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师制的青年群体心理资本状况调查

时间:2022-07-12 08:43:10

基于导师制的青年群体心理资本状况调查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众多高校在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始普遍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研究通过对232名高校青年的抽样调查,研究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的青年群体积极心理资本状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以本科生导师、心理老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模式。

【关键词】 导师制 心理资本 培育模式

一、导师制的基本含义和实施内容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高等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专业教师负责对一定数量本科生进行学习、研究及发展方面的指导。这种师生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关系。根据学校的实际,通常由一位导师负责指导若干名学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课程安排、科研训练、青年群体活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这种指导通常采取个别交流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是由一位教师指导若干名本科生,通过因材施教,对学生在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科研实践、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给予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相关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推孟关于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塞利格曼提出要研究积极的心理学,帮助人们过更快乐、更积极健康的生活。积极心理品质是指比较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升华了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升华了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有效实践,更能让青年群体体验到生活中正面向上的积极因素,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境界。

二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通过课堂、团体辅导或者个别咨询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可能更加关注青年群体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等方面,作用程度有限,旨在“解决”。而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则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培养青年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其作用程度更加广泛,意在“培养”。

三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利于促进青年群体个体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主张挖掘人的固有的积极心理潜力上,通过培养个体这种积极的力量使其达到自我健康和幸福体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培养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积极心理,会使学生养成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正确归因,从而更加努力地朝好的方向转变,使学生提升自信心,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并不断在收获中获得成就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基础,只有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才能建立和谐的情绪状态,进而与周围的人、事物、环境和谐相处。校园环境亦是如此,只有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集体、有集体荣誉感等积极品质,才能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建立团结向上的班级,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积极心理学和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必将很好地促进学校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被试样本情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采取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地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240名在校青年进行问卷调查,现场填写并回收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32份。

研究工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青年群体基本情况(包括人口统计学状况、家庭情况及专业科类等);第二部分为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品质)PCQ问卷。对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选取的是Luthans等(2005)编制的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品质)PCQ量表。量表包含四个维度:自我效能感、希望、韧性和乐观。量表采用7级计分方式,从“1”到“7”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代表心理资本水平越高。

调查方式与数据统计。本研究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调查时间为2014年5月至9月,利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被试样本情况

本研究对被试样本设定的基本特征变量有年级、性别、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成绩情况、是否单亲家庭、家庭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以期能够更全面、多角度地调查青年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及应对方式状况。被试青年群体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

四、结果与讨论

从表2可以看出,青年群体总体心理资本状况较好,表现在“不爱生气”、“遇到挫折能很快地恢复”、“身处逆境时,会积极尝试不同的策略”、“我积极地学习和工作,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我充满信心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我觉得社会上好人还是占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有一定的规划”、“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和“我觉得前途充满希望”上均有较高的得分。

从表3可以看出,青年群体心理资本在以下10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青年群体随着人际关系的不同,心理资本的差异性是最大的。

五、基于导师制的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模式构建

目前,高校倡导“全员育人”的观念。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而本科生导师因为在学校中对学生学业、科研的指导,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此外,因为一个导师面对的学生人数较少(一般不超过20人),使得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具有“一对一”的特点。因此依托本科生导师制来培育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和心理健康专业老师也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青年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本文在以上探讨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模式,具体如图1。

本科生导师制下应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人际关系辅导来培育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在基于导师制下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模式中,导师、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共同协作、功能互补,成为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推动者。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校基金立项课题研究成果,同时系湖北省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4

YB025)。)

【参考文献】

[1] 卡尔: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佩塞施基安(N.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邹琴、黄小珊: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心理辅导运行机制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3).

[4]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上一篇:我国快递行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浅谈七年级学生语文朗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