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课堂动态生成

时间:2022-06-10 03:25:34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课堂动态生成

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更应体现以生为本,更应充满生成性。传统的教学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者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很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状态。精彩的生成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在预设中揣摩学生的生成信息,在生成中引导学生实现依归,当然也要积极促进生成与预设互相转化。

关键词:预设;生成;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63-01

预设中生成信息,能在“目标体系”中实现正依归,这种可预约的生成能在预设中得到处理和升华。另一类是预设中所未曾预约的生成,这种生成具有突发性、随意性。完全是学生的即时感悟与困惑,或是生活经验的一种再现与突发,或是因瞬间环境变化引发的一种体验与表现。这种生成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如果处理的好,可让教学目标得到意想不到的落实或拓展,让学生的个性张扬得健康而积极。如何使课堂中的这种生成能够最优化,笔者有一点浅薄的认识。

一、营造氛围――动态生成的“温床”

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学生就会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一起分享的朋友。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身体是自由的,思维是灵动的,心情是快乐的。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人格获得尊重,人性获得自由,使每一节课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中,我通过让学生旋转两个硬纸条并形成了不同大小的角这一过程,引导学生推导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这一结论。然后发生的一幕出人意料。我问:“现在有两个不同大小的角,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呢?”突然,邻座两个学生把脚放在一起比画起来。我略带不快地问:“你们在做什么?”“老师不是让我们比‘脚’的大小吗?”(原来这两个字发言相同。我突然灵机一动,引出了下面的师生对话)“你们是怎么比脚的大小的?”“我是把脚后跟先对齐,再比脚趾谁长,长的就脚大。”我连忙说:“说得不错,但是我们比的是这个‘角’的大小呀?”这时已有学生想到了“我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来比较呀,我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和一条边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这个角就大。”

二、体验生活――动态生成的“源泉”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重新回归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会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才会在学习过程中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收集数据》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我问:“上周我们大家统计了一天每个家庭丢弃的方便袋的个数。现在统计一下数。”学生报出了自家丢弃方便袋的个数,有的比较确定,但多数是一个大致范围几到几个。我有说:“现在取最小的数,统计一下一天丢弃2个,丢弃3个,丢弃4个,丢弃5个,丢弃6个方便袋的家庭数字。”(师统计)“谁能说一下,按照一天丢弃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丢弃的数量?全班所有家庭一个月内丢弃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丢弃方便袋的个数?一年丢弃的个数?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我感觉到现在环境污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连宣传标语都想好了――方便袋,别乱扔,污染环境坏处大。”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丢弃方便袋的个数,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丢弃方便袋的个数,来估计所有家庭一个月或一年内丢弃方便袋的数量,在统计过程中,学生出人意料地设计出两条环保对联,从而引导了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

三关注经验――动态生成的“粮仓”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充分暴露学生原有的经验,找准学习起点,让孩子的感性经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成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为后面真实有效的展开学习过程打开了局面,真正演绎知识建构的全过程。

如:数学活动课上,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头18只,足60只,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我问:“兔有4只脚,为什么鸡只有两只脚?这岂不是太不公平了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经过思考,找到了理由:“不是不公平,鸡还有两只翅膀呢!”“如果翅膀也算脚,总共有多少只脚呢?”生:“18×4=72,72只脚。”我又问:“但题中翅膀不算脚,只有60只脚,有多少只翅膀呢?”生:“72-60=12只,12只翅膀!”于是学生兴奋地喊出来:“6只鸡!”

本来课的教学是假设这18只全是兔或全是鸡,思路虽巧妙,但学生却不易理解:明明有鸡有兔,为什么假设只有一种呢?所以在教学中,我激发¨;学生头脑中“鸡有两只翅膀”这一生活经验,并且借助这一生活经验化难为易,解决了问题。因此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数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数学。

四、自主探究――动态生成的“钥匙”

自主探究,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过程,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冈禁的情愫。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在教学“认识钟面”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让学生看一看,拨一拨,比一比,使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掌握认识钟面的有关知识。

布卢姆语说得不错“每一个成果都预料到了,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但我们并不是说课堂教学就变得不可捉摸,无法控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充分追求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实现超越预定目标的理想。

上一篇:浅谈高三数学复习课的策略 下一篇:初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