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本质及其衡量指标研究综述

时间:2022-06-10 12:32:56

企业社会责任本质及其衡量指标研究综述

摘要:我国企业近年来不断爆出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我国学术界也对社会责任有关方面展开了很多研究,但做出突出贡献的地方主要在社会责任的报告揭示、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推动社会责任管理实践方面。但现阶段理论界还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本质理解不足,有“事项化”和“泛化”两种倾向,所做出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人们广泛接受,对不同的企业也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力求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清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回答企业社会责任是“谁”对“谁”负责,负“什么”责,为什么要负责。在此基础上研究其衡量指标,以为后续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社会责任;本质;绩效;衡量指标

1、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研究

1.1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演变

1.1.1国外研究演变概述

1916年,克拉克(Clark,J.Maurice)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大家对于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相当熟悉,不需要到1916年还来重新讨论,但是迄今,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

20世纪30年代,哈弗大学法学院教授多德(Dodd)认为“公司经营着的应有态度是树立自己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伦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及以后,大量研究者转向从多种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从社会责任战略和实施过程的进一步研究衍生出企业社会回应概念,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对社会主动回应的行为,并发展了社会绩效及其模型,从公共视角提出社会责任的决定是一个公共参与的过程。

1975年Sethi 指出社会责任是将企业行为提升到与当前流行的社会规范、价值和目标一致的层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社会表现概念,意图提供社会责任管理框架,并试图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全面衡量。

1.1.2国内研究演变概述

2003年陈宏辉和贾生华将社会责任本质定义为企业对复杂契约系统的回应,这组契约系统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企业必须对其经营所在的社会系统的要求作出回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005年张文魁认为我国企业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完成了企业社会责任。

2009年李心合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系列经济契约和社会契约的集合体,社会契约反映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公共利益关系,以规定社会责任和效用为主要内容,该契约内容也许会含糊不清,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履行社会契约规定的内容。

2011年花双莲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内部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企业对非所有者身份的全部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响应。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现阶段下企业社会责任本质就是企业为实现其最终经营目标即生存和发展的目标而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所承担的的义务。

1.2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不同观点

1.2.1国外的不同观点概述

1979年卡罗尔(Carrol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慈善责任)。1985年Ullman 认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是“一堆寻找理论的数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寻找理论的数据”。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1991年阿奇·卡罗尔(Arehie Carrol)认为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明方向,针对每一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可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范围。

2001年兰托斯(Lantos)将其分为伦理型、利他型和战略型三个层面,伦理型对应卡罗尔提出的前三种,利他型和战略型是对慈善责任的进一步细分。

2003年Schwartz&Carroll将其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三个领域。

2007年迪马·加玛莉(Dima Jamali)将其分为强制型和自愿型两大类,分别对应于兰托斯的伦理型责任和拉罗尔的慈善责任。

1.2.2国内的不同观点概述

2003年国内学者陈志昂和陆伟将其划分为法规层面、标准层面、战略和道义层面。

2004年陈宏辉和贾生华认为满足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需求就是履行不同层面的社会责任。

2006年王竹泉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并根据是否有权或实际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象就是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签订的契约。

2011年花双莲将其分为份内和自愿两个层面,份内社会责任是企业依据交易契约或社会契约及法律规范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应尽的基本责任;自愿责任是超越份内的资源社会责任,它属于卡罗尔的“慈善责任”、迪马·加玛莉的“自愿型”部分,直接对应于兰托斯的“利他型”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针对企业的内外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内部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政府、竞争者、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衡量指标

2.1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衡量指标

1998年Stanwich 在Carroll提出的CSP(企业社会绩效)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认为企业社会绩效的多维度包括企业慈善(用捐赠反映)、高层管理人员(用薪酬和奖金来衡量)、员工(用董事会和企业中女性和少数民族人数来体现)、自然环境(用有害物质排放量来表现)及股东(用企业的获利能力来说明)。

此外,还有SA8000、DJSI(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KLD指数(被利益相关者理论权威Wood & Jones认为是研究设计最好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澳大利亚的崇德(Reputex)

2.2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衡量指标概述

2009年杜炜、穆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与企业财务指标的勾稽关系,用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针对的对象有股东(3个指标)、债权人(3个指标)、员工(5个指标)、经营者(3个指标)、消费者(3个指标)、商业合作伙伴(4个指标)、政府(4个指标)、社区(4个指标)、环境(9个指标)。

2010年姚立根、王华东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构建了13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一级指标有经营责任、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谐责任。

2011年王凤华设计了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责任指标(4个)、法律责任指标(3个)、伦理责任指标(3个)、慈善责任指标(3个)。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根据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等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自身特点的不同,针对不同的企业应有相对不同的具体衡量指标,但衡量对象都是上述所述的对象,具体指标根据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结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理解不清,定义多种多样的情况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概述提出本文认同的对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理解,认清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社会责任衡量指标的研究成果,指出其衡量指标根据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以后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打下基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JP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20-130

[2]花双莲.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论文,

[3]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J].经济与管理,2003,(11):60-61

[4]刘奕馨.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1,(4)

[5]陆丹彦,江灿,陈尔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现代企业,2012,(11)

上一篇:税收遵从成本问题浅析 下一篇:目前我国港口企业筹资的主要困境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