,求此时长方形盒子的长、宽、高(只需求出符合要求的一种情况)。

解:(1)①设剪掉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cm。

此时长方体盒子的长为15cm,宽为10cm,高为5cm。

【简析】本题以课本的例题为基础进行了改编,三个问题层次分明,由易到难,有较好的区分度,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数学模型,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4、关注过程、渗透数学思想

例如、联想三角形外心的概念,我们可引入如下概念。

定义:到三角形的两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叫做此三角形的准外心。

举例:如图1,若PA=PB,则点P为ABC的准外心。

应用:如图2,CD为等边三角形ABC的高,准外心P在高CD上,且PD=1/2AB,求∠APB的度数。

探究: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斜边BC=5,AB=3,准外心P在AC边上,试探究PA的长。

【简析】本题是在学生已学三角形外心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三角形“准外心”的定义,通过阅读和理解“到三角形的两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叫做此三角形的准外心”的定义,让学生经历举例、应用和探究三个不同的层次问题,从简单的阅读理解到特殊性问题,最后要求学生开放性的分类探究,这道题不同于常规几何题,要求学生具有阅读理解、思考分析、类比猜想和分类讨论的能力,这样的试题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对今后改进教学的启示

2012年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较好地体现了“课标”所规定的学习要求。整卷的语言、图形、文字准确和规范,试题呈现形式多样、美观,注重试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试题背景材料公平而新颖。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取得的成就,也有利于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2012年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题,给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1、 教学要以人为本

教学中,不仅要创造和谐诚信的学习环境,还要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要强化其学习兴趣。把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

2、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是数学的基础知识,熟悉它们是最重要的基本环节。要更好地发挥课本例题、习题的基础性、典型性和示范,充分利用其开发、挖掘和拓展的空间,将重点放在掌握例题、习题所涵盖的知识及方法上,努力将题目加以引申、变化,做到触类旁通。平时的学(复)习要以课本为纲,扎实基础,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基本方法的学习,面向全体。

3、 强调知识能力并重

从中考立意上看,已从知识立意转化到能力立意上,不断加大能力考查的力度。中考不仅考查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以这些知识情景为素材,考查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在中考中有所突破,没有能力的提升,不挖掘能力的潜能是很难实现的。如中考中有:阅读理解题、探索性试题,这类题一般题干都较长,需要学生有认真仔细读题的良好习惯,有观察、操作、分析、反思的的能力。这些都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重视和培养。

上一篇:案例教学推进中小学校长互动式培训的创新 下一篇:创设快乐教学情景,开启创新思维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