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立意“瓶颈”,须出“组合拳”

时间:2022-06-11 03:33:34

立意乃作文的核心元素,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平时教学、考前复习,多数教师在这方面也总会投放较多的时间进行专项训练。但考试作文,多数学生的立意往往平淡肤浅,乏善可陈。为什么如此辛劳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深思。结合平时作文教学实践,笔者从操作层面就打破作文立意的“瓶颈”做一些探究,以见教诸位方家。

一、 “适合才是最好的”,选择能够发挥的

笔者认为作文的选材立意不排斥突破与创新,但是更应该倡导学生写自己亲近而熟悉的生活,并以此作为习作的主流。在亲近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挖掘新颖深刻的立意。

首先,这符合写作的规律。“生活是作文的唯一源泉”,中学生的生活范围还是有限的。虽然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往往还存在不足,加之区域差距、校际差别也造成了许多学生对社会体验的不成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体验的深入、思维能力的增强,中学生往往对自己周围较近的生活圈内的人、事、景、物有着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和感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中学生的感知、实践的社会区域、领域在不断扩大,但是对距自己较远的现象了解还不够全面,认识还不够丰富,体验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他们对生活圈内的现象所蕴含的内涵有着越来越深刻的领悟,甚至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作文选材上允许学生拓展视野,但更应当鼓励学生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展现生活的真实,浓缩生命的真谛。

其次,这契合中高考的要求。点数历年中高考作文的选材立意,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啧啧称赞的,往往不是新奇的材料,而是用独到的体验和独特的视角对身边亲近的生活素材进行深加工,巧呈现。

对于同样的事物或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产生新颖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比如“父爱”就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比较常规的切入角度是通过一两件事情透射父爱的感人与伟大。而《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则通过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从而展现了质朴而感人的父爱;《挥手》一文中,赵丽宏则通过父亲挥手的动作刻画了不变的父爱与岁月的沧桑;《酒》一文中,贾平凹则通过已戒酒多年的父亲为了鼓励儿子走出舆论的漩涡而畅饮的故事,从而展现了拳拳父爱。同样是父爱,但切入的角度不同,深沉的情感便演绎得精彩纷呈,感人至深。

作文的材料要来自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要善于用独到的感悟演绎我们的日常生活,善于从独特的视角观照我们熟悉的生活。如果考生选择自己虽有所涉猎但感受粗浅的材料,其叙写往往矫饰而不真实,情感往往做作而不感人,立意往往牵强而不深刻。由此可见,记叙文写作,选材上盲目求新是对高考作文要求严重的误读。

再次,这利于学生持续发展。写好学生熟知的生活,这既利于全体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也利于部分习作素质较好的学生未来发展。我们的讲台下就有未来的作家甚至文学家。中学作文教学对于这些学生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教者的写作导向更会对他们写作的价值取向起着深刻的影响。而回溯文学名人的成长轨迹,其写作经历往往都是从自己熟稔的生活圈子开始写起。有些作家的写作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亲近的生活圈。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个散文家” 的刘亮程的多数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刻画他“一个人的村庄”。有些文学名人随着生活圈的扩大、视野的拓展,文章选材的领域也在扩大,但是对生活视野较远的现象没有深刻的洞察,他们是不会轻易下笔的,比如余秋雨、周国平。

当然,选择常规材料,如果浮光掠影地人云亦云,其作文的质量将会很低,这样的写作也只能是在“低幼”层次徘徊,极不利于学生习作素养的锤炼和内涵的提升。在写作实践中,应当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对周围生活的观察、盘点和感悟;在教学中,应着力对常规材料进行独特切入,独到描绘,独创立意,在平凡中挖掘闪光点,在平淡中生发动情点,在平坦中发现奇崛,在平静中掀起波澜。在无视生活之美者的眼里,生活会索然无味;而在热爱生活者眼里,生活会妙趣横生。在冷落内心感受者的意识中,只有麻木和肤浅;而在注重内心体验者的灵魂中,总有感动和震撼。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者应当培养学生敏锐的触觉,善于在普通的材料中巧妙切入,演绎新意,潜心挖掘生活之美,辉映生命之美。

二、 “顺藤摸瓜”,学会借力生辉

勃发的意趣、深刻的意蕴更是作文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纵观历年中高考作文,尤其是命题作文,由于立意层次不高而被判为低分作文的,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具体包括两类:一是“生吞活剥”,无切入角度。如2012年中考浙江丽水卷“向目的地进发”、高考江苏卷“忧与爱”,许多考生仅仅是将文题机械扩充而已,并没有选择小角度切入,缺少深度思考。二是“目光浅陋”,立意俗气。如2012年中考北京卷“少年风采”,有考生便以“我要珍惜时光认真学习,努力考出好成绩,展示风采”为主题;再如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放下顾虑”,有考生便以“我要放下顾虑,在高考中出色发挥,让人生辉煌”为主题。这样的文章立意虽然有了角度,但是显得粗浅。紧盯着考试分数,视野狭窄,立意不深。如此作文,判分一般都在及格线以下。

考场作文,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拓展并选择品位较高而又适合自己的立意呢?

一是采用“素材提炼法”。下面以命题作文“精彩地活着”为例,呈现相关的提炼步骤:

1. 联想“提炼”。在审题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提炼,思考有哪些“精彩地活着”的典型:是自己,是同学,是老师,是家人,是路人,还是媒体报道的某个人,抑或是哪位古人。先联想到具体人,再提炼其是怎样精彩地活着的。通过由己及人、由近到远的路径作接近联想提炼,便能生成一系列的立意角度。

2. 比较“提炼”。比较通过联想提炼出的立意,选择独特、深刻而适合发挥的立意。比如“我在失败中能爬起”“同桌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懂得包容”“父亲珍惜平凡的工作岗位”“路边被寒风吹彻,却仍微笑着的卖蔬菜的大婶”“云南地震,代课教师朱银全用双手刨出七名学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等立意,通过揣摩,可以选择“云南地震,代课教师朱银全用双手刨出七名学生”这一立意。

3. 纵深“提炼”。通过上述提炼选择的立意往往还比较粗糙,因此必须再作“打磨”。先从“为什么”角度提炼:“云南地震,代课老师朱银全用双手刨出七名学生”,由此明白了朱银全的爱心;再从“会怎样”角度提炼:“拥有的人又能怎样”,于是便能感受他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的生活状态;后从“该怎样”角度提炼:“朱银全爱别人的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我又该怎样生活呢?”于是便自然引出诸如“怀抱平凡的良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纵然世事变幻,人心叵测,爱心永远”“只要对得起良心,何必在意身份”等精彩的立意。

二是导语切入法。近年来,“导语+文题”式作文已经成为中、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下面就以这一类作文命题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引言切入进行有效立意。

文题呈现:近年来,“国学热”倍受国人关注。有人认为这一热度会持续下去,有人认为热度难以持久;有人认为对“国学”不能炒得太热,有人认为这一热度还不够热;有人认为这是又一股“明星热”,有人认为这是“全民热”……对于众说纷纭的“国学热”,你持什么看法?

请以“我对‘国学’之‘热’有话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立意: “我对‘国学’之‘热’有话说”这一话题适合写成议论文,文题的重心在“热”字上,因此要对当下的“国学热”选择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需面面俱到,不能人云亦云。对于“引言+命题”式的作文,其引言在作文中不宜直接引用,但是当自己的思路一时无法拓展之时,则可以充分参考“引言”部分提供的立意方向,选择一个较新颖又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深加工”。可以选择单一的角度切入:例如,从“有人认为这是‘全民热’”入手,提出 “国学‘全民热’将推动国学再发展”“‘全民热’乃国学的生命所在”等。还可以从两两组合角度着手:例如,提出“‘国学’的‘明星热’与‘全民热’互动共进”“源自民间的‘国学热’还会愈演愈烈”等。当然,还可以撇开引言,立足于社会现实与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创新立意,例如“其实,‘国学’一直不冷”“相对于‘英语热’,‘国学热’还不算热”等。

如此顺藤摸瓜,提炼立意,考场命题作文往往都能变得入木三分,令阅卷者啧啧称赞。

打破作文选材立意的瓶颈,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上对作文题进行联想发散思维训练也只是拓展选材立意的途径之一。要高效率、大面积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就必须出组合拳,从多个维度进行思想引导与能力培养。实践证明,通过上述途径的努力,学生作文的积累习惯、审题能力、表达素质等综合素养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抓住文眼,激活全篇 下一篇: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开展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