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四段” 教学模式下确定各课承载任务策略初探

时间:2022-06-11 03:13:32

“单元四段” 教学模式下确定各课承载任务策略初探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老师们总是在一节课中呈现给孩子更多的内容,课堂纷繁复杂,但学生收益却不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贪多必定嚼不烂。而我们进行的单元整组教学,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我们先要进行单元整组备课,然后再分段次(四段)进行细致的备课,这样只要我们合理的解读教材,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每一课的特点确定出各课在单元中承载的任务,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有所侧重,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了。那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做好单元整组备课,明确单元目标,确定各课在单元中承载的任务。

于永正老师说:“这法那法,钻研教材是根本大法。”方智范老师也大声呼吁:“语文老师要做文本的知音”。可见,正确解读教材是语文老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单元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更是单元整组教学设计的关键。那么如何解读教材呢?

1、结合年段特点,明确单元承载的任务

我们在期初解读教材时就明确了每一个单元的单元主题,我们发现各学段中有些单元主题是有连续性的,有些单元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还有些主题虽是独立出现,但为何被安排在这一学段,教师就要结合新课标针对每一学段要求进行思考。这样在进行单元整组备课时围绕单元主题教师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一主题在整个小学阶段一共安排了几次,每次都安排在哪一学段的哪一册教材中,依据新课标对每一学段的要求确定出这一单元教学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还要思考本单元与以前相同主题单元教学的衔接和后面相同主题单元教学的铺垫开启,这样对本单元教学所承载任务的确定才能做到准确,深浅适度。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是“学习说明性文章”,本单元的训练目标二是“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但是在四年级曾经学过一些说明性的文章,如《太阳》一课,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所以在学习本单元时就不能把目标仅仅定位在这一点上,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能了解这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还要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使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认识有所提升。这样前后联系,才能做到学习目标的螺旋上升,真正体现出年段特点。

2、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训练目标

教材在每一单元都安排了单元导语,教师要认真阅读导语,从中分析出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大家一定都有所发现,尤其是高年级单元导语是分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阐述的是单元主题,第二个段落是单元的训练目标。大家在备课时不要轻视这短短的几句话,其实里面是涵盖着三维目标的。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 “科学精神”这个单元,单元目标是: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在每次成功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精神,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2、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3、课外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和其他科普作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精神。这里既点明了本单元的知识目标,也有过程与方法的二维目标,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们在进行整组备课时就要思考如何把这三维目标表述清楚。

3、读“交流平台”,确定单元训练的重点。

结合单元导语读一读《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确定单元训练的重点。如果认真看看就会发现,每个单元的“交流平台”和单元导语的关系是前面有布置,后面有检查,而且检查的都是单元的重点内容。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目标是:(1)、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交流平台”的内容是:本组的几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篇课文都通过一些重点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讲出了作者受到的启发。和同学交流从课文、课外书中找出的类似语句,再抄写下来,作为自己的“生活启示录” 。不难看出这里交流的正是单元训练目标中的二,这就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设计每一课时都要有所侧重。

二、解读课例,确定各课在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

根据每一课的内容及写作特点,分析在单元中的位置及在整个单元教学中所承载的任务。

1、先读课例,明白这些文章和单元主题的关系。我们要先问问自己“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文章编在这一单元主题下”,它们又都是从哪些角度来反映这一主题的,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编者的意图,达成本单元的三维目标。

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月是故乡明”,本组所选的四篇课例分别是第5课《古诗词三首》、前两首古诗反映的是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第三首词反映的是旅居在外的将士对家乡的思念。第6课则是通过作者的回忆反映身处异国的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第7课《桂花雨》则是表现的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反映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这些课例从不同的人物、不同角度,反映了单元主题,文章也是各具特色。那么文章中重点语句、段落的把握,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文章的风格特色,抒发的情怀,作者的写作方法等都是要考虑的,只有考虑到这些,才能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才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选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回顾拓展、我的发现、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等板块,是对本单元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总结、运用和拓展,注重的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

再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草原》,如果单看这样一个课例,我们就要思考通过这样一篇文章,引导学生欣赏草原风光、感受蒙古人民的民族风情,体会作者的语言美。但当这一课被编排在“走进西部”这一单元主题下的第一课时,它就有了新任务,那就是要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这也就是编者意图。所以说,在备课中我们不仅要与作者进行对话,还要与编者进行对话。

2、再读课例,结合课后习题及阅读提示确定各课在单元中承载的任务。

课后习题和阅读提示,是编者提示学生读书方法的,是和单元主题、课文紧密联系的。所以说,通过课后习题和阅读提示解读课例在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最直接有效的,是一个捷径。

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在单元主题中给我们提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后习题1是这样说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如果能说出这些,不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吗?课后习题2是这样说的: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再抄写下来。这就是提示孩子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而课后习题3是这样说的: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其实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体会到编者的意图。所以说结合单元主题读一读课后习题,是确定各课在单元中所承载任务的一个捷径。

以上是在“单元四段”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点经验,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示。

上一篇:农村小学校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下一篇:新时期如何加强交通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