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要贴近学生的起点

时间:2022-06-09 10:37:57

新课导入要贴近学生的起点

一、导入要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

1.加强联系,异中求同。《对数函数》是函数部分的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已经了解了研究一个函数的一般步骤,并且在前一节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作为两个密切相关的函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类比指数函数性质得到对数的函数性质。

师:同学们,我们在昨天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并掌握了指数函数的相关性质。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具体学习了哪些函数性质。

生: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师:除了指数函数,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函数?

生: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师:对于这些函数我们都研究了哪些性质?

生:定义域、值域。

生:单调性、奇偶性。

师:是不是还是这同样的五个性质啊?

师:由此可见,这五个性质是我们研究函数的法宝,有了这五个法宝,以后再遇到新的函数我们也可以轻松应对了。昨天我们学习了指数函数,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函数――对数函数,这两个函数有很密切的联系。现在先请同学们说说,对于这个函数我们要怎样来研究它呢?

生:还是要用五大法宝的。(学生笑)

师:(笑)大家有了法宝,就不用老师了,那么这节课老师就不讲了,让大家自己来做一做,看看老师教的法宝灵不灵,能不能攻克对数函数这最后一个堡垒,大家有没有信心?(学生热情高涨,信心大增)

2.加强类比,同中求异。教学《空间直角坐标系》时,就可以联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导入,让学生这样同中求异: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由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相互垂直的数轴及原点、坐标方向、单位长度组成的,其中的任何一点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x,y)表示,那么空间中的点又如何表示呢?这样的坐标系又如何建立呢?针对两种坐标系的差别仅在于二维与三维的不同进行类比,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二、导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起点

1.联系生活经验导入。在上《集合》这一节课的导入,我结合体育课中同学们上课开始集合的情景引入。我说:“老师的一声‘集合’把我们班的同学集中到了一起,而其他班的同学自动走开,说明这个集合是把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这就成为了一个集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集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集合的内容。”生活中的集合和数学中的集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延伸来理解数学概念,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使学生有熟悉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2.联系数学史料导入。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我给学生讲高斯小时候解算术题的故事,并提问:“从1加到100等于5050,高斯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计算出来的呢?”由此引入新课。通过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探寻等差数列求和规律的强烈欲望。

三、导入要贴近学生的思维起点

1.设疑导入。讲授《映射》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集合的相关知识,大家来看这两个集合:A={1,2,3,4,5,6,7,8},B={2,4,6,8},大家说这两个集合哪个元素多?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说A比B多。那么大家再看,我把这两个集合做些变化,A'={1,2,3,4,5,6,7,8,…,n,…},B'={2,4,6,8,…,2n,…}。这次A'与B'谁的元素多呢?学生肯定的说,还是集合A元素多。此时,我指出,集合A的元素比B多是正确的,但是集合A'的元素比B'多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他们的元素个数是一样多的。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我指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是一样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映射。这种正误的碰撞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悬念导入。讲解《等比数列》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导入方式。首先提问:“把一张足够长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折叠20次,会有多厚?”很多学生认为,这么薄的一张纸,再怎么折叠又能有多厚,无非几十厘米而已。最后我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并集中精神,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

上一篇:关于“多规格育人,多渠道成才”特色高中的实践 下一篇:利用诵读促进高中生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