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诊断上消化道溃疡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11 11:44:40

胃镜诊断上消化道溃疡影响因素分析

我院回顾2002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术的病例资料,共952例上消化道溃疡中,发现胃镜诊断上消化道溃疡时的一些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例中,以病理切片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溃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他结果除外。

2、研究方法:胃镜检查由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进行检查,胃镜设备采用日本欧林巴斯GIFV-70胃镜,标本固定液使用95%乙醇,取材后立即送本院病理科行病理切片检查。在操作过程中胃镜下判断为消化道溃疡者常规于溃疡处取组织3或4点,认真记录溃疡大小、深浅程度。对溃疡形态明显异常、增生明显者另计送检。

3、取材标准:溃疡周边基本平坦、大小不限、深浅程度不限、附白苔等均为胃镜判断上消化道溃疡。

4、统计学数据处理:溃疡的最后诊断以病理切片结果为金标准,采用评价诊断试验四格表计算胃镜诊断灵敏性、特异性、误诊率及漏诊率,各组间采用x2检验,p

2结果

1、一般资料:在上述时间段内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共6230例,胃镜诊断854例上消化道溃疡854例,胃镜阳性检出率为14%;其中男性562例,女性292例。上消化道溃疡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6.6:3.4。年龄结构为14―78岁,平均为45.9岁。其中胃溃疡患者平均年龄49.6岁。

2、胃镜诊断结果:肉眼判断为上消化道溃疡阳性率为15.6%(952:6230),误诊12 例,误诊率0.42%,为早期癌症;漏诊8例,漏诊率1.05%,为糜烂、疣状胃粘膜慢性炎症等。胃镜下判断灵敏性98.6%,特异性98.9%,总符合率98.8%。

3、病理学结果与胃镜下判断上消化道溃疡关系及其原因:漏诊8例中,属较为表浅、凹陷不明显、但有薄白苔分布5例,另3例为“脐样改变”附炎性分泌物。故显微镜下未见坏死细胞,不能诊断为溃疡。误诊12例中,胃镜下判断病灶周边平坦,存在中央粘膜溃烂,而镜下取材又恰好取到病变部位。其中2例为镜下点状癌。

3讨论

胃镜检查术是检查上消化道疾病的基本方法,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就能判断疾病形态,粗略作出镜下诊断。通过本组研究分析发现,胃镜下判断灵敏性98.6%,特异性98.9%,总符合率98.8%。对有经验的消化内镜医师来说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很有帮助,漏诊及误诊可以进一步减少。本组分析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必须重视溃疡的发现,必须重视病理取材,不能主观判断为良性溃疡而放弃取材。

胃镜下取材通过病理切片检查相结合,是确诊上消化道溃疡性质的主要手段。两者结合不可偏废。鉴于溃疡的特殊性,我们不能仅根据肉眼判断而轻易做出确切诊断。须结合病理学确诊。而内镜下取材活检必须定位准确,送检组织一定是发病灶。根据本组研究方法的取材标准:溃疡周边基本平坦、大小不限、深浅程度不限、附白苔等均为胃镜判断上消化道溃疡。与我们的主观标准判断出现误诊及漏诊,虽然病理学的误诊罕见,但假阴性即漏诊却较多见。其原因有:⑴、小块组织取材,取出物有限,可能存在一定的实验误差与朱国良报道相似;⑵、胃镜取材不正确,未能取到溃疡坏死组织。⑶、与胃镜医师操作技能熟练程度、助手钳夹力量、标本存放保存、标本固定液浓度等因素有关;⑷、胃镜医师在操作时对病灶及胃液、分泌物、返流物的判断等因素有关;⑸、病理切片条件及病理科医师技术,对细胞形态认识也会造成一定误诊或漏诊。对有经验的胃镜医师来说,肉眼发现可疑病灶的患者,必须多次复取病灶组织。

综上所述,从本研究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⑴、溃疡的发生在每一年龄段都可以发病,本组病例最小为14岁。有报道发病年龄最小为6岁;⑵、胃镜医师须对患者病史详细了解,胃镜操作十分熟练,操作准确。⑶、胃镜下不能轻易做出良性溃疡的诊断,应当与病理切片结果相结合。⑷、病理取材时尽量使用大活检钳,小块组织可能会造成假阴性;⑸、肉眼对高度怀疑的病灶必要时结合B超、CT等检查,进行观察随访。

本组研究从上消化道良性溃疡的胃镜下判断进行诊断的角度分析,从形态学诊断与病理学的诊断进行比较,肉眼诊断良性溃疡存在假阴性。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

上一篇: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60例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下一篇:36例糖尿病胃肠动力障碍治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