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04-26 11:07:07

建筑业知识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业索赔技巧

0 引言

索赔是指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合同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未能保证承诺的合同条件实现而受到损失后,向对方提出赔偿要求。下面就建筑业索赔技巧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 成功索赔的条件

1.1 严格按照合同、规范施工

多次的实践经验证明,如果承包商认真努力地实施合同,使施工质量合格,施工进度符合合同要求,并按规定的竣工日期完成工程建设,这就为索赔成功打下基础。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甚至发现原设计中不合理或错误的地方,提出了改进建议,并为业主和工程师采纳,既节约了工程造价,又改善了工程项目的运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商的索赔要求,一般均能得到适当的满足。

1.2 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承包商的全部施工工作符合合同文件的规定,完成合同任务。在施工合同管理中,施工索赔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完善的合同管理为进行施工索赔创造条件,为了做好索赔工作,必须全面地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施工索赔管理工作,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①熟悉通晓工程项目的全部合同文件,能够从索赔的角度解释合同条款,不失去任何应有的索赔机会。②从投标报价阶段开始,就仔细分析和掌握全部合同文件,了解合同中存在的各种隐蔽风险,并有预见地避开一切可以防范的风险,把承包商承担的风险及风险损失减少到尽可能少的程度。③对合同规定的工作范围了如指掌,随时注意业主和工程师的变更指令或口头要求,一旦发现实际工程超出合同规定的工作范围时,及时地提出索赔要求。④在编写索赔报告文件和进行索赔谈判时,会运用合同知识来解释和论证自己的索赔权,会运用正确的计价方法来提出自己应得的工期延长或经济补偿。

1.3 成本管理

做好成本管理,每个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应该从投标报价时开始,贯穿整个施工阶段,在工程建成投产后结束。关于投标报价阶段的成本管理工作,包括进行工程概预算和决定投标报价的合同额。

为了做好施工索赔工作,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①在每月申报工程进度款的同时,编报索赔款申报表,争取每月都能得到一定数额的索赔款,以免索赔款长期拖欠累计,形成惊人的巨额,使索赔难度增加。②熟悉索赔款的计价方法,使自己的索赔款建立在正确的计价方法上,并有充分的说服力,不被业主或工程师拒绝。③熟悉索赔款的单价分析和单价调整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索赔事项的施工新单价,使自己的索赔款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④施工索赔需要大量而完整的成本资料和单据,使索赔要求具有充分的证据和成本分析计算资料。

2 索赔程序要点描述

2.1 索赔策略的制订

如何看待和对待索赔,实际上是个经营战略问题,是承包商对利益和关系、利益和信誉的权衡,不能积极有效地进行索赔,承包商会蒙受经济损失,而索赔过多、过滥,承包商的信誉会受到损害,影响承包商的长远利益。

在项目管理中,对已经出现的干扰事件或对方违约行为的索赔,一般着眼于重大的、有影响的、索赔额较大的事件,对小事不要斤斤计较,索赔的次数太多、太频繁,容易引起对方反感,但承包商对这些“小事”又不能不问,应作相应的处理,并告诉业主这是良好合作的诚意,而放弃这些索赔,当然在必要的时候又可“旧事重提”,以作为索赔谈判中让步的筹码。

索赔一定要及时,平时要把索赔申请按合同规定的时间提供出去,抓住有利时期,争取单项索赔,切忌最后算总帐。单项索赔事件简单,容易解决,而且能及时得到支付。最后算总账有几个困难:一是时间拖长,不易说清;二是积少成多,数额较大,谈判困难;三是失去了工程制约的有利条件;四是工程后期,业主往往提出“反索赔”,使问题复杂化。另外还要善于利用有利时机,如总包商供货拖期,担心业主罚款,迫切希望施工承包商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工程进度,减少损失,这个时候谈索赔最有利。

2.2索赔报告的编制

实践证明,对一个同样的索赔事项,索赔报告书的好坏对索赔的解决有很大的影响。一份成功的索赔报告书的编写,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事实的准确性:索赔报告书对索赔事项的事实真相,应如实而准确地描述,不应主观臆造、弄虚作假。对索赔款的计算或对工期延误的推算,都应准确无误、无懈可击。②论述的逻辑性:索赔报告书中文字论述部分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客观事实与费用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③善于利用案例:为了进一步证明承包商索赔要求的合理胜和逻辑性,索赔报告书还可以引证同类索赔事项的索赔前例,即引用已成功的索赔案例,来证明此一同类型的索赔理应成功的道理。④文字简练,论理透彻:编写索赔报告书时应该牢记:你所写索赔报告的读者,除了咨询工程师和业主代表外,主要的可能是业主的上级领导部门,他们是索赔的决策者。⑤逐项论述,层次分明:索赔报告书的结构,通常采用“金字塔”的形式,在最前面的1∽2页里概括地、简明扼要地说明索赔的事项、理由和要求的款额或工期延长,让读者一开始就了解你的全部要求。这就是索赔报告书的汇总部分。

3 索赔谈判技巧

谈判前要做充分准备,拟好提纲,对准备达到的目标心中有数。谈判应严格按照合同条件的规定进行,不要采取强加于人的态度。应客观冷静,以理服人,并具有灵活性,为谈判解决留有余地。要有耐性,不要首先退出会谈,不宜率先宣布谈判破裂。

进行协商谈判就难免要坚持一些同时放弃一些立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立场涉”。对于大多数每天都在不断协商的人而言,这种形式一点也不陌生。同样,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进行“立场涉”的协商者要么态度强硬,要么态度软弱。软弱的协商者希望避免个人冲突,所以很容易通过妥协来达成协议。他想要友好解决,但却常常被对方紧逼,感到痛苦不堪。而强硬的协商者把任何情况都看作是竞争,认为谁的立场最极端、坚持时间最长,谁得到的就越多。他只想赢,结果对方和他一样强硬,这不仅使他筋疲力尽、资源耗费殆尽,谈判只能以失败而告终。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第三种方式进行协商,这种方法不是强硬、也不是软弱,而是既强硬又软弱,这种交涉的方法就是“原则涉”。谈判时要善于采纳对方合理意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让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索赔是承包商挽回其非自身原因所造成损失的有效工具,搞好索赔管理是施工企业维护自身权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充分理解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和各项往来性文件,在索赔工作中做到及时、有理、有据,将会有更多的索赔项目被受理或批复,这也将会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单位和业主双方的经济利益,尽可能挽回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梁蕴编著.国际工程施工索赔[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9-63.

[2] 梁蕴编著.国际工程施工经营管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59-63.

[3] 何伯森编著.国际工程招标与投标[M].第三版.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59-63.

[4] 成虎编著.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M].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59-63.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 知识产权 现状 战略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1世纪我们的社会已进入全面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继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到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日程,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依靠和运用知识产权来参与市场竞争,赢得更多的市场和发展机会。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将更多的去面对如日本、美国等公认的知识产权大国,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要求国内企业用战略的眼光去对待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加快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是企业发展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筑业企业同样也是经济大潮中的生力军。近几年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高产值低效益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筑业企业同样要面对知识产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其他领域相比,这种机遇和挑战或许更加的严峻。首先建筑产品价值相对较高,技术层面上研发领域较宽,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应是可观的;其次建筑业企业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较少,技术研发能力较IT等行业有一定的差距。鉴于上述两点,当具有强劲知识产权战略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将会使我国建筑业企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丧失技术上的优势,建筑业将处于被动地位。建筑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依靠技术使现有的与其他企业相同的资本、人力和生产资料发挥更高的效用,获取竞争优势。

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观念淡漠。

建筑企业往往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知识产权,尤其专利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筑企业哪有什么专利可申请”、“建筑企业不申请专利又能损失什么”等等,持这种观点的建筑企业不在少数,有一些企业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更不知申请专利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建筑企业认为之所以不申请专利,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专利申请时间太长。在工程施工中有了创新成果要申请专利的话,往往是专利还未申请到手,工程早已结束,所以施工企业大多不愿把精力放在马拉松式的专利申请上。二是行政行为干预较强,缺乏有效的防范专利侵权的手段。三是专利权属分配难。一个建设工程,往往有开发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其中施工单位中还分总承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等。如果在实际施工中应用的科技创新申请了某项专利,该项专利的权属究竟归谁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弄得不好会使几家单位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出现裂痕。

上述原因是客观存在的,建筑企业专利申请虽然存在着一定难度,但专利申请量少的一个最关键原因是还是对知识产权的淡漠。建筑业不是没有可申请的创新成果,而是建筑企业对专利申请的不重视,加之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方面的某些原因,导致建筑企业宁愿更多地让创新成果以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而不是去申请专利。但技术秘密虽然对保护企业个体利益是有利的,但因缺乏相互间技术成果的交流借鉴,所以无助于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一项技术发明,只有经过法律程序确认才能取得专利权,才能够受到有关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否则只能通过商业秘密的形式由企业自主的保护。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建筑业企业并不是对技术成果实施商业秘密保护,而是由于技术保护意识的不足,或是行政推广行为,致使具有经济价值的技术成果以各种形式公之于众,流失掉了。企业不将自己的技术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就会面临巨大损失;企业不珍惜自己的技术成果,就等于放弃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损失的不仅仅是一点经济利益,而是企业重大的发展机会。例如,“工程设计”被列入《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建设工程设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重视著作权的保护工作,对设计图、模型等著作权进行保护,甚至对建筑物本身的著作权进行保护。然而侵犯“工程设计”著作权在现实中随处可以看到,并未引起建设工程设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度重视,大量智力劳动成果在无形中流失,十分令人痛心。

二、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方向 建筑业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目的是把知识产权作为财富、无形资产和市场竞争的“武器”,提升企业竞争力,这就要求建筑业企业要正确确定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的原则、目标和基本任务。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应将知识产权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一部分纳入其中。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业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战略也相当的重视。“我国建筑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制定建筑业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建筑业企业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要采用强制措施,即在以后的建筑业企业考核评定中,要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落实状况和专利的申请数量作为重要的指标”。在考核企业发展业绩时,知识产权应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指标除了对“获得多少专利数、申请多少商标”之类的数量考核,更应核定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化。建筑业企业如何建立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产权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建议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产权意识。对于国内建筑业企业家来说,建立知识产权战略要有一个全面、长远而行之有效的总体策略,其中包括转变思想,树立知识经济和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的信息管理,扩大企业品牌信誉,加大科研投入。企业领导思想认识上去了,那么“建立知识产权战略”才能真正的得到落实。

(二)建立健全制度。结合建筑行业、企业自身的实际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包括专利管理制度、商标管理制度、技术及商业秘密管理制度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要通过上述具体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三)完善组织体系。由企业决策层、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企业中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业务和技术部门及社会上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构成的组织体系是知识产权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专利文献、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检索查询,并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分析研究、及时反馈,做到知己知彼。

(四)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企业技术开发队伍,提高这只队伍技术创新素质,重视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培养。不断通过会议、定期组织专项培训等形式有效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使企业全员掌握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些基础知识。

三、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现实中的运用 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最本质的变化应该说就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迅速的上升了,并且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不仅在理论上是这样,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也是如此。建筑业企业也出现这样的势头。

(一)品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成为建筑业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商标是商品或服务的标志,是企业的重要知识产权,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最有增值潜力的财富。商标是用法律手段固定化的品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迅猛。2003年国务院18号文件已经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随着行业的发展,消费者的成熟,房地产市场要求有一个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品牌,这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企业的商标权的价值会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升值,这一点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定论。

(二)专利保护是新技术权益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建筑业企业通过专利权的获得取得某技术的独占权而取得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同时可以通过专利权的实施许可融通资金,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企业的扩张。根据IPC国际专利分类表,房地产商可以在如下技术上申请专利:一般建筑物构造;建筑物的墙,如间壁墙、隔绝墙的构造;专门用于墙的连接;屋顶;楼板;顶棚;建筑物的隔绝或其它防护;结构构件;屋面覆盖层;天窗;檐槽;建筑物的装修工程,如楼梯,楼面;专门用途的建筑物或类似的构筑物等。

建筑业企业专利维权可以从施工图入手,(施工图纸,水电图纸、工程质检部门图纸、燃气部门图纸、消防部门图纸、房屋销售图纸、产权证图纸等等,都能反映出户型组合中是否有专利侵权行为),由于不可移动建筑物为专利产品,所以对地产开发商、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销售商,侵权责任认定明确,维权是可靠的。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成为国家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入了wto以后,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面临许多新课题。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增长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建筑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间,国内建筑类专利技术授权13000余项,公开的部级工法256项,被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土木建筑类论文约为3000余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仅占同期国内全部专利申请的1/30,与建筑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做出的贡献和地位严重不符。透过这些数字,可看出目前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明显滞后,与行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在实际操作中大多存在以下情况:

1.1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制度不完善

建筑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及其相关权利、未公开的信息(商业秘密)等,目前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和制度,企业的内部核心技术秘密很难得到有效保护:一是从业人员跳槽频繁,进入新企业后,这些技术秘密甚至商业秘密就为新雇主服务,二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建设方往往把未中标的方案无偿给中标方以“优化实施方案”。这些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行为严重的扰乱了建筑市场,扼杀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增加了建筑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

1.2专利侵权纠纷日益增多

近几年建筑业开发应用的新发明、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产权官司时也有发生。如建筑设计“盗版“、建筑产品仿冒、招投标过程中技术方案被盗用、建筑业软件被侵权等,这些问题往往是施工方在施工中使用涉嫌专利侵权产品和技术,订立承包合同中没有相关知识产权条款约定等。而且国内建筑行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偏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许多企业靠抄袭、仿冒他人的技术或产品特别是专利技术生存,因此频发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1.3行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尚未建立

建筑行业的侵权现象普遍、维权困难,是业内公认的事实。表现在领域内各环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少人对《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了解不深,转承包合同中没有相关知识产权条款约定,政府部门审批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前置审查和把关。行业普遍存在有制造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的状况。

1.4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过程中执法力度不够

建筑业知识产权侵权的鉴定过程很复杂,企业申请了专利,要防止别人侵权,必须花较多的精力去辨别、收集证据,解决过程漫长,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客观上使建筑企业对专利保护的信心不足。另外知识产权权属分配因难,一个建设工程有开发、设计、施工、监理、总承包、参建、专业分包等单位参加,造成了知识产权保护困难。

2.形成目前现象的主要原因

2.1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很多建筑企业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即使有创新也层次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原因:一是科技创新环境有待改善: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企业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评优工作中技术水平还不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市场体系不完备,很多因素干扰市场的规范竞争,取得市场效益不能有效依靠科技进步;二是科技攻关动力尚需加强:建设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明显扭转,工程建设中采用新技术需征求建设、设计单位的意见,处于被动状态,发挥不出科技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三是基础性研究缺乏支持: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大、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程度不够,很多研究因得不到经费支持无法立项。如可再生能源开发、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建筑施工节能及建筑垃圾处理与利用等研究工作都相对滞后于工程建设;四是投入得不到应有保障:建筑企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基本以自筹资金为主,会因经费问题受到影响;五是虽然目前国家对建筑企业资质申请中技术中心的建设有了明确要求,但其认定和评价主要依据工业企业的模式,没有突出建筑行业的特点,在工作定位、考核评比等方面不相适应,造成技术中心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施工企业经营与创新中没有充分发挥用。

2.2建筑企业知识产权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当前我国建筑业企业在研发与市场开拓方面还有一些衔接不够的地方,研发成果的应用渠道不够畅通,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根据2007年调查结果,授权专利实施率小于30%的占一半以上。

2.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相对薄弱,知识产权管理尚未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调查显数据显示近80%的企业没有设置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也没有专人来负责这项工作,90%的企业没有对所拥有的品牌进行评估,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发展对策

我国建筑业从内部来讲,亟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从外部来讲,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建筑业要走向世界,尽快改变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的状况刻不容缓。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3.1政府层面的对策和措施

其一,改变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促进专利保护的政策措施,推动技术发明的产业化;其二,引导建筑企业制定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减少因专利保护不充分、不及时造成的高新技术流失;其三,充分重视专利信息的检索、传播与运用,科研中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起点和水平;技术引进中避免侵犯专利权;其四,建立重大技术项目的专利申请和开发实施基金,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和扶持;其五,加大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及行政处罚力度,给专利权人以切实有效的保护。

3.2作为建筑企业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一是学习有关法律规定,能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又能规范行为,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二是无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还是设备与技术的二次开发,都应积极申请著作权与相关专利,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三是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法律状态,提高建筑企业品牌意识,注重商标注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在工程招投标中要对标书采用技术进行专利检索和图纸版权登记检索,营造建筑业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建筑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工程建设方遵守法规,尊重工程承包企业,从业人员应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意识。只有环环相扣,全面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推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张建平.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设科技,2007.2.

[3]李远.巴西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全球科技经济?望,2005.2.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4篇

1项目管理过程成熟度模型(PM)2

1.1模型概观

(PM)2模型是综合了先前几个成熟度模型开发出来的用于测评不同的组织和行业PM层次。该模型评估和定位组织当前PM成熟度层次。模型提出了一系列步骤,有助于组织增量性地改革组织整体的PM效果。本文介绍了5级(PM)2模型,以便更好理解了组织PM成熟度层次。(PM)2模型采纳PMIPM知识体,把PM过程和实践分解成9个PM知识区域和5项PM过程(见图1)。使组织可测定当前实施PM的长短处,以便争取高一层的PM成熟度。每一PM成熟度层次都含有PM的关键过程、组织特点和关键区域,见表1.

(PM)2模型采用系统和增量的方法,鼓动组织和员工争取更高的PM成熟度。评估的结果有助于组织提出建议,改进组织对PM专业技术的应用,提供并指导获取PM成熟度高一层次所必须的过程和要求。5级的(PM)2模型如图2.(PM)2模型主要用途是,给那些应用PM实践和过程的组织作一个参考点或尺码。(PM)2模型和其一套评估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不同的组织和行业中,并被证实非常有效。

适应并采纳PM新的研究成果并付与实施,(PM)2模型不断得到改进。换句话说,(PM)2模型其本身也不断地成长和走向成熟。下面详细介绍(PM)2模型知识区域和项目过程。

1.2项目管理知识区域

(1)项目集成管理,是确保项目不同要素间互相协调。项目成功和组织成功取决于,在不同成熟度阶段,把有效的PM策略与正确利用PM技术这两者相集成。项目管理的集成、应用、过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等类似的主题都包括在这一区域。第1级,项目计划没有按结构形式编制,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第2级,包括基本项目计划和项目组织结构在内的非正式PM工具和实践得到确定。第3级,建立了一套正式的PM方法并按此进行管理,此外,PM信息系统已建立和管理,用以收集、处理、分配必要的数据。第4级,组织已经建立项目控制过程,在不同的知识区域和项目之间进行集成和协调。多个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的主管将PM信息系统集成,并用于多个项目。此外,项目控制过程也综合集成,将范围、成本、进度、质量管理等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第5级,整个集成管理过程得到周密计划和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2)项目范围管理,是明确和控制项目所有的要素和可变量的过程,包括项目规划、项目控制、比较分析、项目执业指导、开工会议、工作范围说明、项目范围的合法化,以及控制过程开始实施等。第1级,在混乱状态下指派了项目经理,没有一套方法来实施和控制项目。第2级,确定了非正式的工作分解结构和范围变化控制过程,PM团队同意非正式地开始实施项目。第3级,建立了正式的项目经理执业指导和项目经理的职能,对范围计划、定义、证实过程等进行了管理。第4级,产品和范围管理已经集成,以确保项目成功,范围变化控制和证实过程制成文件并得以集成。第5级,整个范围管理过程已经计划和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3)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是确保项目按时竣工,这对任何一位项目经理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包括活动定义、活动程序、工期预算、工程进度开发、工程进度控制等。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如横道图、CPM/PERT(关键路径法)技术、资源配置和分层次、网络碰撞、快速跟踪项目等,以有效地管理工程进度。第1级,工程进度无标准模板,进度发展过程即不现实又无序。第2级,组织能开发非正式工程进度,用于计划和跟踪。也确定了活动清单和工作分解结构模板。第3级,已获得各种进度计划的工具和技术,可有效控制进度。第4级,已对正式进度控制过程和方法进行集成。第5级,正式的项目进度管理工具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4)项目成本管理,是确保项目在核准的预算内竣工完成,成本管理至关重要,成本超支会导致项目实施阶段严重的问题,甚至导致项目停工,包括资源计划、成本概算、成本预算和控制、已增值分析、贬值和资本预算等。第1级,无成本预算过程,结果很差,原预算很可能突破。第2级,已获得非正式的成本预算工具和技术,成本基线、资源要求、工作分解结构等也已确定。第3级,资源计划和成本预算已协调得很好,生命周期成本也使用,并已经管理。第4级,正式的资源计划、成本概算、预算过程已集成。此外,项目投资人(股东)对不同的项目成本尺度(METRICS)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5级,已经具有正式的成本预算工具和技术,并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5)项目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将符合或超过整个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要求,包括质量理念总体审议、质量成本、统计过程控制、偏差和检测、质量改进等。第1级,工程超时、超支。返工普遍,无质量审计、无质量保证,无质量控制过程,只是在现场看一看、检查一下。第2级,组织已有非正式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通过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只是在项目合同中强制规定的情况下才提出来。第3级,已建立了正式的质量政策和标准,对质量计划和质量保证等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在实施这些活动中去发现质量问题。第4级,对获取优质项目管理过程和项目质量的目标进行集成,获取项目质量目标的进程已经量化并开始实施,最后综合集成。第5级,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6)项目人力资源管,是确保最有效地使用项目参与人员,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激励和组织,包括项目任务、工作责任、组织报告关系、人员编制、激励动员机制、领导机制、团队发展、冲突解决等。第1级,以项目为驱动力的理念,与组织的管理的矛盾,导致各执行项目经理之间的矛盾冲突。第2级,确定了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图和人员管理计划。第3级,顾客和供应商也常被纳入为项目成员,共同按受团队建设活动和培训。第4级,个人技能和团队能力的改进得到集成,项目有效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团队,清楚的认识到组织的管理,组织从中受益不少。第5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得到优化,PM过程持续改进。

(7)项目沟通管理,是确保及时地适当地生产、收集、、储存、配置项目信息,在组织各层次计划人员和实施人员之间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沟通,包括信息计划、信息分布通道、进度进展报告、管理层和顾客的信息分享体系等。第1级,组织没有正式的执行报告制度,项目实施检查通常只限于基本状况报告,而且项目检查只是在合同中强制规定的情况下才进行。第2级,确立了信息检索和分配体系,进行了非正式的实施报告和审查。第3级,项目数据按结构分类形式储、维护,定期对项目实施数据进行分析、审查、修改,以供项目评估。第4级,在项目实施报告制度中各知识区域的信息,包括范围、进度、成本、风险、质量、人力资源、采购都已综合集成。此外,项目沟通管理过程和技术也与企业组织结构综合集成。第5级,组织已具备经优化的系统来沟通管理体系,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8)项目风险管理,是对项目风险进行鉴别、分析、反应,包括确认、鉴定并量化风险,编制风险降低策略、开发适当的风险反应和控制程序。第1级,组织无项目风险鉴定程序,风险只是在事情发生后而不是在之前才认识到,没有正式的风险管理计划。第2级,可以对项目风险进行非正式的鉴定和分析。第3级,组织已有正式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风险管理成为整个工程生命周期的一项持续性工作。第4级,组织使用学习中经验教训信息,鉴别、反应、控制风险。对使用其他的PM知识区,潜在的风险源也已准备好并与以审查。对风险鉴定、量化、反应计划在几个项目间进行综合集成,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第5级,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9)项目采购管理,是确保组织获取外部的货物和服务,包括合同管理、合同风险、合同谈判、组合管理、合同终止等。第1级,没有联系市场状况分析,没有编制采购计划、征求计划。第2级,与卖方、供货商已有非正式沟通,已确定非正式的项目采购管理过程。第3级,对正式的采购管理工具和技术已经管理,采购数据经分析后编制成文,项目经理与供货商们协调工作。第4级,采购审计与整个采购过程进行综合集成,供采双方关系在多层次、多项目、每个阶段展开。业主/供货商之间建立长期关系,项目质量保持稳定。第5级,对PM过程进行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2项目的生命周期

(1)初始过程。在初始过程阶段已经认识到一个项目或一个项目的第几期工程应该开始了,PM团队应着手工作了,包括开发和编制一个潜在项目的建议书、分析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如可行应尽早生效。第1级,参与的组织没有初始计划和过程,来开发编制建议书。其结果参与组织既无建议书,也无批准书送达。第2级,参与组织只有非正式的项目建议书计划。第3级,参与组织正式的建议书受到正式审议和评估。第4级,项目建议书开发过程得到综合集成,可以管理多个项目。第5级,初始过程得以优化,PM过程在组织中得到持续改进。

(2)计划过程。导向开发和维护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完成项目的商业需要,包括确定总体范围、说明计划策略、开发成本和进度的工作分解结构,精化预算、分析委托事项、优化项目设计、开发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组织项目团队、建立以项目为驱动机制的组织环境。第1级,没有正式的计划过程,通常没有范围计划、进度计划、成本计划、质量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沟通计划、风险计划和采购计划。第2级,开发了非正式的进度计划,确定了非正式的成本预算过程。在开发和计划关键的PM方法区,组织只受到非正规培训。第3级,采用正规的PM工具和技术来管理计划过程,项目团队积极投入参与,为计划过程提供建议。第4级,关键PM知识区与计划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计划过程得以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3)实施执行过程。将一个组织与其他资源协调好,有效地实施项目。第1级,没有项目计划执行过程,项目范围没有证实,项目团队也没有开发和组织起来。第2级,组织已有了非正式的项目计划执行过程,合同管理和信息过程也是非正式确定。第3级,质量保证过程对项目实施进行管理,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实施过程提供意见。第4级,项目计划、范围证实、团队发展、质量保证、信息分布、合同管理等实施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实施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4)控制过程。采用检测进度,采取修正举措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包括收集项目进度状况、分析差异、沟通项目状况等。第1级,项目控制过程没有确立没有控制—变化体系。其结果是项目进程状况即没有收集也无标注更新。第2级,已确定非正式的项目—变化—控制过程,差异被非正式鉴定,用以测定缘由和对整个项目实施的影响。第3级,项目计划和适应性措施对项目实施数据进行控制,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控制过程提供措施和修正。第4级,对项目实施数据的收集、差异分析、状况更新等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控制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5)终结过程。确保工程项目验收,正式终结,并形成书面文字,使一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一期有序正式终结,包括合同(双方或多方)执行完毕、工程经验、工程教训学习的文件编制、管理终结。第1级,没有正式的结束所有交接的终结过程,无合同执行结束过程,工程文件记载没有收集,没有分类、更没有储存。第2级,明确了非正式的结束过程,整个PM过程的关键性技术和学习和质量进行了非正式审议。第3级,完成所有的终结活动,工程文件已经储存,并得以管理。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PM方法提出总结建议,并将PM最好的方法编制成文。第4级,合同执行终结,管理执行终结,工程文件编制并综合集成。第5级,项目终结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3结束语

(PM)2模型也可用到其他行业或以项目为驱动的组织,收集并分享有关信息,对PM进行深化理解和掌控,持续改进组织使用PM的方法和实践,使所有的PM组织都受益。对于那些想努力改进整体PM实践、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的经理来说,(PM)2模型的信息非常有用。

参考文献:

[1]J.KentCrawford,“ProjectManagementMaturityModel”,MarcelDekkerInc.2002.

[2]Fincher,A.,andLevin,G.(1997)。“Projectmanagementmaturitymodel.”PMI28thAnnualSeminarsandSymp.,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UpperDarby,Pa.。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 管理 建筑业 工程项目

自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转型中,自从建筑经济管理这一理念出现之后,建筑经济管理对建筑业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点建设行业之一,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建设性意义。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事业不断吸取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实际经验,与此同时,不间断的开发适于自身发展的建筑经济管理模式,故在近数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意义上的进步,尤其是关于建筑经济管理模式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并越来越得到行业内各个领域的重视。加强对建筑经济的管理,正确恰当的运用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可以有效的规避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与危害,发挥建筑经济管理自身的优点,去除建筑经济管理的缺点,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适应建筑业的项目工程的进行。

一、当今,建筑业的建筑经济管理的现状

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筑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行业要想在这个竞争多变的时代立足,就要从战略的高度为建筑业谋划。建筑经济管理是一种综合考虑建筑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确定建筑业当前内部的优势和劣势,认识外部环境所能提供的机遇和可能遇到的威胁,从而能够为建筑行业做出战略决策的方法。同时,建筑业的发展已经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了,并且,建筑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多领域、多行业事业的拓展,例如:房地产、钢材业、水泥厂、塑料厂等等,建筑业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加强对建筑业的管理,在这其中,建筑经济管理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建筑业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但是,以此同时,这一先进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完全普及开来,很多建筑队伍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或是运用的不合理、不充分,所以,普及建筑经济管理这一理念势在必行,以此,促进建筑业的有序发展。

二、建筑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建筑经济管理理论普及力度不大

在现在的建筑业的发展中,建筑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很欠缺,这是对于建筑经济管理的一个限制,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甚至有些建筑业的领导管理阶层也没有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现象是非常可怕的,这不仅不利于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也是在限制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个建筑业如果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中生存下来的话,运用建筑经济管理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先进出色的建筑业必须进行运用的理念,这样,才会更加符合建筑业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跟上社会的发展节奏与步伐,更好的发展的建筑业,所以,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理念的普及至关重要,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建筑队伍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建筑经济管理是一项既需要相关的建筑专业技术知识的积累,还有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又对建筑经济管理领域、相关法律领域均有所要求的业务工作,故其所需要的是符合建筑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所要求,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组成种类复杂,不仅有学技术研究单位、建筑设计学院所以及普通的专职专科,还有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的退休人员,甚至还有从事这方面专业的学生,在这样人员构成复杂的建筑行业里,大多数的人员没有足够的有关建筑经济管理方面实际操作经验,同时,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应有的建筑经济管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很难真正有效的承担起建筑业相关工程的管理工作。

(三)建筑经济管理的其他相关辅助管理不完善

建筑经济管理这一理念才在我国起步,但是却发展迅猛,而且技术更新周期愈来愈快,又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部门,因此相对于建筑业的发展,相应的建筑经济管理的辅助管理已远远落后了。另外,由于建筑经济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建筑经济管理的其他辅助管理的盲目性,不合理性,同时,建筑业队伍的无秩序竞争,由于,每个建筑队伍设计其自身的建筑经济管理而造成功能不完善或存在缺陷,由于,建筑经济管理的辅助经济管理不完善而导致的施工质量粗劣和性能不达标,所以,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辅助管理的合理完善性也是制约建筑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完善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辅助管理,这样的建筑经济管理才是合理的,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业的良性发展。

三、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力度

由于在现在的建筑业的发展中,建筑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很欠缺,这是对于建筑经济管理的一个限制,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甚至有些建筑业的领导管理阶层也没有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大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同建筑行业人员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更好地运用建筑经济管理所带来的先进理念,以此,带动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建筑事业中组成员工的综合素质建设

由于,在建筑业中还没有对组成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过更严格的要求,还没有对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所要求,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组成种类复杂,不仅有学技术研究单位、建筑设计学院所以及普通的专职专科,还有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的退休人员,甚至还有从事这方面专业的学生,在这样人员构成复杂的建筑行业里,大多数的人员没有足够的有关建筑经济管理方面实际操作经验,同时,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应有的建筑经济管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很难真正有效的承担起建筑业相关工程的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建筑经济管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很难真正有效的承担起建筑业相关工程的管理工作,所以,要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理念,更好的发挥其内在的优点,进而带动建筑业的良性发展。

(三)完善建筑经济管理的制度建设

建筑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也是制约建筑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相对于建筑业的发展,相应的建筑经济管理的辅助管理已远远落后了。另外,由于建筑经济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建筑经济管理的其他辅助管理的盲目性,不合理性,同时,建筑业队伍的无秩序竞争,由于,每个建筑队伍设计其自身的建筑经济管理而造成功能不完善或存在缺陷,由于,建筑经济管理的辅助经济管理不完善而导致的施工质量粗劣和性能不达标,所以,完善建筑经济管理的其他辅助管理并实现对其的制度保证,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建筑经济管理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中,实行建筑经济管理势在必行,也是优化建筑业管理模式的重要表现,普及建筑经济管理理念,意识到其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筑经济管理的运用,是为了避免由于质量问题不行而导致的各种建筑损失,建筑经济管理对建筑事业的长足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同时,在建筑经济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中,即针对建筑经济管理中尚存问题作出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建筑行业本身为了自身的发展,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此,提高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来越注重对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建筑经济的管理贯穿于整个建筑行业、工程、项目的始终,建筑经济管理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进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对建筑经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对提高建筑业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现在的建筑业对发展建筑经济管理不是很重视,有许多建筑队伍对建筑经济管理的运用也不是很适当,发展建筑经济管理势在必行,这样建筑业才能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建筑业的良好发展,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出伟大的贡献,以此来更好的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王恒.建筑工程与管理[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1-23

[2]李芬.浅谈建筑业与管理学[J].浦东出版社2014.66-68

[3]王宇.建筑经济管理的方法的研究[J]青岛大学出版社2013.89-91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业;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80

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增速下滑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筑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我国建筑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不足,面临着现有职工不能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要求的困惑。培育学习型企业是使企业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构建学习型企业的要素。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课程居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课程开发的质量对继续教育活动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1现状分析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从产生到现在,在国家人设部、各部委以及各省市部门重视之下,经过长期的探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查遗补缺、更新知识或者拓宽知识面,使得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学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不断提高。经过长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现已形成比较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形式,一是参照普通高校的倾向比较突出,二是按模块讲授的方式,即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开设课程,内容来自社会实践,强调社会功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称之为“模块式教学”,采用后者的比较普遍。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1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有些课程理论性太强,讲解起来枯燥,而且难度、深度过大,不易理解。因为参与学习的人员基本来自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拥有十分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课程开设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队伍的扩大,鉴于培训硬件和师资的不足,有些培训机构只设定一套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对象的单位性质、专业差异以及职称的层次,比如土建类和安装类,初、中级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时未做区分。

1.2专业面不广

专业技术人员对本专业之外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这些极大限制了技术人员的专业面,加之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的崛起使专业技术人员面对行业的发展和变化难以适应,目前课程设置比较缺乏这类反映建筑业发展要求的、前沿性的专题课程。

1.3重技术,轻管理

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应用型人才居多,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因此目前建筑业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工程技术为主,但是存在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差,所以管理类课程需求在不断加大。

1.4系统性不强

建筑行业目前拥有的人才中,既熟悉技术又懂得管理、经济、法律的人才严重短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人员短缺,技术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主流的“模块式教学”存在学习单元较零碎,知识不系统等缺陷,缺乏系统性。

2课程设置原则

针对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缺陷,课程设置应当满足以下原则:

2.1前沿性

课程设置应体现前沿性。课程设置应当反映出当前建筑业的热点问题、行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还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推广应用,新的规范标准的宣贯等。

2.2实用性

课程设置应有实用性,与高校的学历教育有所区别。专业课程内容应当紧密联系实际。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结合,能有效解决实际中的矛盾和问题。

2.3针对性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来说,需求分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根据继续教育的对象,灵活的设置课程,使教育对象不断的拾遗补缺,完善知识。因为接受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都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为课程设置要针对成年人身心特点,使之较容易接受所学课程,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

2.4系统性

考虑到继续教育对象的整体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应当处理好原有知识和补缺知识、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等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整体,使继续教育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

3陕西省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笔者依照课程设置原则,并结合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建筑企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对陕西省二十一家从事建筑施工、装饰、监理、造价咨询等企业的做了问卷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项目经理及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通过需求分析,课程设置可分为行业发展趋势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

3.1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前沿类的课程

继续教育制度目的就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因此课程设置应体现前沿性,应当反映当前建筑业的热点问题、行业改革和发展方向。反映建筑业发展趋势、建筑业前沿的课程有:

(1)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着“市场疲软、政策收紧、管理欠账”三座大山下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数据和感受已经说明,行业衰退已成事实,行业处于一个旧业态转向新业态的中间态时期。如何以比较高的层面和新的角度看待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如何变革,如何在这场改革浪潮中找到发展机会,都是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员首要关注的问题。

(2)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以及建筑工业化、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这些方面是国家目前力推鼓励扶持行业,符合产业发展的政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更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这种课程很受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青睐。

(3)BIM技术发展与应用。BIM是近年来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领域出现的新技术,发展潮流已势不可挡,在国内,随着建筑业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增多及大力推动和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开发商宣传下,相关机构和各个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应用BIM技术。但是目前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各研究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各企业单位也只是将BIM技术应用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建设项目的部分建设过程中,还不能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营等整个生命周期连续应用BIM技术。目前BIM技术的课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培训上,针对目前情况,在继续教育中加入相应课程,通过总结科研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建筑行业对BIM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推广使用BIM技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BIM技术在我国继续推进和更深入的应用提供重要的途径。另外课程可将BIM和智能建筑相结合,BIM和建筑工业化的衔接也势在必行,二者融合在一起,这样BIM技术应用会更加丰富。

3.2工程管理类课程

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管理类课程需求较大,已有超越技术类课程的趋势,原因是,一方面随着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的开始逐步进入管理岗位。另一方面管理类课程在学历教育阶段偏重理论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已具备了一定管理能力,因此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亟需进一步加强。通过调研问卷的整理,这方面课程需求主要有: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项目精细化管理、职业风险防范等。这类课程也符合建筑企业(集团)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内容主要以项目管理实务为主,辅助一定的理论知识。

3.3工程技术类课程

技术类课程设置也应结合行业的发展和培训对象的需求。对于初级职称和部分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操作技能提升方面的技术性课程,如测量新技术、安全技术规程、BIM软件应用等基础操作性课程。针对部分中级职称及高级职称人员,一般对基础性的知识培训缺陷不大,通过调研问卷整理分析,课程的需求主要有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0)、绿色施工技术、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大跨空间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新材料等。同时,由于目前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区域性竞争的大趋势,全国范围,甚至是大中城市都在建设地标性建筑,未来数年内将成为超高层的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掌握钢结构与混凝土结合施工的知识,可设置钢结构与混凝土施工相结合的课程。

4结论和建议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成为国家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入了WTO以后,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面临许多新课题。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增长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建筑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间,国内建筑类专利技术授权13000余项,公开的部级工法256项,被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土木建筑类论文约为3000余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仅占同期国内全部专利申请的1/30,与建筑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做出的贡献和地位严重不符。透过这些数字,可看出目前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明显滞后,与行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在实际操作中大多存在以下情况:

1.1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制度不完善

建筑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及其相关权利、未公开的信息(商业秘密)等,目前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和制度,企业的内部核心技术秘密很难得到有效保护:一是从业人员跳槽频繁,进入新企业后,这些技术秘密甚至商业秘密就为新雇主服务,二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建设方往往把未中标的方案无偿给中标方以“优化实施方案”。这些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行为严重的扰乱了建筑市场,扼杀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增加了建筑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

1.2专利侵权纠纷日益增多

近几年建筑业开发应用的新发明、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产权官司时也有发生。如建筑设计“盗版“、建筑产品仿冒、招投标过程中技术方案被盗用、建筑业软件被侵权等,这些问题往往是施工方在施工中使用涉嫌专利侵权产品和技术,订立承包合同中没有相关知识产权条款约定等。而且国内建筑行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偏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许多企业靠抄袭、仿冒他人的技术或产品特别是专利技术生存,因此频发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1.3行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尚未建立

建筑行业的侵权现象普遍、维权困难,是业内公认的事实。表现在领域内各环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少人对《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了解不深,转承包合同中没有相关知识产权条款约定,政府部门审批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前置审查和把关。行业普遍存在有制造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的状况。

1.4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过程中执法力度不够

建筑业知识产权侵权的鉴定过程很复杂,企业申请了专利,要防止别人侵权,必须花较多的精力去辨别、收集证据,解决过程漫长,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客观上使建筑企业对专利保护的信心不足。另外知识产权权属分配因难,一个建设工程有开发、设计、施工、监理、总承包、参建、专业分包等单位参加,造成了知识产权保护困难。

2.形成目前现象的主要原因

2.1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很多建筑企业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即使有创新也层次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原因:一是科技创新环境有待改善: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企业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评优工作中技术水平还不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市场体系不完备,很多因素干扰市场的规范竞争,取得市场效益不能有效依靠科技进步;二是科技攻关动力尚需加强:建设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明显扭转,工程建设中采用新技术需征求建设、设计单位的意见,处于被动状态,发挥不出科技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三是基础性研究缺乏支持: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大、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程度不够,很多研究因得不到经费支持无法立项。如可再生能源开发、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建筑施工节能及建筑垃圾处理与利用等研究工作都相对滞后于工程建设;四是投入得不到应有保障:建筑企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基本以自筹资金为主,会因经费问题受到影响;五是虽然目前国家对建筑企业资质申请中技术中心的建设有了明确要求,但其认定和评价主要依据工业企业的模式,没有突出建筑行业的特点,在工作定位、考核评比等方面不相适应,造成技术中心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施工企业经营与创新中没有充分发挥用。

2.2建筑企业知识产权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当前我国建筑业企业在研发与市场开拓方面还有一些衔接不够的地方,研发成果的应用渠道不够畅通,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根据2007年调查结果,授权专利实施率小于30%的占一半以上。

2.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相对薄弱,知识产权管理尚未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调查显数据显示近80%的企业没有设置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也没有专人来负责这项工作,90%的企业没有对所拥有的品牌进行评估,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发展对策

我国建筑业从内部来讲,亟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从外部来讲,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建筑业要走向世界,尽快改变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的状况刻不容缓。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3.1政府层面的对策和措施

其一,改变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促进专利保护的政策措施,推动技术发明的产业化;其二,引导建筑企业制定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减少因专利保护不充分、不及时造成的高新技术流失;其三,充分重视专利信息的检索、传播与运用,科研中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起点和水平;技术引进中避免侵犯专利权;其四,建立重大技术项目的专利申请和开发实施基金,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和扶持;其五,加大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及行政处罚力度,给专利权人以切实有效的保护。

3.2作为建筑企业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一是学习有关法律规定,能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又能规范行为,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二是无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还是设备与技术的二次开发,都应积极申请著作权与相关专利,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三是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法律状态,提高建筑企业品牌意识,注重商标注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在工程招投标中要对标书采用技术进行专利检索和图纸版权登记检索,营造建筑业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建筑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工程建设方遵守法规,尊重工程承包企业,从业人员应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意识。只有环环相扣,全面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推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张建平.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设科技,2007.2.

[3]李远.巴西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5.2.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辽西北;建筑业;劳动力

“辽西北”地区特指辽宁省的西部与北部区域,包括辽宁省的朝阳、阜新和铁岭三个地级市,人口总数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其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在60%以上,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矿产采掘业为主,区域生产总值在省内排位一直处于末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辽西北"地区的大量农村人口为本地区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城市建设中,使建筑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之一。根据各地区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朝阳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83.4亿元,比上年增幅18.2%;铁岭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11.8亿元,比上年增幅8.7%;阜新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64.1亿元,比上年增涨21%。其中,阜新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其地区GDP的比重高达42.9%,建筑业产值所占GDP比重最低的铁岭市也达30.2%,朝阳市建筑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则为38.2%。这些数据显示,建筑业在“辽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了十分重要位置。因此,对区域建筑业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建筑业劳动力的变动趋势,有益于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和区域产业政策调整。

一、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短缺的总体背景

建筑业劳动力主要是指从事住宅、仓库、厂房、道路桥梁等各种建筑物的承建和维修工程的劳动人口。由于建筑业是技术含量十分高的行业,在施工技术、前期图纸设计、中期施工管理以及后期验收均需要大量的成熟专业技术人员。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业都处于粗放式管理模式,导致建筑业在当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论是在地市级层面或是国家层面,目前普遍实行阶梯式承包方式进行施工。具体而言,一项建筑项目从最初的审批直至最终完工,除了特大级的国家项目以外,大部分建筑工程均通过一层层、一级级的承包商完成,而到达建筑工程建设链条的最末端,则由农村进城务工而来的农民工直接完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需要,当前建筑业在施工技术标准和建筑工人素质方面都对工程质量提高了要求,在许多大型或中小型的建筑工程中,已经凸显了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的尴尬现状。

相较于全国而言,“辽西北”地区建筑业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相同的问题。探析其深层次的成熟劳动力短缺因素,大致可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当前的“辽西北”建筑业劳动力市场主要由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这些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普遍在40~50岁之间,受到现代家庭结构和生活理念的影响,年少力壮的青年人很少从事建筑行业。一方面,建筑业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施工现场经常处于城市的边缘或荒郊野外,建筑业工作的本质决定了劳动者需要经常露天作业,而且是一类十分繁重劳累的体力劳动,常年的艰苦环境和劳动强度让现代家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无法适应。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前“辽西北”地区多属于独生子女家庭,“养尊处优”的成长经历使他们更加向往舒适生活,从而造成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年龄普遍偏高的特点。此外,近年建筑行业发展不景气,也成为“辽西北”地区建筑业劳动力市场人才短缺关键因素。

二、建筑业劳动力的供给变动趋势

当前的建筑行业还属于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业进城务工人员每年都在城市和乡村间定期流转,为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自2008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建筑业也受到牵连,行业不景气,受到以上因素及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辽西北”地区建筑业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劳动力总体数量上的短缺。近些年来,由于受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辽西北”地区农村的“80”后、“90”后人口已经开始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不仅本地区人口增长率的持续下降,而且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实际上,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的劳动适龄人口增速都已经开始放缓,建筑业劳动力人口的总体数量已经开始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剩余人口可转移数量也在不断下降。以辽宁省凌源市刀尔登镇的某个村为例,全村四百余户人口,世代以务农为生。改革开放以后,开始陆续出现农民外出进城务工现象,仅在20世纪90年代末,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年龄普遍在25~40岁之间,数量约占全村人口的3/5,且外出务工的行业均为建筑业。而在15年后的今天,该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已经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外出务工人员的总数仅占全村人口的1/5,且年龄一般在35~55岁之间。年轻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多选择不用耗费太多体力的服务业从事工作,年轻人的择业观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是建筑业工人的结构性短缺。由于受到建筑业总体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的影响,像制造业一样,建筑行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以缺少熟练技术人员和适龄一线工人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短缺。所谓的熟练技术人员,一般是指在建筑行业的生产一线实际工作时间在3~5年以上的工人,熟练工人是建筑行业生产活动的骨干力量,具有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极为丰富的经验。熟练工人的素质和数量决定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速度。与之相对应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性短缺,由于建筑行业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其施工环境的艰苦性,这样就很难吸引到接受过现代建筑学专业知识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加入施工队伍。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更加愿意选择到“中铁”、“中建”这样的国有企业就业,而不愿意选择民营建筑企业参加工作。国有建筑企业和民营建筑企业就业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因此大型国有企业成为倍受毕业生青睐的主要就业选择。但“辽西北”地区缺少类似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大部分均为民营建筑企业,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员工队伍。

三是当代农民工的择业倾向背离传统建筑业。这些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逐渐成为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其择业观念与老一代农民工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特指“90”后一代群体,他们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却很早就辍学进入社会,却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大量的从农村涌入城市,已经成为了中国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工人的替代。与其父辈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所考虑的因素,更多地融入了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工作环境、政治权利等方面的因素,而收入稳定、工作体面是他们追寻的目标。因而,从建筑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筑业自身的工作特点所导致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正越来越弱,与现代服务业相比,建筑业不仅工作环境比较脏和乱,而且劳动强度非常大,而繁重的体力劳动正是新生代农民工所不愿意从事的行业。而物流、销售、餐饮、娱乐等现代城市新兴服务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建筑业潜在劳动力人口,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倾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偏离。与此同时,从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很多原本从事建筑业的既有农民工,也正在从建筑业向现代服务业转移,这既是“辽西北”地区建筑业劳动力市场所面临的产业困境,也是全国建筑行业需要面对的普遍现象。

三、建筑业劳动力的需求变动趋势

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动趋势,取决于建筑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市场需求以及季节性需求趋势,还包括对建筑业劳动力的人口素质需求变动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业劳动力市场不仅具有时间上的要求,而对于务工人员的要求已经从知识、技术、素质等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辽西北”地区建筑业需求变化主要呈以下两方面。

一是季节性的需求变动明显,主要表现在春季和秋季建筑业劳动力短缺严重,而夏季建筑业劳动力供给则较为充足。由于建筑业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临时性的群体特点,具体来讲就是“辽西北”地区农民进城务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每年的春天播种后和秋收前这一段时期,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高峰期,此时农民工进城均为同一个村或亲属等联络,临时组成一个工作团队,由进城务工经验丰富的老工头带队,进城后在同一个建筑工地工作,一般的工作期限在两个月左右,待该工程项目完工后结算劳务费,继而又由同一个包工头带队进入下一个工地工作。这种群体性的工作特点,使建筑业劳动人员流动性相较于其他行业极为频繁,劳动力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同一建筑工地劳动人员供给过剩,而在劳动力供给不充足的情况下,则很难大规模的招入劳务人员,无法使劳动力在供给上形成一个平稳的过渡期。农忙时节,建筑业农民工的身份转变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一旦进入农闲时节,则身份转变为建筑业进城务工人员。这种每年不断转换的劳动者身份,使得“辽西北”地区的季节性劳动需求极为明显,尤其是在农忙时节,是建筑业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周期的高峰期。

二是建筑业对劳动力市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建筑业已经从传统的施工方式转化半机械化或机械化施工,而传统的“人推马拉”的施工条件已经被现代化的施工设备所取代,缺乏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对这些专业技术知识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当前“辽西北”地区的建筑业进城务工人员,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劳动者占据了90%以上的比重,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几乎凤毛麟角,而这一类建筑业进城务工人员对于劳动回报的要求相对于高校毕业生较低,建筑企业承包商出于节约劳动成本的考虑,也乐于招聘此类人员从事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这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几乎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职前培训。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简单的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如混凝土搅拌机等比较易于操作的设备,均由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妇女进行操作,而现代化的建筑施工设备如塔吊等设备,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则根本无从业资格进行操作,即使对于比较简单的机械设备,由于从业人员缺乏安全规范操作培训,也为建筑工地的安全生产事故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当前“辽西北”地区的建筑业劳动力市场急需高素质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以填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专业知识存在的不足之处。

四、结论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随着“辽西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本地区劳动力市场对于高素质的建筑业从业人员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人需求,将是本地区建筑业的需求热点。要解决“辽西北”地区的建筑业结构性短缺问题,一方面需要当地的建筑类企业提高相应的待遇,达到与国有建筑企业相类似的水平,而本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出台相适应的吸引人才政策。另一方面,有关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需要研究制定提高从业者素质的方法,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大力倡导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倡导在职培训与非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提高建筑业从业者的劳动素质,使建筑业从业人员快速具备建筑业施工的基本知识和生产技能,才能为“辽西北”地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石向东.北京市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6(04).

[2]朱小林,殷宁宇.我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变动趋势及对建筑业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2014(30).

[3]李忠富,刘世青.我国建筑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分析[J].建筑经济,2015(02).

[4]梁文钊.建筑业劳动力短缺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48-2

1 概述

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幅度和随机性决定了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全面性、层次性、侧重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大而全、过分重视课程而忽视专业知识点之间的重复和有效搭接,是导致目前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年级递增而快速递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业导向的引导和培养流于形式,缺乏相应专业人士和学生沟通。造成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相对缺乏,既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又造成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困难的现象。有效提高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实践的学习动力,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促进自身成长。也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学风建设至关重要。如何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建筑业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2 欧美国家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

国外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起步很早,实践教学的历史较长,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我国的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英国普遍重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相关性,行业协会的评估和认证推动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英国职业院校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要求最短为一年,时间为第二学年和最后一学年之间。

美国职业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将基础研究、教学与实践创新直接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与企业界进行全面合作,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改变了职业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中,重视对学生管理与国家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实习学分的比重很大,因此能够更好地使职业学校服务于社会。

3 国内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

按照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全国各职业院校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的教学改革,初步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多数职业院校的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面向社会实际需求所要求的实践课程。然而由于各职业院校之间办学条件的不同,建筑业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的程度和效果差别较大。与国外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相比还存在如下问题:

①“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部分教师轻视实践操作技能,而只重视理论教学的提高,指导不力。大部分学生忽视实践操作的练习,侧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参与度不够。

②“重工轻管”多数职业院校普遍重视工科专业教学投入,轻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教学投入,校内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使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③监管不到位。实践课程性质决定实践教学多采用教师集中指导和学生分散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由于监管难度大,相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太严格。另一方面,学校往往重视实践教学成果的检查,忽视实践教学过程的督导。

④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

⑤特色不足。国内多数职业院校的建筑业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形式单一,缺少特色。例如大多虽然设置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所要求的测量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课程设计等等,但是内容趋同。

4 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4.1 定合理的实践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方向是当代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要完成的首要任务,也是增强学习动力的有效方法。同时,正确对待挫折,合理归因,学生要把学习成绩欠佳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这样,他们才不会灰心丧气,而是努力奋斗,不会产生无助感。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应激发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容易学得积极主动,也有成效,逐渐使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4.2 引入学习和就业引导机制,激发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动力

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教师对成绩良好、工作突出的学生要及时给与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乐趣。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发现外国学生拥有较强的职业取向和就业目的,他们从入学就有了职业规划意识,而我们国家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只是为了单纯的获得一个文凭和有限的理论知识。学习目标的缺失,学生对于毕业以后的实习、就业一系列发展感到迷茫。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主抓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为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4.3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实践学习气氛

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完善学业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等规范,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考试制度方面,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建立课程试题库,制定严格的考试纪律,加强考场的监督管理;以高水平的考试,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健全试卷质量分析评价体系。要逐步形成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注重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风。这样能够促使广大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4.4 校企合作,增强建筑业管理类专业特色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校企合作实践课程,选择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实习导师,在工程实践中指导学生具体操作,进行基本训练。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实验中模拟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从前期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销售、移交,运营管理至拆除回收利用进行模拟。缓解由于实习生多,实习岗位不足的压力,有效解决因受工程实际进度影响,实习期间只能看到局部生产而体验不到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建设。

4.5 从培养学生实践学习热情与兴趣出发,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授课效果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所学的知识完全转化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要灵活多样,通过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来训练学生表达思想、发表意见、交流观点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学生对所讲授学科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4.6 正确认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是关于工程活动中,人与人、人与工程、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的关系和互动的科学。专业人才仅仅掌握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进行大量的工作实践学习和体会。工程的开发和建设需要比技术开发投入更多的资金,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等要面向实际需要的重大需求问题。职业院校应加大对教学经费投入,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以师教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学校组织企业岗位实践,师生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建筑业管理类人才培养要求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余[Z,张敏莉.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01:109-112.

[2] 杨秋波,王雪青.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556-561.

[3] 刘茉,张斌,王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204.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业;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营改增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避免重复征税推动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在某一程度上环节缓解就业压力。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方案是2011年国家税务局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一个税制改革方案。营改增在带来许多好处的同时,也给我国一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自2011年以来,我国营改增方案的工作已经在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等几个行业中完成,显然建筑行业也必将实施营改增方案。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行业需要对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应当作出适当的调整。在此之前,建筑行业需要具体了解营改增给会计核算这一块会带来哪些影响,以下则是对营改增给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

在营改增之前,建筑将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营业税属于含税收入额,一般在营业税的缴纳环节才会进行会计核算。[1]但是在营改增之后,其主营业务收入属于税后收入额,会计核算的方法有所不同,并且涉及到的会计核算部分有所增多,例如产品计价等,税金核算更为具体,最后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率数值也会不同。

而关于营改增对建筑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本文以下则是具体分析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

1.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核算产生影响

国家实行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收入核算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营改增之前与之后的收入核算是完全不同的。在营改增之前,建筑业缴纳的营业税主要是以整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造价为依据,而营改增之后,建筑业的收入核算则不包括含增值税的建安项目的工程造价。因此建筑业的收入核算可能会与实际的收入有所不同,整个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最后的经济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2.对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核算产生影响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成本的核算包括了建筑材料的费用核算、建筑施工人员费用的核算等,而在成本核算之下又有更为具体的核算。例如在建筑材料这一块,钢筋、木材、水泥和混凝土等的费用计算;在建筑施工人员这一块,营改增是否要征收人工费的增值税等等。营改增之后,建筑施工企业中会计的成本核算项目更多。从某一层面看,营改增增加了建筑行业的税负,并且会出现成本核算与实际费用不一致的情况,使得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2]此外,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当中,涉及到的一些固定资产需要按照取得的增值税发票扣除进项税额,这样很容易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

3.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影响

在营改增之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主要实行的是代扣代缴营业税方式,建筑施工企业的现金流并不会受到影响。但是,营改增方案实施之后,建筑施工企业就不能再采用代扣代缴的方式,而是必须有建筑施工企业自行验工计价在当期缴纳增值税。如果建筑施工企业的进项税额抵扣不足,就会影响到其现金流的流动,增加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的紧张程度。或者建设单位只对建筑施工企业样计价却不支付工程款,换句话说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先上缴增值税,后收取工程款,这样明显会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增加。

二、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营改增对策

为适应我国税制改革中的营改增方案,建筑业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其会计核算工作也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变,以下是针对营改增提出的几点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的建筑业会计核算体系

国家进行税制改革的初衷是推进我国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但是,在实际实施应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与营改增目的与效果相冲突的地方,尤其在建筑行业中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问题。[3]对此,可以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建筑业会计核算体系。在新的建筑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应当明确相关税费的计算标准、缴纳相关税费的手续和方式等等。一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建筑业会计核算体系,会计核算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核算过程可以逐渐走向规范化,进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提高整个建筑业会计核算的质量。在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时,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结合建筑业实际的项目工程财务情况,汇集编制出合理的会计核算工作程序。如此一来,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

2.提高建筑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营改增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其发展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式,建筑业必须向加强自身内部人员的建设。建筑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要适应营改增的环境,其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上是一定要过硬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得到提高。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我国营改增相关的税务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营改增的改革内容等方面有相对的了解。当然,建筑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还需要对会计专业知识以及建筑行业中的相关知识掌握扎实。以上所提到的是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

此外,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也需要得到提高,例如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等。为此,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与专业素质,例如定期检查考核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培训会计工作人员等。通过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不利影响则可以将低。

3.加强专用票据的管理力度

营改增的内容涉及到对建筑行业票据的使用限制,因此在票据的管理这一块建筑行业可以加强对自己专用票据的管理力度。这项应对措施可以帮助建筑施工企业尽量避免某些相关的风险,还可以为企业有序、有效地经营管理自己的项目提供相应的保障。众所周知,不同纳税人开具的发票种类也不同,发票的性质与纳税的额度也是相关的。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依据相关的票据使用管理章程办事,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在加强专用票据的管理力度。加强专用票据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对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举办知识讲座进行适当的宣传。此外,专用票据的管理还需要先关的会计工作人员与建筑企业其他部门的紧密配合。

就会计工作人员本身来说,在进行票据管理时,建筑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填写发票的金额、单位、期限等,并且要妥善保管所有相关的票据和凭证,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风险。

4.调整纳税筹划工作

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涉及到营业税、增值税等的计算以及缴纳税费的方式等,一旦会计工作人员有所疏忽,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全面分析营改增的内容,统筹规划自己的纳税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项目开始之前,可以申请国家的专项资金或者依据相关的条件向银行贷款。在做项目建设准备工作前,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先做好招标投标的比价工作,进行合理地避税。建筑行业在开展工程项目时的所有涉及到的税费都要调整筹划,例如建筑材料涉及到的税费、建筑施工队伍涉及到的人工税费等。由于会计核算工作涉及到相关的税费,而所有的资金核算都会影响到后续的工作,因此调整纳税筹划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建筑行业在纳税的筹划工作得到提升和调整,整个建筑业受营改增的影响就会减小。

三、结语

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的税制改革,建筑业可以在会计工作的许多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变。在调整和改变的基础上,建筑业可以得到稳步健康有序地发展。而本文所提到的一些调整和应对营改增的措施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还是希望能给广大从事建筑业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薛文.营改增下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应对[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1:105-106.

[2]赵安.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

上一篇:管理科技范文 下一篇:专题研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