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最后的黎族草屋部落

时间:2022-06-11 06:23:59

走进最后的黎族草屋部落

小链接

王下乡地处昌江县东南黎母山区腹地,南隔黎母岭与乐东县接壤,北靠雅加达岭(霸王岭),东与五指山区遥遥相望,西临昌化江大广坝水库。境内有著名的黄帝洞、皇下地下宫、霸王岭原始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夏金矿、原始黎寨。东面比邻白沙县南开石壁,西有七差融洞和日伪时期的大广坝水电站,南尧河自东向西横贯全乡,旅游资源丰富集中。

走进素有“海南小”之称的昌江王下乡,从乡政府到洪水村,只有一条山路,百步九折,碎石突兀,仅仅12公里,却花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心一直提到嗓子眼,稍有不慎,车子极容易跌落悬崖。

从山上远远望到村子,扑面而来的金字形茅草屋簇拥在黛色青山间,苍翠椰树下,坐落在霸王岭山脚下的洪水村,下辖俄力、南力、南方、桐才4个黎族自然村,有138户人家688人。洪水村仅存的150间金字形茅草屋,约有八九十间集中在俄力村。

洪水村真正的名字叫红水村,它源于村前一条从大山那边汩汩而来的红水河。碧绿如洗的红水河每逢雨天就呈现红褐色,却无杂质,饮用都没有问题。傍河而居的村寨,被唤作红水村,“洪水”村原是登记时候的谐音笔误。

船型屋村庄渐无人烟

小链接

黎族茅草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形似覆舟,故称船形屋。后来,干栏式建筑有所变化,从高架式船形屋变为落地式船形屋,从船形变为金字形,又从金字形泥墙土变为金字形木板墙板房。金字形茅草屋为人字顶或金字顶,已是黎族住宅演变的第三个阶段: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糊稻草泥抹墙,房顶再戴一顶编织细密的“草帽子”,能保证雨水顺流直下。而洪水村的金字形茅草屋既保留古代黎族住宅的营造技艺,又融合了汉族传统的建筑艺术,是迄今海南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形茅草屋部落,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

洪水村山路漫漫,村里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子。出行要先搭摩托车到王下乡,再等候从王下到县城一天一次的班车,由于修路,就连这惟一的一趟班车,9月也几乎停开了。

或许,地处偏僻也是让历史悠久的茅草屋部落得于幸存的原因。

走进洪水村,曾经鸡犬相闻的热闹村寨,却已寂然无声。

2008年大多村民陆续搬到了村头的砖瓦房,仅有几户人家依然坚守在世世代代居住的茅草屋里。

韩眉头,村寨里最年长的老人,现已106岁,身上仍保留着黎族传统的面刺,也是住在茅草屋里为数不多的人家。老人患白内障双目失明已30余年,虽行动不便,但耳聪脑明,每天由孙子林庆照顾生活起居。

而另外一户住在茅草屋里的林泽城一家,何尝不想尽快搬进砖瓦房,但是政府免费拨付的水泥、砖等建筑物资远远不够。洪水村路途遥远,要建一间砖瓦房,起码要三五万,运输费就占了六成,凑齐这些钱,对于拮据的家庭来说,遥不可及。说起自家的茅草房,林泽城的言语中充满了留恋,从小就住惯的地方,要搬走了反而舍不得,砖瓦房还是不如茅草房冬暖夏凉。

原始的茅草屋一般寿命为十年左右,到了第三年左右,茅草材料就会霉烂需要经常修补。而茅草只能生长在用火烧过的山坡,每年必须用火烧一遍,来年才能长得茂盛。现在不允许再砍山烧山,茅草更是难以寻觅。村里只有一户人家还留着2亩山坡地种茅草。茅草屋容易受潮,要有人住在里面不断的生火起灶,才能保证茅草屋不致腐烂。

越来越多的村民搬出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老一辈人也越来越担心,这些渐无人烟的茅草屋,用不了两三年就会受潮腐烂,到时候,子孙后代都不知道茅草屋长什么样子。

如何让活化石“活”下去?

封闭与开放,保护与开发的争论,在文明的传递中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洪水村是一块珍贵的黎族民居文化的活化石。早在1932年,《海南岛的黎族》作者、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就曾徒步深入王下乡,做专业性极强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直到1997年,通向村子的最后12公里土路才修通,从海口驱车到洪水至少需要5个小时。村民大多自给自足,种植水稻、橡胶和养猪,黎族文化的各种烙印在此都能找到。

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存,在2006年黎族村落民房改造中,差点消失殆尽。(香港)中国探险协会创办人黄效文在一次偶然的重访得知后,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有关洪水村茅草屋保护的提案,这些活化石的命运才得以改变。

(香港)中国探险协会项目和当地15户村民签订了一份长达50年时效的协议,该协会将为每户村民出资8000元资助改造民房,村民则要协助协会保存好现在村民居住的茅草屋。如今这15间改造后的茅草屋,仍保留金字形茅草屋的原貌,屋内原木色家具、柜式空调、卫具浴具却一应俱全。

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在不断走进洪水村寨探寻文化标本。

与村民签约的(香港)中国探险协会项目负责人王健,多年前就希望能在洪水村建一座黎族民俗文化博物馆,用于记录黎族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同时也不断购买留存黎族群众用过的砍刀、篓子、牛皮凳甚至兽牙等原汁原味的东西。但是协会人员、资金有限,不可能买下整个村庄的船型屋。而洪水村的年轻一代更希望搬出茅草房,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

茅草屋改造后,如果整个村庄毫无人烟,那么单纯的保留并不是真正的发展,黎族文化的传承依然只是空中楼阁。

在百公里开外的五指山水满乡,与之相似的黎族的文化标本,保护的步伐迈得更大。黎峒文化园建成了集黎族拜祖圣地、精神家园和黎族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展示着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黎族文化元素。

在渐行渐远的历史中,我们能否在跨步发展的同时,对生养我们上万年的古文明多一些传承?

上一篇:三亚好吃好玩餐厅大搜罗 下一篇:都市瑜伽行者:轻盈的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