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时间:2022-06-10 01:25:53

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摘要】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能够为图像传播提供方法论,即可以用来探讨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传播在知觉层面的意义生成及传播的有效性问题。这种研究深刻地触及到了传播活动的本质——意义的达成,这种研究对视觉传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艺术张力 视觉艺术 强烈对比 画面和谐

在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他主要使用的是“forces”和“tension”,并给予了“张力”以核心地位。系统地阐述了形状、色彩、位置、空间和光线等知觉范畴中所包含的种种能够创造张力的性质,并以“张力”为主题作为书中重要一章。可见,他把“张力”放在了理论核心位置上。他主要使用的是“forces”和“tension”,并给予了“张力”以核心地位。

张力一词最早的时期是在物理学中所出现的,从物理的角度分析出发,张力是物体在受到轻微的或者强烈的拉力时出现的,所产生的其内部的而垂直于两部分的所接触的面积的互相牵引力。而所谓艺术的张力和物理学中的张力有相似之处。

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张力在阿恩海姆看来是“不动之动”是就有一定倾向性的,他从基本的张力由来进行分析,提出张力是在不动的式样中感受到运动。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 的生理活动的心理的对应物。“刺激”是阿恩海姆在章节中反复提到的张力理论关键词,关于这点我很同意,我觉得张力是来自于对事物进行的直接反应。其实相当于联想,只不过,张力的联想是通过画面来直接刺激观看者对于整个画面表达的内容的理解的浅层反映。不同于一般联想的是,一般联想只是通过某件抽象或具象的事物来进行的跨逻辑推理从而得出看是与题目不相干的答案。

阿恩海姆在分析张力时,也从联想进行过分析,联想在阿恩海姆认为其实不是基于运动物本身进行的,而是根据这些运动物体的形状,方向和亮度值进行的。其实他这种关于产生张力的运动力的认为有点形而上的意味,他视乎觉得,只要是运动的物体就会产生张力,只要产生运动的轨迹就会产生运动。

阿恩海姆谈到了张力产生的可能是依据通过他的两大理论基础:一个是伽玛运动研究实验,这种实验将短暂视觉延迟现象做了详细的研究实验,比较出各种形状之间运动的方向和力的大小,从而得出哪种图形力的作用在视觉上会更大更有力一些。另一种是俄普恩海默和布朗对运动力的研究。这两种实验得出的结果是类同的。验证了不动的图形在视觉上的力是不同的。阿恩海姆在后面详细的论述了不动式样中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的实验,他从巴洛克风格实验入手,印证了上面关于不同图形之间的视觉运动的力的不同。如图形中力的方向呈放射状,相互抵消后静止在画面上。他引证了有关于儿童的关于圆形的早期绘画推断,认为是由于儿童是从直线和曲线开始,然后再发展为绘制圆形,很大程度上是不会思考方向这一概念,儿童只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编排手里的曲线。

倾斜是阿恩海姆在讲到张力时又提出的张力理论可能。他认为倾斜产生不稳定性从而产生包含倾向性的张力。他还认为,倾斜是否能产生出运动效果,最主要的是看物体是否偏离那个较为稳定的空间定向的程度。他用荷兰风车来验证这个原理,认为如果风车的手臂呈水平,垂直定向的,看上去就是移动不动的,如果它的两只手臂处在一种很不对称和极为不平衡的位置上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运动效果。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张力理论简介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张力理论认为,任何视知觉形式的达成都是在其自主作用下进行的,有一个张力机制在起作用,所有创造出来的形式,也都呈现为张力式样。同时,在视知觉形式张力作用下,意义、表现等在形式创造中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都得以产生。“艺术家的目的就是让观赏者经验到‘力’的作用式样所具有的那类表现性质。”而且,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意义”或“意蕴”都需要视知觉形式张力来表现。“如果不是凭这样一些表现性的‘力’的主导作用,一幅画就会沦为纯粹的死的物质呈现,仅向人们提供一种‘无形式’的物质,这就等于失去了‘意义’的感性体现者。对这样的东西,我们只能称之为色情画,因为它破坏了人们理性地知觉世界的方式。它就像一个,出卖的(提供的)是没有灵魂的肉体。”进一步说,视觉式样的不同配置所生成的张力关系关乎艺术品的生命力。“由这些力的关系所形成的复杂性,对于造成一件艺术品的生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然,阿恩海姆作为艺术心理学家,他更多关注的是艺术品。但我们不难看出,张力式样的不同配置所生成的张力关系对于一件具有生命力的图像传播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以《石门颂》为例,对书法艺术中视觉张力的分析。

在书法中,张力是受书写节奏,点画形态和笔锋运动的缓急,墨晕变化,章法结构的影响,甚至包括书写的文字内容。张力可以说是强化整幅作品的视觉力度和情感力度,作品内部的动势力量向外扩张的力。

书法是线条分割空间的视觉艺术,线条对书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线条的摆放位置不同,造成的视觉结果也是不同的。就是说,同一个线段,在在垂直的位置会比放在水平的位置上显的长一些。如果客观对象所处在一定视觉场合中,就会存在变形的可能。书法中任何倾斜的线条,字,行及章法都会产生张力。反之,越趋于规整图形的张力就会减弱,甚至没有。

不同作品有不同的表现张力的方式,汉代《开通褒斜道摩崖》的特点是开张,而同时期的《石门颂》线条却极力舒展,这两种摩崖石刻把张力演铎到极端的顶级作品。艺术中的所以元素都是为了反映人的感官和情感张力。书法作品的好坏我们往往用格调来评价。格调不仅取决于书家的思想境界,同时也取决于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正是情感张力,贯穿于作品的始终。还有一种,是情感暗示造成的张力,主要是对作品是自我修复,就是当我们看到不完整的事物时,就在潜意识里,努力把她复原。知觉对象刺激客体所呈现出的自我满足,其实就是一次重新的创造过程。

阿恩海姆说:“我个人认为,只有当视觉经验到张力之后,才会有这种动觉感觉。换言之,张力是视知觉首先经验到的。”以及“如果我们想要通过直觉的观照能力或是通过清晰的分析步骤去理解一件艺术品,就必须首先分析那种将作品的主题建立起来,并指出作品存在的理由的紧张力式样”。《石门颂》是如何对外在理性张力阐悉的呢?首先,要通过其用笔,字形结构和章法上分析。用笔蓄势,内含起伏,外圆内方;章法流势,前后顾盼。

《石门颂》用笔方法特点:一,用笔承篆法,以中锋为主,起,行,收等用笔 过程中简洁随意,异于古隶的轻灵而处于凝重,线条偏重于篆势的圆润。行笔中没有刻意的顿挫,笔画均匀,粗细差别不大,起笔随也逆入藏锋,但无明显的隶意蚕头,收笔较少的装饰燕尾,波挑处多缓进提笔送出。二,摩崖刻石的特点是:运笔须依石势而动,而山体的表面凹凸不平,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点画沉凝而不失灵动。正是由于山体表面的动荡,使得部分线条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让张力得以呈现出来当我们习惯于寻找在隶书深红较为古典的燕尾收笔,在《石门颂》中却是非常难得见到了。有些折笔一篆书圆转写出,把张力内含看试平缓而少变化,但仔细观摩,便发现每笔中均暗含起伏,使其点画即含蓄而又不失生动,这种蓄势使得整体向外的力更强。

《石门颂》中有很多字是中轴线是倾斜的,这使得视觉动力在方向上有了倾斜感。也是此作品彰显方向性张力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正是这种结体的倾斜感让笔画与笔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有了运动感。它的章法和字与字之间虽然间距疏朗,但一行之内前后顾盼,连绵不断,字中张力的气韵顺着竖行的方向流动。与其他汉碑相比,书写 的更为浓烈。这种流畅贯通的行气,使得通篇气韵生动。摩崖刻石,在特殊载体上完成,因山凿石,以石布字,字形大小不一,横无列,错落中易趣横生。整体看,有大小,有粗细,有块面感,有实虚等变化,而这种变化本身就是矛盾的内聚。也就是这些矛盾才凸显出和谐的意味——张力。

《石门颂》中有些字由于岁月的侵蚀,使其模糊不清,也许因为摩崖石刻的原因,造成一虚一实的特殊效果,这种看不见的虚线,是情感的载体的另一种把握。这种缺的把握是超越在视觉之外的。需要观者的想象空间去补充。丰富的线条空间联想由此产生,古人讲“几百当黑”就是指这个道理。

书法中的张力是作品自然焕发出的一种气质,同时也是作者内在精神世界及其性情的自然流露。内在是情感主要指书写本体的心境,这样节奏上的快慢缓急,虚实变化更能体现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节奏和书写者书写时的心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内在是情感张力是一种有心而发,对艺术本体产生想外的推动力。它受环境,个人的影响和制约。

参考文献

[1] 《石门颂》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

[2] 陈君佑:不可忽视的负形【J】;艺术生活;2005年06期

[3] 藤守尧: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J】南京出版社 2006

[4]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上一篇:万福生科造假案始末 下一篇:国际反洗钱形势的新变化及对我国反洗钱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