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时代,还能不能惩戒?

时间:2022-06-11 03:54:44

“赏识教育”时代,还能不能惩戒?

摘要 教育是丰富的,惩戒教育是赏识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我国历来有惩戒教育的传统,国外的惩戒教育也启示我们:恰当运用惩戒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耐挫感,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在运用惩戒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原则:爱心原则以及适度原则与公平原则。

关键词 赏识教育 惩戒教育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In "Appreciation Education" Era, Can We Discipline?

NI Liqin

(Jiangsu Huis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Wuxi, Jiangsu 214153)

AbstractEducation is a rich, disciplinary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of the appreciation education. China has always been the traditional disciplinary education, disciplinary education abroad also tells us: the appropriate use of disciplinary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rustration sense, and improve student's personality,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punishment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ree principles: First, the principle of love; the second is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hird is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Key wordsappreciation education; disciplinary education; student management

当今我们面对的都是90后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溺爱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孩子自我意识很强,批评不得,再加上教育界也倡导赏识教育,认为教育最高的境界是没有惩戒。于是学生犯了错误,只是空洞苍白的说教,别无对策。一些学生还好,另有些学生不多时往往故伎重演,弄得教师很头疼。其实教育是丰富的,有赏识,也就必定有合理的惩戒,只要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在赏识教育的同时,我们也不妨在必要时结合运用惩戒教育,丰富教育方法,让教育更有效。

1 我国历来有惩戒教育的传统

所谓“惩戒教育”,就是惩而戒之的教育。它不简单等同于“惩罚”,“惩罚”的落脚点在于“罚”,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而“惩戒”的落脚点在于“戒”,是一种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育。

我国历来有惩戒教育的传统。所谓“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就反映了惩戒是教育活动中客观规律的要求。《孟子・告子下》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并认为“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疚疾”。这种思想认为人的聪明才智在于艰苦的磨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认为,对学生所施加的各种惩戒,有利于学生意志的磨砺、理想人格的形成,否则就是纵容下一代。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在潜意识中也会默认这种外在的“磨砺”,教育中的惩戒,也就变得更加合理化了。

2 国外惩戒教育的启示

苏联教育家马柯连卡明确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才,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新加坡是法治最严的国家,新加坡教育部制定的《处理学生纪律问题的指导原则》中指出:“新加坡所有中小学校可以处罚学生。”美国,一向以尊重人权而自我标榜,但至今很多州明确规定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度体罚,但他们有很明确的规定和约束,有专门制定的惩戒条例,有的学校还设有专门的“惩戒小屋”,让犯错的学生在小屋中反省、自责,并限制他们部分的人身自由。这里有一份美国一学校《问题行为惩戒条例》可以供我们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从这份条例中我们看到美国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一旦触犯条例,有对应的惩戒措施,措施很具体,操作性强,让学生真切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让父母一起参与对孩子的的纠错,更主要的是惩而不伤人,真正起到了惩而育人的作用。

3 惩戒教育丰富了教育的内容

人的发展需要平衡,既要有赏识教育也要有惩戒教育。仅有赏识教育容易导致学生骄横,自以为是,经受不住挫折,承受不起生活中的磨难。我们面对的学生思想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诱惑,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犯错难免。必要的惩戒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勇于承担生活中的责任。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那种只能放在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要培养能够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以及各种挑战的人才。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从容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

孟子曾发出“教亦多术也”的感慨,教育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这也是由教育对象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品质等多样性决定的。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是教育手段中的两个不同的面,我们不能只有惩戒而没有赏识,同样也不能只有赏识而没有惩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的权利。”这一条款肯定了教师的惩罚权,即教师惩罚权是法律赋予教师的一种管理职能。如果学生触犯了校纪校规,我们的教育者只是听之任之,或者处理不到位,那么长期以往,犯错的学生会越走越远,甚至走向人生的深渊。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虚弱、不负责任的教育。

4 惩戒教育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爱心原则。惩戒的宗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过错,认识到违反规章制度和纪律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因此教师在行使惩戒这一管理职能时要从尊重学生心理出发,不能简单使用粗暴的言语,更不能有悖师德,恶意谩骂学生,或动手打学生。另外,尽可能避免在公共场合处理违纪学生,以保护学生自尊。我们不妨借鉴国外的做法,有条件的可以在专门的办公室进行处理教育。在处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允许学生的辩解,在充分掌握情况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自主认识自己错在哪里,怎样为自己的过错买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的过错,我们不能姑且容忍,也不要担心处理学生会费时费力,弄不好还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要知道在必要时停下课来教育学生可能所起的作用比上一堂课要大得多。只要是出于对学生的真心帮教,那么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并没有受到损害,而是在接受另外一种方式的教育。

(2)适度原则。在处理违纪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的班主任未经教育管理部门同意,随意停课,让学生回家反思一周或更长时间,反思其间与学生和家长也几乎没有联系沟通。我们要问这样的反思真的管效吗?如果不与学生家长沟通,随意让学生回家,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家长的误会,另一方面,动不动就让学生回家,其实学生也是很反感的。

对于学生的犯错,我们要作一个分类,是偶犯,还是屡犯;是不小心犯错,还是无视道德纪律的约束。那么在处理的时候也要分类处理,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违规就抓住学生的小辫子全盘否定学生,我们也不能在不与学生或家长沟通的情况下一意孤行,这样只会加强学生的对抗情况,于事无补。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任何形式的惩戒都应该注入丰富的教育内容,注重适度,寓教于惩。

(3)公平原则。惩戒教育只对事,不对人,所以应该一视同仁。我们在惩戒学生的时候不应带着感情的亲疏。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的班主任在处理违纪事件时用的不是一杆秤,有的班干部违纪了,班主任往往轻描淡写处理甚至不处理,而一些所谓的后进生违纪了则常常采取停课赶回家的做法。其实班干部也是学生中的一员,一旦触犯了校纪校规或班规,教育者就要对照相关的条例作出相应的处理,这样才能树立班主任的威信,也能帮助班干部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谨慎自己的行为,在同学中作出表率。相反后进学生犯错了,我们在处理的同时,也要看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指出他的过失,并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辅以相应的惩罚措施,让他心甘情愿接受惩罚。

在崇尚素质教育的今天,惩戒教育是赏识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惩戒与赏识是教育的天与地,缺了谁都不能算是完整的教育。适度运用惩戒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耐挫感,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呼唤惩戒!

参考文献

[1]郑立平.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2.

[2]李镇西.爱,不是教育的一切.班主任之友,2011(1).

[3]沈茂德.一半是水,一半是火.

上一篇:激发悲悯情怀 关注生命意义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