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业在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22-06-11 01:29:10

论建筑业在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经济总量2010年已达到了全球第二。其中,建筑产业一直充当着支柱产业的地位,以及由它衍生的若干产业和关联产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产业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树立了标志性的形象。然而,我们在强势发展建筑产业的同时,特别要考虑人、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要科学地发展建筑产业。

【关键词】 建筑产业 经济支柱 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秉承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为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出行条件和城乡面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此期间建筑业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积极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少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基本建设和基础建设的若干产业突飞猛进地推进,其中交通领域和房地产领域的若干产业更是充当了重要角色。许多地方、许多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的创新,都是从房地产领域或交通领域的若干产业起步的,不少市、县、区等区域的房地产产业和交通领域的产业还充当了地方吃饭财政的地位,这也成了不争的历史事实。2010年中国GDP实现5878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排序中,长期稳步居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前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公布,2009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5864亿元,实现利润2663亿元,实现增加值22333亿元,比上年增加18.2%,约占GDP的6. 58%,达到历史新高。居制造业、农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之后,位列第五。与此同时,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分别约为1989年的60倍和46倍,年均增长率约在21%和24%以上。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在为国民经济打造建设基础、优化民生环境的同时,不断地积累着物质财富,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在提高以生活质量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保障房、高铁和改善水利。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部分,四川省特别提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四川要高位求进,必须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以推进西部大开发。这样的大好形势和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建筑业在“十二五”期间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客观条件,必将促进产业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出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二、发展建筑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建筑业的生产活动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使用价值的转换器,也是关联产业发展的助推剂。因环节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它在直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和发展提供重要物质技术基础的同时,对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包括研发、咨询服务以及各类新型建材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对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等五十多个相关行业也起到了辐射作用,带动了各个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2007年“十一五”期间投入产出调查报告可知,每增加100亿元的建筑业投入,就会拉动全社会相关产业116亿元的产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蓬勃发展的建筑业将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和各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三、发展建筑业为进一步改善国民生存条件提供保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苏通跨江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等一大批高大精尖工程的顺利建成,充分说明了我国建筑业的技术、管理和工程建造能力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些工程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建设和民生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

建筑业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进程。在“十二五”期间,高铁、机场、高速公路、地铁、奥体中心、电厂、城市电网改造等各种工业、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文教卫生、科技等固定资产投资项都要通过建筑生产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十二五”期间需要通过建筑业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物质基础,从而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提升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

近年来,政府大力促进城乡住房开发,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标志,并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2倍;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2.42平方米,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倍。“十二五”期间政府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设3500万套保障性住房,2012年末,要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这是建筑业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四、建筑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全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十二五”期间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影响广泛,直接或间接地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小平同志在谈话中预见的,建筑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随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任务大量增加,建筑业在为企业自身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2010年,我国仅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从业平均人数就达4100万人,在扩大就业、吸纳社会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主要行业之一。特别是据推测,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5%以上。这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会增加就业岗位设置,吸纳大量劳动力,当前从业人员已达到4100多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建筑业不仅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而且还可吸纳城镇化及农村结构调整所转移的大量劳动力,将有力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作出巨大贡献。

五、促进非公有经济迅速发展

随着建筑企业改制进程的加快,行业结构得到调整,非公有建筑企业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建筑业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据《中国统计年鉴》披露:国有经济在建筑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民营经济的比重则呈明显上升趋势,产值比重到2005年已经占到75.15%;从业人员比重到2005年已经占到81.8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正在对建筑业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而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建筑行业、产业是解决城市就业和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渠道之一,实际上也起到了为城市减压的积极作用。这种趋势在“十二五”期间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它将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和持续发展,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贡献。

六、鼓励建筑业走出国门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海外工程或劳务输出业务,以2008年为例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357.14亿美元。但是,我国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占有的多数是施工承包或劳务承包的中低端市场,与国际领先承包商相比,我国企业实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建筑业产值占世界上工程承包市场的比重仅为5%。2009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进行的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排名中,我国内地共有50家企业榜上有名,入选企业大都集中在225家名单的后半部分,排在100名以外的达到35家,2009年ENR国际工程设计200强榜单中,仅有22家中国企业上榜。“十二五”期间国家应出台有关政策和理顺管理机制,对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选择重点行业、突出重点市场,有针对性地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大型企业之间、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建筑企业对外合作,形成资金、市场、设备、设计、建造综合优势,通过工程总承包带动建材、设备、技术和劳动力出口。与国家的能源资源战略、人才战略相结合,通过建造能力在世界范围内换取资源、人才、技术和市场,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复兴奠定基础。当前,还应尽快组织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翻译,并力求纳入国际标准化体系,加快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

不少建筑产业的某些项目的不科学、不经济、不环境、不生态等建设,造成了若干不协调和不和谐的负面影响。其关键的源头是项目的审批立项及真正意义上的可行性研究由于在发展观念、理念,以及在诸多利益交汇等原因上出现问题和差错,导致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建设行为,导致与建筑产业宗旨相反的结果,这是建筑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应当特别反思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建筑产业在最新时期面对着机遇和挑战,要坚决贯彻小平同志关于“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地位”的指示,进一步明确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大力振兴建筑产业。不断完善建筑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同时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抓住转变建筑产业发展方式,实现建筑产业的科学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推动建筑业的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尤其是对海外建筑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的积极作用。

同时,要使建筑产业的产品不仅成为一种商品,还应使它成为地球上为人们文化所需求的艺术品。从人与地球、自然界和谐发展意义上讲,它更应是一种生态的、环保的作品,只有这样,建筑产业才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二五”规划[Z].

[2] 中国统计年鉴2005及2010[Z].

[3] 四川省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四川科技创新机制与环境建设战略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两会”临时交通管制政策的成本分析 下一篇:中国矿业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