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设立的理论支持研究

时间:2022-06-10 07:49:41

保税区设立的理论支持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生产大分工,越来越多的保税区相继建立。本文从保税的概念出发,从理论出发,探讨保税区设立的原因、作用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

关键词:保税区;关税;国际贸易

一、保税区的概念

一般认为,保税区这一概念是我国独创的,用来特指类似于自由贸易区的一种特殊的区域。其来源于国外的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制度经济学的三要素理论将保税区看做是自由贸易区在我国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在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下参照自由贸易理论进行的一种制度设计。

保税区通常有保税仓库(bonded ware house)和保税工厂(bonded factory)两种形式。保税区是不同于传统的保税仓库,但同时又具备保税仓库的很多特点。可以将保税区视作为扩大了的保税仓库与保税工厂的结合体,同时具备自由贸易区的一些功能与特点,是介于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之间的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区域。

二、保税区设立运作的理论分析:

1、出口加工区理论

由日本学者藤森英男提出,该理论认为,出口加工区不会一直存在,而是会经历一个建立、发展、消亡的过程。该理论对于保税区的发展与运作具有借鉴意义,保税区的运作模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当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对于内陆保税区,不应当全部仿照沿海保税区成熟的运作模式。出口加工区理论从理论上支持了内陆保税区在不同时期,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运作模式。

2、区域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1,生产要素优势,如资本、生产技术、劳动力等。2,自然条件因素,如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区域优势理论是保税区设立与发展所必须遵从的原理。只有先从区域优势理论的角度上肯定保税区设立的合理性,才能进一步分析探讨保税区的运作模式。

3、关税理论

1、保护关税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国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即经济位置,而发达国家处于中心位置。这样的国际分工无疑是对处于中心位置的发达国家有利,因而发展中国家应当通过关税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与此同时一个国家应该逐步降低对其他国画家的关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得国内的行业不断受到来自国际竞争的刺激.该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合理利用关税的必要性和适当税率的合理性。

与中心理论从理论的角度为设立保税区提供了依据,保税区作为一个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缓冲手段,能使投资者充分利用经济资源,促进专业化分工,降低运营成本。与此同时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从而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

2、自由关税理论:该理论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指出经济增长来源于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则取决于市场的规模。自由的关税政策相较于保守的关税政策能够更有效的扩大市场范围,从而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认为各国的要素禀赋是有差异的,要素的禀赋状况影响要素的价格,进而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一国只有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丰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才能获得贸易利益并增加整个社会福利。过高的关税是一种贸易壁垒,破坏了国际分工,降低了生产要素的利用率,阻碍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

4、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生产专业分工的思想。他认为生产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济的形成互为因果关系。即生产专业化分工不仅是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同时也是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成果。当前学术界公认产业集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差异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保税区一般位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同时作为我国目前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政府为保税区的设立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措施,从而可以吸引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到保税区周围,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内陆保税区凭借其优惠的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灵活的贸易方式,必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加突出作用。

5、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的概念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变化。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则是:只有当制度创新可能获得的潜在利润大于为获取这种利润而支付的成本时,制度变迁才会发生。潜在利润是制度变迁的必要条件,即有了潜在利润未必会发生制度变迁,但没有潜在利润,就一定不可能有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涉及的成本包括:1、旧制度设立时的沉没成本。2、旧制度运行后的追加成本。3、新制度设立的预期成本。4、新制度设立后预期的运行成本。旧制度的沉没成本往往很大,因而即使旧制度的种种弊端显露无遗,往往也不会立即发生制度变迁。社会仍然沿着低效率的制度运行,知道制度变迁的潜在收益大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时,制度变迁才会最终发生

皮特・沃尔(Peter.Warr)根据多国的出口加工区所提供的数据,提出了出口加工区成本――收益模型。该模型对于我国保税区的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皮特・沃尔通过这个成本-收益公式,对出口加工区的净收益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克服了此前定型分析的不足,为研究出口加工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该模型衡量了现行制度的运行状况。如何净收益为正,则出口加工区可以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继续运行下去。反之,当净收益为负,则应当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此模型建立的根本目的即是衡量新制度是否有取代旧制度的必要性。

成本-收益模型存在这种种的不足。最主要的不足在于忽视了设立出口加工区目的的多样性,即除了经济目的之外还有社会目的和政治目的(如增加就业、引进先进技术等)。由于分析目标的模糊性,成本-收益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现实基础。(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凤清.关于我国保税区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4).

[2]林汉川.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定位[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2).

[3]郭信昌.我国保税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0(6).

上一篇:木兰县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下一篇:印度对外贸易转型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