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时间:2022-06-11 04:44:25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一、根据实际生活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这一理念阐明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借助于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要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在日常的应用题教学中,注意将应用题的题材、问题设置、解决思路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与困难。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解决问题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

(一)亲历收集生活素材,提出数学问题

有效地收集和整理信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提高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身边寻找并收集有用的信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百分数在储蓄中的应用”一课的教学,我并没有按教材提供的情境材料直接让学生进行计算,而是安排学生去调查,去了解储蓄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根据实际调查情况让学生展开学习,他们在汇报调查情况中明确了储蓄的意义,了解了现在的利率以及利息税的情况。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带现金,只带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投影展示);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这样的调查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调查活动中,学生能接触到更多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对于存款的方式,教师让学生自己讨论,这也是建立在学生已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并大胆提出数学问题,如我有500元的压岁钱,该如何储蓄更好呢?在此基础上,再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善于观察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学《植树问题》时,在上课伊始,我让同桌玩“出手指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让学生伸出双手张开手指,问他们:“你看到数学了吗?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到了5个手指头”;有的说:“我看到了4个间隔。”“伸出的手指数与间隔数存在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个问题教学自然地过渡到《植树问题》上,我让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手指游戏,感受到植树问题的特点――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这个富有情趣的现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很快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了探究新知的情境中去。这样,我把抽象的植树问题变成了可见、可动的手指游戏,变抽象的数学问题为直观可操作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数学思想与方法。

二、增强应用题的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进行解释……” 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让他们在一次次学习活动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安排开放性练习,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开放类的题目在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条件开放

设计条件不足或条件有余的应用题开放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二年级应用题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红、小明、小华、小军四人做了24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做几朵花?这里显性的数据是24和3,学生乍一看,往往会把两个数据除一除就了事了。可事实上,问题中求“每人”,就应该从所给的条件中分化出需要的条件,为解题服务。通过分析,学生从众多的已知条件中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提高了自身的实际分析能力。

(二)问题的开放

问题的开放即所提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通常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条件,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补充问题。比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或“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诸如“鸡有36只,鸭比鸡多18只,鸡比鹅少7只”等条件,让学生提自己认为可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思路的开放

这种练习题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也因条件、策略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清明节扫墓,老师准备了12朵花,能把它们平均扎成几束,你觉得可以怎么扎?学生的回答中有扎成3束,每束4朵的;有扎成4束,每束3朵的;也有就把12朵扎成1束的……学生的回答很多,自然也就可能出现扎成5束,不能刚好扎完的这种情况。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指出:确实,我们在平时分东西的时候,会出现不能刚好分完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现象……这样使学生在各种创意中,不仅知道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明白了这一内容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结论的开放

传统的应用题答案几乎都是唯一的,学生往往满足于把一个答案找出来,不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而在实际生活中,所出现的情况远远比得到的答案来得复杂。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应该充分考虑问题答案的可行性。比如,学校准备要买几套课桌椅,其中课桌65元一张,椅子25元一把,问1000元可以怎么买?这道题的答案很多,但在众多答案中,学生会发现在变中还存在不变:课桌单价×课桌数量+椅子单价×椅子数量=1000(元)。又如:在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后》,我们可以设计:47个苹果,拿去多少个,可以使剩下的苹果能平均装在5个盆子里?由于47÷5=9……2,因此拿去2个还剩下45个;如果每盘再少放1个、2个、3个……8个,即可以得到在47个苹果中可以再拿去7个、12个……42个苹果,余下的苹果都能平均放到5个盘子里,进而引发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上一篇:浅谈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下一篇:也谈作文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