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

时间:2022-06-09 10:30:24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

【摘要】本文以北杜伊斯公园为例,着重探讨德国鲁尔区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具体方法,并总结归纳出德国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求对我国城市规划中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一、 背景解读―衰败与复兴

德国的战后重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针对大型工业废弃地的复兴计划,赋之以现实的使用功能,并突出它们的景观美学体验和对生态的贡献。其中,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Duisburg- Nord)是这一社会潮流中的代表作。它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总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在原梅德里希钢铁厂(Meiderich Ironworks)的遗迹上重建而展现出蓬勃生机。20世纪60-80年代,随着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钢厂逐渐衰败,面对高污染的土壤、恶臭的河流、数目庞大的废旧厂房以及大量的失业工人,政府当局需要解决包括振兴经济、安排就业和住宅改造、修复生态环境等难题。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杜伊斯堡市将该地规划为公园用地,十几年间,规划和设计大师们利用创意和专业技巧,在这片曾让人束手无策的废墟之上,创造出诸多不可思议的变革。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因此成为世界工业遗产集保护和再利用于一身的经典范例。

二、 厂区遗址保护和再利用的对策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项目运用了多种层次和模式,将厂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后工业景观的重构与组织、空间布局结构的整合、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交通系统的梳理等相结合,营造具有工业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等多重功能的后工业景观公园。

与鲁尔区其他工业遗址改造不同,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项目并非“场景式的景观”而是着眼于彻底的与公众分享使用。厂区中有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与工业设施得到了恰当的保护和再利用,但是它们没有被开发成收取门票的博物馆或展示厅,而是极有创造性的被改造为公共运动设施与儿童活动场地,常年免费面向人们开放。

(一)工业遗迹改造体现场所精神的延续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对厂区内遗迹类、物理性的建筑进行了有效的旧物改造,使原先破旧的厂房、仓库及储气罐等工业设施得以废物利用,成为赋有工业美学的公众活动场所。

整座公园最吸引儿童及年轻人的部分莫过于利用原来贮存矿石和焦炭的料仓改造成的攀岩和儿童活动等综合活动空间。厚重的料仓混凝土墙壁高耸而陡峭,为攀岩爱好者提供了亲近自然和挑战自我的场所。攀岩墙北侧修建了儿童滑梯、绳索等设施,管状滑梯穿嵌于混凝土墙壁之间,蜿蜒迂回而下,成为孩子们嬉戏、娱乐的天堂。废弃的煤气储罐也在也改建后变废为宝,成了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

人们在开阔的娱乐、运动、休闲空间各得其所的同时,亦可尽情畅想当年祖辈曾在这里挥洒血汗,进而体会有关工业生产的过程和发展进程,尤其对青少年了解当时的经济生产和历史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推陈出新打造聚集人气的多功能大型活动中心

在满足部分人们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休闲活动的基础上,设计师利用厂区内诸多大型厂房和工业设备站的废弃空间,充分融入现代元素,将其改建成为承载大型展览、会议及演出的公众参与性的多功能大活动中心。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几处,比如由1号高炉的铸造车间改造成的可容纳上千人的夏季露天影剧院;另将原厂区内最大的建筑物中心动力站改建为多功能大厅,将其翻新重新开放后用于举办国际性展览、会议、音乐会等大型公共活动;还有曾经的鼓风机房,经改造后成为举办多种庆典、舞会及表演的场所,最具盛名的鲁尔区每三年一届的节日庆典就在此举行。

这些季节性的大型庆典俨然已成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极具爆发力和看点的标志性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各国游客慕名而来,而这些活动的举行,又一次牢牢抓住了外界的关注,对提升该地区影响力,带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生态环境从污染源逐步改造成为城市绿能源头的区域级公园

生态环境一度成为厂区改造的难点,如何将污染的水体和土壤经年累月降解污染程度,以及杂草丛生、支离破碎的厂房区梳理一新成为了一大挑战。设计师因地制宜,修建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净化设施,污水和雨水经过、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形成水渠;水渠两岸布满了野生的植被,任草木自由生长。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出“Dirty but clean”的自然景观;每隔一段距离布置一些台阶和观景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

厂区的生态环境在精心的规划和设计下得以焕然一新,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变废为宝的壮举,在没有浪费耕地或者盲目扩大城市面积的基础上,把低效能的用地变为城市公园,并与周边社区紧密结合,完善社区的生活功能。这种做法务必较开发一片城市处女地更高效,对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更多贡献。

三、 重塑后工业景观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将工业废弃用地重建为景观公园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对文化的理解、生态认识和景观等多种层面上看,它产生的原因都绝非偶然。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在景观规划领域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发项目,它的出现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将后工业用地改造为城市公园的热潮,对我国工业废弃地改造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转变观念,工业遗产可以成为植根于城市的场所记忆

大规模急速城市化的趋势导致大量城市特色的缺失,进而千城一面的都市景观抹煞了原本的场所记忆。西方发达的工业城市当时在大规模的战后重建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城市边缘蔓延到这些大工业废弃地的时候,由于面积过大,将它更新成无污染的可建设城市用地代价又过大,人们一方面科学的审视是否全部要“”才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可执行的生态处理方式,更高品质的景观效果,使得它成为市民可享受的城郊公园。由于中国城市范围的急剧扩张,许多原先城市内部的工业企业向更远的城市外缘迁移,于是内城留有大量工厂废弃地,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城市更新机会,工业遗址成为社区级别的独特的一个场景或造景要素屡见不鲜。如万科水晶城、北京798,它们的重建和生态意义远远达不到欧洲那些壮观的遗迹场景效果,但单是铁轨、厂房框架的保留也充分彰显了其场所精神的独特和标志性。景观设计深刻的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与传统的园艺雕塑相比,工业元素的再利用、粗糙质感的可触及的表面、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本土物种植栽,颠覆了过去对景观建筑学的审美取向,反映了当代社会务实的自然观和对美学真实性的需求。

(二)整体保护,尊重工业建筑的历史承载性

工业建筑作为历史建筑的一员,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承载着历史的繁衍和兴衰,是延续城市文化的载体。对于我国大量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来说,对有条件的工业遗址进行整体保护,并注重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为历史注入继续繁衍的价值,才能经久不衰。在社会学层面上讲,这对于重建后工业区的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区域文化理念的重塑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抚英,邹涛,栗德祥. 建筑保护-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 北京.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7年3月.

2. 玛格丽特.A.罗斯,张月译. 后现代与后工业[M].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0, 82-84.

3. 刘会远,李蕾蕾. 世界地理研究-浅析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开发的人文内涵. 第17卷第1期,2008年3月.

4. 董淑敏. 商业文化.学术讨论-产业遗产地的生态恢复. 上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年2月.

5. 克劳兹.R.昆斯曼 著唐燕 译,2007 年看鲁尔: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国际城市规划2007 Vol22 No.3

上一篇:地籍档案电子化初探 下一篇:桥式起重机安全技术检验若干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