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日合作过程作的技术转移比较分析两国技术贸易政策

时间:2022-06-10 04:55:52

由中日合作过程作的技术转移比较分析两国技术贸易政策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中日技术转移与合作符合两国根本利益,发展潜力很大但现在存在若干不确定性因素。中国有必要加快从日本引进适合技术,利用国际产业调整时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 中日技术转移 技术贸易政策 战略性应对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国际技术转移不仅可以促进技术引进国的技术进步,而且还可以使各国经济都受益。技术的发展具有习得特性,具有渐进累积性,是企业在学习、设计、生产等方面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依附于企业的特定资源禀赋演变来的。买来的技术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占有和掌握足够的“知识基”,技术消化吸收需要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阶段性的技术习得”,掌握了技术的基本属性,才能最大限度的消除其使用过程中不确定性,实现利润最大化。

1. 中日技术贸易技术转移现状分析

中日技术贸易不仅在近年来呈增长态势,而且日本在中国的技术引进来源国中也有着突出的地位。多年来,日本在中国技术引进来源国中不论是按合同数,还是按合同金额排列,日本都名列前茅。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商务部统计数据,从合同数来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14年里,始终位列中国技术引进来源国的前三名,其中有8年都是位列榜首。从合同金额来看,除1991年和1999年外,其他的年份也都位列前三名。从14年的合同总数与合同总额来看,日本也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2003年与2004年,连续两年,不论是按合同数还是按合同金额排名,日本在中国技术引进来源国中均位列榜首。但不能否认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国际技术转移比重较低。

2. 中日两国技术贸易政策分析

日本的技术贸易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政府采取免税、贷款、审批以及种种指导措施, 把技术引向最需要的部门,并由政府出面,加强日本企业对外竞争能力。第二,引进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密切配合。第三, 引进前充分做好调研, 引进后坚决做好技术的消化、吸收、杂交和创新工作。日本通过聘请外国专家讲学,派本国高级技术人员到美国企业工作等多种途径,掌握资料和信息,并用学习——模仿——改造成日本化技术的模式进行技术提高。第四,在学习、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向海外输出技术。80年代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的目标, 并把技术开发引向国际化发展。

中国的技术贸易政策措施与日本有很类似的地方, 具体表现为:都很注重技术引进,以及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并采取了鼓励措施。但在具体措施上却有所不同,在我国主要是:第一,提倡以多种方式引进技术,特别注重以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以及关键设备的引进等方式开展工作。第二,利用多渠道资金引进技术。第三,坚持多方位引进技术。第四,对技术引进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资料分析比较得中日技术贸易在技术转移性质、技术转移方式、技术转移形态上有一定差异。

技术转移性质的差异体现在日本技术输出合同中,平均包括专利的占43.5%,只含专利的占20.6%,而输出中国的技术合同中含专利的占40%,日本技术专利交叉使用以十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中国基本没有技术交叉使用合同。在技术转移方式方面日本是技术出口大国,一般与合同对方没有资本关系,而中国则技术输出合同50%以上是在有资本关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而在技术转移形态上日本高技术含量产品进出口明显存在优势,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在良好的贸易合作态势下,我们也不难发现中日两国在技术转移与合作中技术贸易政策问题上存在诸多弊端:

2.1日本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日本政府限制对华技术转移,日本在向中国转让技术时采取有计划、分步骤、有条件地控制转让,使这种控制保持了产业梯度的差异,中国国内技术开发到什么水平,他们就转让到何种程度。其次,日资企业刻意保守技术秘密,虽然日本已经将部分研发业务转移到中国,但是产品的策划和基本设计阶段仍然在日本,多数日本企业的对华经营战略依然是把中国作为“制造中心”,而不是“研发中心”。再次,贸易壁垒增加了中国产品出口难度,日本政府实施对海关过境侵权产品的查禁制度,在操作上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构成事实上的壁垒。

2.2中国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中国技术引进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企业在技术引进当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技术条件和企业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引进能力比较低。第二,逆差产品技术引进不够,目前中国的逆差产品等制造水平较低的技术领域并不是技术引进最多的领域。中国大陆整车或整机的装配技术比较多。第三,引进的都是成熟技术,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最终产品加工组装型产业,其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成长性技术和操作性技术。第四,对国内市场缺乏应有的保护,如某些地区和部门为了引进国外技术,一味依赖和迁就外商,从而使外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掌握了垄断或控制权。

3. 中日技术贸易的战略性应对

首先,重视逆差产品的技术引进。目前中国的逆差产品等制造水平较低的技术领域却不是技术引进最多的领域。逆差产品技术引进不够导致了我国缺乏核心元器件的生产能力,一切都得靠进口,很容易受跨国公司的牵制。

其次,在容易实现合作的领域加快技术引进。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日本作为一个资源缺乏型的国家,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尤其注重能源节约型和环保型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从全世界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发展能源、环境、农业技术,不会妨碍日本国家利益。

第三,利用日本技术转移机构引进技术。日本技术转移机构(TLO)是一种中介机构,在技术转移系统中,TLO始终起着中转交互的枢纽作用。我国可以尝试直接联系日本TLO,争取从源头上引进日本技术,分享日本技术进步的成果。

第四,利用国际产业的雁阵转移,提升产业能级。虽然发达国家主要将制造业、服务业等成熟产业逐步向中国转移,但由于国际资本竞争的加剧,也会将一些高科技密集的产业向中国转移。尽管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掌握,但中国确实临产业升级的新机遇。因此中国应当抓住这一时机,加大在高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增加经费,引进先进技术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 [J].世界经济,2003(5):33-40.

[2]罗双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8-14.

[3]张金昌.国家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72-80.

[4] 邵继勇. 中日经贸合作现状分析[N].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5).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上一篇:黑龙江养老保险基金运营问题研究 下一篇: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