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心灵世界中的理想人生

时间:2022-06-11 10:49:24

试论沈从文心灵世界中的理想人生

摘要:沈从文以湘西最纯真质朴的人性美观照现代都市文明,却带来内心的痛苦不堪。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追求,力图改造都市中生命的存在方式,于是他建构了从生命个体的优秀道德品质、两性的美好爱情到生命群体理想社会形态的美好人生形式。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作品社会形态理想人生

沈从文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多产作家,在以都市为题材的作品中,沈从文猛烈地抨击了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这类作品有《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八骏图》、《大小阮》等。沈从文的乡村题材作品是以都市题材作品为参照系的,通过都市人性对乡村人性的反衬。沈从文表明了自己的乡村文化选择,沈从文所要歌颂的理想人性和人生模式就是他在《边城》等创作文本中所描绘的人性和人生形式。卡西尔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对于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沈从文正是通过都市与乡村两种相互对立的题材来表现他的人生观。

沈从文起初对城市文明怀着美好的想象,但当他看到人性的沉沦、社会的不公等现象时。他善良唯美的心灵再也无法与眼前的现实相妥协,于是他把追求理想生活的眼光又转向给他以美好记忆的湘西世界。在对城市上流阶层和下层人民的人生形式作过对比后.他深刻意识到,城市人生是扭曲的、异化的,湘西那种乡村的人生形式才是不悖乎人性的。在沈从文看来,都市里不合理的人生形式是近代文明侵蚀人的精神的结果。是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他要寻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来重建一个理想社会,使青年人活得更“庄严一些,也合理些”,因此,他在湘西作品中建构了他的理想人生。

一、勤劳善良的道德品质

沈从文认为,人性的蜕变沦落。最主要的就是人道德品质的腐化堕落,如要重塑美好的理想社会.首先就要塑造人的优秀道德品质。他以一种燃烧的激情,对人类的勤劳正直、善良纯真进行赞颂,对虚伪欺诈、自私自利的行为表示唾弃。所以,他创作文本中的主人公,个个都具有优秀的品质:《三三》中,三三自幼失去父亲,跟母亲相依为命,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她天真纯净、热爱劳动的心灵。《牛》中,大牛伯耕田时为一点小事,无意中打伤了那条与他相依为命的牛,他心疼异常、懊悔不已,为了给牛治病,他多方求医,几近倾家荡产。在人与牛的交流中,人们看到了大牛伯那超乎神性的人性美。《会明》中,会明当了十几年伙夫却毫无怨言,只是想能早日去保卫边疆。《船在岸上》中,卖梨老妇人宁愿吃亏也不贪买主的便宜。所有这些沈从文怀着“无可言说的温爱”去塑造的人物,他们都是道德品质中具有人性美的光辉典范。

《边城》更是沈从文着力塑造美好品德人物的代表之作。沈从文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群充满着人性美的典范形象:老船夫七十多岁,他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地为客人摆渡.并坚持认为这是分内之事而决不要人家多给的一文一物,在老船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的朴实、勤劳、善良的品性;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叉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物,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个纯真的少女很自然地继承了她祖父的勤劳善良品质,她热心地替祖父守船、渡客,在这祖孙俩身上表现了作家对人类优秀道德品质的理想追求。《边城》中的船总顺顺虽然是当地头面人物,仍“大方洒脱”、“慷慨而能济人之急”,为人既知事明理、正直平和,又不爱财,所以受人尊重;他的两个儿子也像他们的父亲一样,豪放旷达、和气亲人,从不倚势欺人,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与沈从文其它创作文本中的人物一样,共同表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性美。

具有美好品德人物的塑造.成了沈从文理想人生形式的最基本的要素,他要通过这些人物,为人类之爱作恰如其分的注解,可见其意义的深远。

二、自由真挚的美好爱情

爱情是人类生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沈从文眼中的都市上流社会的爱情,那些人或追求庸俗的享受,或对爱情采取冷漠态度.像个“阉寺性的人”,因此,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是要追求一种不受金钱权势影响的纯洁无瑕、自由真挚的爱情。我们可以通过《龙朱》、《神巫之爱》、《边城》等作品清晰地看到这一点。《龙朱》中,族长之子龙朱虽然地位显贵,但他并不用身份地位、权势金钱、美好的外表等去取得爱情.而是用他真情的歌声来赢得爱。《神巫之爱》中,神巫因哑女眼中流露出无言的爱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便勇敢地抛弃世俗观念和尊贵的地位去追求哑女。对爱情的这种理想追求更集中体现在《边城》中,“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出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上负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还领略得出”。Ⅲ情窦初开的她,遇上傩送二老后,对他产生了爱恋之情,她拒绝了天保大老走“车路”的求婚,一直痴心等待傩送。傩送是宁要“渡船”,也不要“碾坊”,当他们的爱情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他们反而加深了彼此间的思念,对爱情的追求更加坚定执着。

这些文本中的主人公忠实于爱情,他们冲破世俗观念的拘囿,对爱坚贞、执着,不带有丝毫功利色彩,他们的爱是自由真挚的、超凡脱俗的、纯洁无瑕的,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以无限的期望与憧憬。

三、宁静和谐的社会形态

沈从文清晰地看到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贵贱之分及恃强凌弱的关系,所以他除了要求人道德品质上的勤劳善良和两情上的自由真挚外,又希望建立一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和谐相处的社会风尚。《灯》中主仆之间像亲人一样亲密,仆人对“我”的生活、爱情关怀备至,而“我”也把他当成长辈一样尊敬,这篇有着自传性质的小说充分表明了沈从文对这种亲密的社会风气的向往和追求。《边城》中,文本里的军人、船夫、船总、商人、之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上下尊卑,没有相互敲诈,也没有摇尾乞怜,人人和睦相处、真诚相待。在这里,看不到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残酷压榨、人性堕落,给人的印象只是人与人之间那种近乎原始而自然的关系。船总顺顺和老船夫显然有贫富之差,却难以见到有贵贱之别,他们友好相处,同样的受人尊重;老船夫忧闷而逝之后,与翠翠毫无血缘关系的杨马兵毅然搬到渡口继续照顾翠翠的生活,这一切,都显示了湘西人民之间朴素真诚、相亲相助的关系。这种和睦共处、以诚相待的社会风尚,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文本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沈从文把理想个体品德运用到整个社会中而建立起来的.它跟“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灭了”的现实形成了反照。

沈从文要在文本中塑造出其理想中的社会形态。他认为只有湘西那种宁静和谐、远离都市喧嚣的社会环境才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因此.他的创作文本中多次出现了这种看似原始形式的社会生活,例如《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文本中呈现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赋税,人人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地方,后来在文明的冲击下。一切都改变了,七个不满现状的人便逃到山上,过起了自由组合的原始生活,他们共同劳动,同甘共苦,和谐相处,后因受到官兵的干涉,这种生活也随之消失了。沈从文通过这一前后不同情形的对比,引导人们思索这一悲剧的成因,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失去这种社会生活的痛心,以及不满现实、向往宁静和谐生活环境的态度。《边城》则反映了要重造社会的理想。偏僻的小镇,还没有受到近代文明的侵蚀,一切极有秩序,人们过着安分平静的日子.甚至中国其它地方正在如何挣扎的情形,似乎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人们的日子都在这样一种平安沉静里悄悄流失。在风俗上,各种节日隆重的活动,如新年的舞狮,元宵之夜的放爆竹,挂灯、端午的赛龙舟等依然存在,这一切都使人欢欣鼓舞,呈现出欢乐祥和的气象,正是这种宁静和平的环境,造就了边城人民质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它表明了作家对丑恶现实的否定和厌恶,对宁静和谐社会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沈从文把他对实现民族新生的美好愿望付诸实践中,建构了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塑造了诸如龙朱、三三、翠翠等一个个真诚善良、勤劳淳朴的湘西人物形象,他们个体道德品质高尚,对爱情坚贞不渝。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造就了一个宁静和谐、和平共处的社会环境,给人们以无限的希冀与向往,沈从文所建构的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理想人生形式,是一种从个体道德品质到两性美好爱情再到整个社会形态都引人向往的人生形式,它是作家对现实存在细致全面地观察与反思后得出的与现实截然不同的美好的社会图景。沈从文顺应自然本性和生命本体,建构了理想社会的真、善、美,他建构的理想人生形式是唯美的,但我们通过对这种理想人生形式的探讨.可以理解其深远的时代意义,并为理想人生的塑造进行有益的探索。

上一篇:浅析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很”修饰的形容词 下一篇:论新课标下语文作业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