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青铜器饕餮纹与凤翔泥塑虎面造型之思考

时间:2022-06-23 10:04:34

宝鸡青铜器饕餮纹与凤翔泥塑虎面造型之思考

摘要:六营村的泥塑具有夸张和美观的造型艺术,靓丽鲜艳的色彩,深受人们喜爱。它是受历史民俗沉淀的影响,具有很强地域性特点;丰富的造型角色,各自也都有其特殊的寓意涵括表象。六营村的泥塑艺人虽然没有见过真实的老虎,却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民间百姓们心目中最可亲可爱、最理想化,最美好的老虎形象。这离不开当地历史民俗文化对其几百年来的滋养与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翔处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和发展中心地带,周秦汉唐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沐浴了这块土地,孕育了凤翔泥塑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精品。这与兴盛于西周时期的青铜艺术在地域上具有相同的本源,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契合。

关键词:泥塑虎面;青铜器饕餮纹;造型;形式美;相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凤翔泥塑主要分布于陕西凤翔城关镇的六营村,据当地村民传说:“明兴武五年间(公元1370元),明太祖朱元璋派李文兵在凤翔一带“兵屯”驻守,后来朝廷撒销了屯兵制,兵屯的第六营士兵没有走,遂在当地安顿下来,开荒种地,逐渐形成村落六营村。这些士兵中有些人非常擅长陶瓷手艺,闲暇时间便和土为泥,捏制成各种造型的“泥耍”添上颜色当做玩具。后来军士转化为这里的居民,利用当地非常有粘性的板板土,捏造泥人,制模彩绘,或送人或拿到庙会上出售,使之成为一门营生。当地老百姓置这种泥塑于家中,起到镇宅、辟邪、护佑、增岁,纳福的作用。然而学术界却认为凤翔泥塑这一艺术形式并不仅仅起源于明朝。凤翔位于关中西部,姜炎文化于周秦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发源,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物品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猪、狗、羊等,其形制相似于今日之泥塑。”由此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顺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我们甚至可以从先秦青铜文明时期中找到凤翔泥塑的影子与雏形,例如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兽面马冠饰、当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秦国金虎符等,其中最能体现凤翔泥塑的特征的便是先秦文化中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兽面纹)。这些纹饰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对凤翔泥塑起着深远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从饕餮纹出发,来探讨凤翔泥塑对于这一古老纹饰的继承与发展。

饕餮,是传说中龙的第五子,是一种存在于传说、想象的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而饕餮纹也叫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据多数学者考证其源自于红山、龙山、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经历夏代之后发展成为殷商时期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饕餮纹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贪吃无厌并具有神秘色彩的怪兽,生有角、爪、尾,其实是以常见的虎、羊、牛为原型创造的。类似与龙,麒麟等神话怪兽。它造型生动,极具冲击性的视觉美感。凶猛庄严中不失细腻严谨,境界高远,制作技法精巧,代表了青铜器纹饰图案的最高水平,达到今人无法比拟的高度。

提到饕餮纹的发展,我们就不得不探讨下作为其艺术载体的青铜器的发展历史。我国的青铜时代,主要源于夏朝,在商朝晚期、西周早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其最为灿烂夺目的鼎盛时期。“国之大事,在祭与戎”,青铜器在那个时代是地位、身份、宗教的象征,即是祭祀的神器,也是战争的武器。这一时期,人们信仰的是多神社会,认为君权神授,而青铜器便是君权和神权的象征。

青铜艺术的主体便是青铜纹饰,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基本上所有的青铜礼器上面都有纹饰,集中而又鲜明的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面貌和艺术水准。这些纹饰往往造型夸张、神秘,构图绚丽、奇巧,营造出一种严肃、狞厉、冷峻的特殊美感。商代的青铜纹样主要分为几何纹饰和动物纹饰两种,兽面纹就是动物纹饰中非常重要的一支。饕餮纹饰的形象在自然界中其实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创造者根据现实客观世界的动物所想象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体现的是对祖先和图腾神的崇拜和敬仰。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饕餮的特征是,它把兽头表现为好像被从中一剖为二,两半各向一边展开,又在鼻子中央合一。以此兽作为纹饰,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凶猛野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派生出来的。饕餮的面部巨大的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我们在博物馆里观看和欣赏其具体形态特征时,不难发现其与凤翔泥塑中虎面挂片在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度。

一、造型上的相似之处

六营村的泥塑具有夸张和美观的造型艺术,靓丽鲜艳的色彩,深受人们喜爱。它是受历史民俗沉淀的影响,具有很强地域性特点;丰富的造型角色,各自也都有其特殊的寓意涵括表象。六营村的泥塑艺人虽然没有见过真实的老虎,却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民间百姓们心目中最可亲可爱、最理想化,最美好的老虎形象。这离不开当地历史民俗文化对其几百年来的滋养与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翔处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和发展中心地带,周秦汉唐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沐浴了这块土地,孕育了凤翔泥塑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精品。这与兴盛于西周时期的青铜艺术在地域上具有相同的本源,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契合。

虎面塑得惟妙惟肖,凶猛、威风间透着一种亲切、可爱的憨态。粗狂简练的艺术特色中又不是细腻淳厚的风格,于大红大绿的色彩间体现一种民俗地、质朴地民间艺术的精妙绝伦。挂虎的形象是暴额凸睛,色彩艳丽华美,头顶牡丹仙花,双眉细描对鱼。(对鱼的格式特点,主要来源于六千多年前的仰韶彩陶文化中鱼纹女阴生殖符号,代表生命繁衍长盛的意喻。)而鼻子为人祖,属阳。如此阴阳结合的造型纹饰,表现了阴阳结合,万物繁衍的吉祥心愿。头顶的王字为牡丹花所代替,意吉星高照,期望富贵有余。人族鼻子上饰有贯钱,意万贯利钱,是财富的象征。其他的纹饰,也多以五谷或自然中的花草,果实等巧妙加以缀饰,耳朵上的颤头缀以蝴蝶或婴童,是为了表现出生命绵绵不息,繁华如锦,果实累累的永恒主题。虎头上绘有宝葫芦,象征子孙昌盛,“瓜瓞绵绵”;如果我们耐心的加以理解,能体会出作者希翼生命绵延长久,子孙永享富贵太平的美好心意。所以,挂虎也被视为是生育繁衍,护佑健康的神物。虎面造型与青铜器兽面纹在造像上存在着很多相通点,同样符合对称美法则,造型相似,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排列,而两边的纹饰讲究绝对的对称美。凤翔泥塑在造型花饰上同样有很多讲究的,它们各自也都有其特殊的寓意涵括表象。色彩鲜丽,造型逼真。分彩绘和素描形式。塑得惟妙惟肖,凶猛、威风间透着一种亲切、可爱的憨态。粗狂简练的艺术特色中又不是细腻淳厚的风格,于大红大绿的色彩间体现一种民俗地、质朴地民间艺术的精妙绝伦。

二、同样的符合形式美法则。

造型风格多种多样的青铜器兽面纹追循对称统一美的形式美法则。它是商代艺术家自觉认识形式美的创作结晶。对称美是一切形式美的基础性特点。兽面纹严谨的对称性造型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以鼻梁为中心线,两边对称排列,互为镜像的形式效果。对称的排列自然会给人以美得观感。兽面纹的面、眉、目、口、鼻、牙都大小均衡,产生了构图上的对称美感。在装饰效果上使人看到一种秩序性、稳定性的和谐美感。整个造型结构鲜明、夸张精妙,凶猛严肃,威风凛凛。纹饰错综复杂,以细云雷纹衬底。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莫测的艺术世界。非常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力,视觉美感很强。凶猛庄严中不失细腻严谨,制作技法之精巧,境界之高超,代表了青铜器纹饰图案的最高水平,达到今人无法比拟的高度。兽面左右互为相反的五官看起来在图形上具有形体内在张力,形成宽大而恢弘地气势的同时又见于精妙细微的表现技法。作为辅纹存在的云雷文、夔龙纹、凤鸟纹等纹饰在兽面主体空间位置以对称性排列。兽面纹的形式美还符合变化与统一、条理与反复、均齐与平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权衡、节奏与韵律等特定形式上的美感。例如:兽面纹的面、眉、目、口、鼻、牙等造型各异的元素,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组织安排,艺术家较好的处理了彼此在形体上的矛盾关系,在变化上不离统一的形式美。又如:兽面纹面部器官在表现技法上体现了刚与柔、方与圆的对比与调和之美等。兽面纹的造型原理具备一般的图形基本原理与形式美感。是商周时代艺术工匠智慧与手工技法的杰出表现。兽面纹饰也只是看起来相对的对称,一如人的面庞,左右都要对称、美丽才看起来好看。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体现出的是一种生命的律动感。

凤翔泥塑中虎面形象,在吸取饕餮(兽面)纹的主要特像上,在装饰美感上做了非常大的夸张美化的功夫。在暴额凸睛,人祖鼻子,呲牙咧嘴的主要特征上,吸取原始彩陶纹饰人面双鱼纹的元素,威风凛凛的神态,獠牙狰狞外露,大红大绿浓烈鲜艳的色彩是为了表达祛凶、避恶、无病、无灾的对生命和生活无比热爱的美好意愿。凤翔泥塑与青铜艺术同样符合形式美法则,是民俗艺术家对艺术美的理解。凤翔泥塑的凸睛暴额为椭圆卵形,讲究绝对的对称,突出夸大了双目,表现了狰狞、凶猛的神情特点,此外设计者独具匠心的以鼻梁中线为对称轴,两边展开立体的视觉效果,以突出形式化的审美方向。夸大裂开的血红的大口与对视的集中于一点的圆瞪的双目,简化的獠牙是为了在夸张、对称、统一、简明、扼要的装饰美表现的技法基础之上,突出其威严与肃穆的神态特征。与青铜器不同的是它的暴额凸镜、

人祖鼻子,呲牙咧嘴虽然相似,但是凤翔泥塑在装饰特点上:1、更加形似、生动可爱的形象代替了古代青铜器凝重、肃穆的宗教祭祀器皿固有神秘氛围。2、它随心随意活泼的表现手法打破了一丝不苟的青铜艺术程式化造型规范造型。3、民俗化大红、大绿喜庆寓意的色彩(例如粉红鲜艳的牡丹花,多子多福火红吉庆的石榴花,红、黄、绿间色随意描画的贯钱等等),追求简约扼要的表现;代替了青铜器物单一、古朴、华丽繁重的装饰风格。

图一、收藏于2009年10月,凤翔泥塑挂虎。

三、寓意上的相似性与异同性

凤翔泥塑艺术在图形寓意上表达了对子孙绵长,富贵吉祥的美好期望。对鱼双眉,牡丹花抹额,花饰,点缀铜钱,石榴花等纹饰,是这些心愿最好的表现。这与古人使用饕餮(兽面)纹作为青铜器主要纹饰的原始祭祀用品的初衷心意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表达子孙繁盛,五谷丰登、财源无尽、生命健康永的祁愿,对永享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饕餮纹在夏、商、周青铜器文化上中常常被作为是最主要的纹饰,尤其是青铜鼎和簋上。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古人祭祀器。“殷人重鬼”,在祭祀器上频繁出现的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宗教意义。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虎、牛、马、羊、鹿;还有的像人凤、鸟、人。或做各种动物的夸张变形结合造型,威风庄严中透着不可冒犯的神威。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其装饰性特别强,美感神秘绝伦。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莫测的艺术世界。非常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力,视觉美感很强。凶猛庄严中不失细腻严谨,制作技法之精巧,境界之高超,代表了青铜器纹饰图案的最高水平,达到今人无法比拟的高度。

凤翔泥塑在造型上与青铜器兽面纹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在使用用途上也存在异同点,虎面挂塑是民俗性的东西,是人们对生命、生活、平安的祈愿与祝福,而商周青铜器的主要作用是古人的祭祀器,它的使用者是贵族,具有某种宗教色彩。同样也都是人们迷信的产物,两者是矛盾中存在的统一。

同为炎黄儿女,当然希望中华民族的长长久久,兴盛不衰。凤翔泥塑的造型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进步,在古代艺术精品中吸取优秀精华元素的同时又开辟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艺术之大美,值得的当代每个艺术工作者借鉴学习,对古代与传统民俗文化与艺术的开掘与整理,吸收借鉴与发扬创新,不断推陈,创作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地文化艺术作品,使其走向世界而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艺术文化工作者面前最首要、最迫切的学习任务。(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在教学中运用民间艺术元素启迪大学生设计创新研究-以凤翔泥塑吉祥纹样为例(编号:SCH13335)成果。

上一篇:试论新时期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下一篇: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核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