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剧场和剧场中的艺术

时间:2022-06-10 09:37:01

艺术中的剧场和剧场中的艺术

当一件挂在墙上或者摆在地上的作品已经无法吸引你的目光,也许类似于剧场的多方位互动可以在将近麻木的内心中激起波澜。

实用领域的“跨界”无疑是一种资源整合和资源优化的途径。“互联网+”实现的商业成功不必列举,相信你我心中已经刷过几页名单。艺术的跨界并非以商业收益的形式显示其能量,不同艺术类型间的互动从不同感官传达给观众,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以一种多元的能量弥漫至展场。

艺术类型间的跨界以不同维度的作品形式给观众以启发,在互相作用的情境下生发出有机的结果。意大利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于1911年发表论著《第七艺术宣言》,宣称电影是区别于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和戏剧的第七艺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视觉感受的不断追求,艺术形式间的不断跨界配合成为互相彰显、彼此映衬的重要手段。2014年,单簧管演奏家王|携流行音乐歌手谭维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跨界演出,打破常规音乐会的演出形式,将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糅合在一起,营造跨越地域时空的感受。2015年,舞蹈艺术家侯莹受到谭平版画艺术的启发,创作舞蹈《燃》,并与谭平同台演出,以谭平创作的录像作为背景创作舞蹈,笔刷与舞蹈韵律的呼应感人至深。刚刚结束的尤伦斯艺术中心肯特里奇展览《样板札记》以影像、舞台布景、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呈现。这时我们将之称作为“作品”而不以冠词去限定。

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作品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刚刚落幕,全方位的视听感受感染了每一位观众。从绘画到装置,从布景到空间设计,肯特里奇以一种强大的能量实现了团队的创作中各种艺术形式的价值。置身场馆之中,我们能感受到肯特里奇连环画作品的绘画技巧,能感受到装置艺术的别有用心,能感受到空间搭建的巧妙设计,同样能感受到团队配合的有机互动。展览设计师Sabine Thevnissen在谈到展场的空间设计时说:“我的工作是让这些作品在这个空间中‘舞蹈’。肯特里奇经常自己出现在舞台上,他在舞台上表演,在舞台上演讲。我们一起工作14年,共同以最佳的方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空间设计将作品推向观众或者疏离观众,这就是舞蹈与观众应有的关系。”肯特里奇团队在每一个层面上的跨界互动借用剧院的方式来呈现当代艺术。控制空间、距离和每一部分的主次关系,肯特里奇以剧场的形式整合了各种艺术类型。

剧场无疑是音乐、诗歌、表演、舞台、影像等等各种艺术发酵的圣地。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部长刘欲晓在谈及艺术跨界时说:“博物馆、美术馆的跨界相对比较少,但在国家大剧院就是非常常态化的形式了。我们很多歌剧都是邀请前沿的导演、有名的视觉艺术家负责舞美设计。而这些原创的作品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跨界的形式。

8月29日,马兴文“心境”世界巡回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多元的创作形式将我们的目光再次吸引到“跨界”的话题上来。展览展出以马为主题的雕塑作品,向徐悲鸿“奔马”致敬;《立体汉字》系列作品则以现代主义形式感探索汉语言与艺术的结合;《水滴》则以观念艺术的形式回应中国文化“上善若水”的精神境界;《手指纹“仁马”长卷》则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召集来自贵州的小朋友集体创作,成为活动现场的焦点。在谈到跨界艺术的感受时,马兴文说:“我在英国长大,英国的教育就是从小教育你怎么‘玩’。我感觉做艺术不用考虑太多,当你整个状态都有目的性的时候,你缺乏的是‘魂’,你可以做到‘形’,但是却没有‘魂’。我要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媒介、不同的材质去回应不同层面上的艺术。”

当情感的互动不断用以解释传统艺术作品的时候,对形式的拓展无疑就成为新艺术探索的方向。剧场概念的介入正是一个囊括当代艺术各个方面的途径。将展览展厅布置成剧场,或在剧场中展示当代艺术都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浪潮。那么剧场和展厅的边界在哪?给我们带来又一个新的话题。

上一篇:极地公域与国际安全问题 下一篇:奔赴西班牙,寻找不一样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