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分类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时间:2022-06-10 09:55:26

浅析分类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摘 要: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诸多丰硕成果,但其中也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罔顾体育兴趣的问题。从当前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基本情况这一角度切入,探讨了转变这一教学不利局面的具体对策,提出分类教学主张,以期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分类教学;高中体育;具体应用;教学现状

不同学生接受能力和身体素质不一而同,如果将这样一个群体放置于同一空间,即便传授相同的教学内容,全体学生也难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尤其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男女学生体育兴趣不尽相同,体质存在差异,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项目,学生不愿意花费时间学习,教学目标自然难以达成,体育教师应当以学生兴趣为课程方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改革高中体育课程教学。

一、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在探究分类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之前,有必要对当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进行相关分析,以了解高中体育课堂应用分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学生兴趣较低

体育具有放松身心、增强体质的作用,普遍受到广大小学生的喜爱。随着年级的增长,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逐渐形成,对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倾向性,由于高考负担较重,大部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女生一般认为体育只适合男同学,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男生认为体育课堂枯燥,教学组织过于严格,滋生厌学情绪。

2.教学效率不高

与小学生相比,高中生思想已经进一步成熟,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基本了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渐渐丧失。如果采用传统灌输式教育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迫在教师的命令下参与体育运动,难以唤醒学生主人翁意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二、分类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

基于当前高中体育课堂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应用分类教学模式对于扭转教学不利局面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那么,分类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分类教学模式即指教师在尊重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照顾全体学生的个性学习特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高中体育课堂分类教学的具体应用

1.分类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一节提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人新兴运动类项目,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

高中体育课堂分类教学模式的应用,首先可以从课程内容的分类这一角度进行切入。教师应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发展特点、发展要求安排课程内容。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南方与北方、乡村与城市之间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存在差异性,地方体育办学需求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在尊重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高中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地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体育兴趣爱好进行课程选择,尽量突出地方特色和学生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参与地位。

例如,在北方严寒地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除传统体育课程之外,教师不妨适当引入雪橇教学项目,可以开展摔跤体育项目教学和绕山林体育活动。

教学内容的选择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只要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都可以应用于高中体育课堂。在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体育课程选择范围应当进一步扩大,以免学生学习了3年,总是只有几个项目可供选择,一则会引起学生厌学情绪,二则也不利于学生各方面体育能力的提高。

2.分类项目选择

不同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项目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对体育课程有自己的偏好。男学生热衷于篮球运动,女学生热衷于健美操项目,如果生硬地将学生绑在一起,全部要求学生学习篮球或者学习健美操,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厌恶。

为了满足学生体育学习不同层次、多样化需求,课程设计思路设置了高中体育课程两级学习水平和七个系列项目,建议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将高中w育项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健康教育、健康基础知识、游泳等体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项目定为必修课程;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太极拳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定为选修课。高一入学阶段,学校挑选出8~10个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学生按照自身体育水平、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任意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项目作为体育选修科目。高二、高三时,根据高一阶段选修课程完成情况以及自身意愿,学生可以选择在原项目基础之上进行继续学习或者选修另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将来步入大学校园,他们同样可以在高中阶段体育选修课程基础之上,对自己喜好的那些体育项目进行深造。

这种分类项目选择的体育教学模式,除了可以维护学生学习兴趣之外,还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将体育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增强学生把体育带入生活、带入社会、带入家庭的意愿,真正实现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目标,达到体育教学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目的。

3.分类学习主体

课程基本理念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因此,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传统体育教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难以兼顾全体学生个性学习需求,没有真正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高中体育课程应当体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学习需求,量体裁衣,对学习主体进行分类,让具有共同学习爱好、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的学生集合到一起,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入学伊始,教师需要对班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进行科学把握,按照A、B、C三个类别进行分类教学。A类为身体素质较好,体育水平和运动能力较高的学生;B类为身体素质一般,体育水平和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C类为身体素质较差,体育水平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这三个类别学生应当各自成立互助学习小组,教师根据三类学生接受能力实际情况,各自设计不同类别教学目标,发掘学生潜力,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水平。这种分类教学为相同技能水平的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机会,同时对于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本文是笔者对当下高中体育课堂应用分类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现阶段有关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一直在继续,各种新教学理论层出不穷,如何进一步实现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新发展、新飞跃,依旧有待诸位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者的持续探讨。

参考文献:

[1]程.关于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201-202.

[2]曹卫岗.推进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实践的途径[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10):135-136.

上一篇:谈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下一篇:推动高三政治“学优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