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10 09:31:34

关于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习得过程,但应试教育把学生锁定在几本教科书和繁杂的题海之中,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缺失,语文素养滑落。好在这种局面已经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当前很多语文教师都已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开展课外阅读,才能让学生从狭隘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体味语文的丰富性、生动性;只有开展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构建精神家园,塑造健全人格,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那么,如何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外阅读呢?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不揣鄙陋,抛砖引玉,以就正于方家。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书群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初中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课外阅读成功的关键。

1.以读促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而引导他们读同一类的文章。如学完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去阅读《水浒传》“武松醉打蒋门神”等故事,体会其描写方法的不同和人物性格的差异;学习了一些名著节选或单篇作品后,课外阅读原著或作品集,以求对作品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2.以说促读。课前3分钟由一位同学介绍自己喜爱的一篇好文章,每两周安排一次“作家作品推介会”,由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些著名作家的优美的诗文,老师也可以提供一些材料,作一些指导,以此来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3.以写促读。一般先布置一个题目,如“从《朝花夕拾》中你可以看到鲁迅的哪些童年生活”、“读陶渊明的诗文,谈谈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看法”等,要求学生写成文章。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学生就会有目标的去阅读相关的文章。

4.生活促读。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出现了疑问、困惑时,就可以引导他们从书本中寻找答案。如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学习怕吃苦,便引导他们去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贝多芬传》,从中去寻找生活的真谛,确立人生的目标,坚定生活的信念,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5.成果促读。在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之后,许多学生就会有一种创作、表达的冲动,他们或是对文章的内容谈自己的看法,或是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评头论足。此时,老师要及时引导,要他们把读书笔记、随感整理出来,在“学习园地”中展览,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享受读书的乐趣。当一篇篇读书笔记汇编成册――《爱的呼唤》、《秋雨飞扬》、《走近名人》,同学们广泛传阅,带着欣喜,倍受鼓舞,这样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当“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我要读”又转化为“我想写”的时候,一个良性的热爱读书的群体就产生了。同学之间自由交流,相互启发,互荐好书,你追我赶,一个充满活力的阅读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设计阅读套餐,形式多种多样

如何使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找到一条课内课外结合的好路子呢?

1.横向延伸,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初中教材中几乎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专题,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人生、自然世界、想象世界、科学世界等等。为了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对生活有更加透彻的了解,我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中选取了大量的同类题材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如学习了《斑羚飞渡》后,我又让学生阅读了《小麻雀》(老舍)、《珍珠鸟》(冯骥才)、《雨天,有一只白鸽》(丛维熙)等文章。学生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明白了动物世界其实也有一份美丽的情感,懂得人与动物、与自然界该怎样和谐相处。

2.纵向延伸,从一个作家的某篇作品向这个作家的其它作品拓展。我从课文中挑选了几个重要作家让学生作拓展阅读。由朱自清的《背影》到《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拓展到《骆驼祥子》;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拓展到《朝花夕拾》、《野草》等等。

3.开展序列化专题阅读。寒暑假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时机。初中三年的假期,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初一阶段组织学生阅读冰心的作品,感受冰心“爱的哲学”,体会童心的美好,母爱的真挚,自然的和谐。初二阶段阅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行者无疆》等,同学们从这些文化散文中汲取了营养,开阔了眼界,并留下了一篇篇凝结着思考和感悟的读书笔记。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能与古老的文明对话,不虚此行”。初三了,学生面临着升学,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相对重些。老师就组织学生阅读《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坡传》、《老人与海》等名人传记和名篇佳作。阅读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与感悟人生的过程,就是自我净化与精神提升的过程。通过这些课外阅读,同学们感受到了“要扼住命运咽喉”的不屈,感受到“一个人可以被毁掉,但不可以被打败”的人生信念,感受到“胜,固可喜;败,亦欣然”的豁达胸襟。

4.定期检查,监控到位。课外阅读的质量、效果,必须有课内的定期监控才能得到保证。首先是量的监控。每学期定下课外阅读的计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阅读量。老师规定下限,一般每周不得少于三篇,一个学期不得少于60篇。阅读材料,有时由老师发下来,大多时候学生必须自主搜寻,可以是《语文报》等报纸,也可以是《视野》、《读者》、《散文》、《美文》、《环球》、《青年文摘》、《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世界博览》、《世界之窗》、《散文选刊》、《中学生阅读》、《小小说选刊》等老师重点推介的杂志和其他读物。还有质的监控。每两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并由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抄录下来,举办一个优美词句硬笔书法展,把阅读和书法结合起来。每月出一期“优秀习作展”,要求学生将最满意的作品,用方格纸工整地抄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

三、构建精神家园,为可持续发展奠基

课外阅读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构建了精神家园,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许多学生由原来的不喜欢阅读到一有时间就翻书看报,甚至是手不释卷,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热爱读书,受益终生!

2.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三年下来,有些学生积累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有厚厚的两三本。潜移默化,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许多学生作文时会常常冒出一些警句,或是富有哲理的话,用词更加灵活,也更善于表意抒情了。

3.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市、区、校举行的各类征文比赛中,我班学生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其中左幸同学的诗,“一个红色的苹果/落在地上/惊醒了婴儿沉睡的面庞”(《故乡,暮秋之夜》),受到著名诗人高洪波的高度称赞――“一个初二学生能写出这样优美的诗句,我们不得不佩服孩子的灵性是那样的丰富。”这首诗被选入诗集《花季雨季诗笺》一书中。

4.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以前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而现在则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开始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课堂讨论的话题更广泛,思维更敏捷,思考更深入。

5.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以前学生有许多是“井底之蛙”,现在开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了。人生的目标更加高远,更加明确。对学业更加进取,对困难的承受力增强,对社会、对家庭的看法也出现新的变化。如有些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和人生态度开始用审视的眼光去评判,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开始用更加宽容的态度与周围的人相处。所有这些,都使我越来越坚信雨果的一句话:“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几年来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使我坚信: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让阅读成为他终身的习惯,让阅读伴随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让阅读塑造他们美好的人格,让阅读给他们打下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读给他们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每个学生在阅读中建构自己精神的家园。

魏蔚,广东深圳市景秀中学教师。

上一篇:散文意境美的欣赏与再创造 下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