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推出飞信业务中的网络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6-09 04:25:23

中国移动推出飞信业务中的网络经济学分析

摘 要:目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主要有移动、联通等几家公司进行寡头垄断。其中,移动公司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一直处于主要地位。飞信业务的推出就是一个典型的凭借技术优势击败竟争对手、确定领先地位的事例。主要从网络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移动公司推出飞信业务经济学上的合理性,并对它所取得的成果给予经济学上的解释。

关键词:垄断;技术创新;网络外部性;锁定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344-01

到1994年之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都是由移动公司一家垄断。联通公司的成立,形成移动通信市场上双寡头垄断竞争局面。于是在1999-2005年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两寡头公司为争夺市场份额进行了残酷的价格战,这种竞争的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在此期间,联通公司市场所占份额节节攀升,给移动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中国移动公司,率先改变竞争策略――进军网络领域,开辟了飞信业务,实现移动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这一重大技术创新彻底改善了其在价格战中的不利形势。之所以如此,原因就是移动公司认清了这样一个理论事实,那就是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工业,相应的竞争模式、制胜手段也应该与传统工业有很大的区别。

1 网络经济理论

网络经济区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它强调的是信息及其技术、经济的网络特征及网络效应。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其定义尚不一致,但国家信息中心的乌家培研究员对网络经济定义的界定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他认为,网络经济是指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狭义网络经济指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活动。如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广义网络经济指以信息网络(主要是互联网)为平台,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应用为特征,信息和知识起重要作用的经济活动(乌家培)。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对企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首先,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主导形式将围绕技术竞争来进行。由于信息产品的特点,高度的技术竞争及网络的综合应用,使得信息经济各领域出现了垄断和竞争同时强化的趋势。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垄断的同时会有更强的动力开发新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其次,网络经济还会因为消费者的规模效应而给企业带来网络外部性作用。网络外部性指的是新消费者加入某产品网络时,为网络中已有的消费者带来正的效用。再次,它会促使消费者在考虑退出或转换网络产品时考虑成本问题。因而,网络产品会对消费者产生锁定效应,有利于保证企业的消费者数量。

2 飞信开辟了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技术创新的竞争思路

基于技术竞争形成的垄断模式是靠技术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的,技术创新停滞,垄断地位也将随之消失。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小企业有了与垄断企业相抗衡的机会。在这种压力下,垄断企业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从而保证市场份额。移动公司之所以能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一直保持对联通等公司的竞争优势,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一直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而且能把技术看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面对联通公司步步紧逼的价格竞争时,移动公司向网络领域进军,开展飞信业务扭转了市场上的不利局面。这也表明他们已经摆脱原来的价格竞争策略,而能把技术创新、开创新技术产品作为竞争的制胜之道。

3 飞信带来的网络外部性作用

网络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 Law),即使用某一产品或服务的用户人数越多,消费者从中得到的价值越大。也就是说,网络的效益是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移动公司在使用飞信时要求必须是移动用户才能注册飞信账号,才能在网络上使用飞信。于是在一个群体中,如果由一个人使用了飞信,就会带动联通用户转向移动公司。而消费者的增加会带来网络经济的正反馈效应(所谓的正反馈效应是指某种网络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增加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消费该产品)的增强。

4 飞信加强了移动公司对消费者的锁定

网络产品对消费者的锁定是指消费者转出该产品的成本会很高,以至于使得他所获得效用低于它所付出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理性消费者是不愿意改投其它网络服务的,于是,用户会被锁定在该产品上。由信的使用,用户可以在网上同时与好友进行免费联系,这是联通公司的业务所无法企及的。而一旦转出移动公司,飞信所带来的一切正面效用都将随之消失,而其他的公司却不能提供同类型的替代服务产品。飞信的这种锁定效应为移动公司稳定了大量的消费者,进一步确保了它在当前竞争中的不败地位。

正是因为飞信业务的开发、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加强了网络经济的这三方面作用(技术创新、网络外部性效应、锁定效应),尤其这两个效用的深化为移动的消费扩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我认为移动公司能在通信市场上对联通公司具有如此大的竞争优势,飞信业务的研发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王庆功.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市场与反垄断法的完善[J].社会科学研究,2009,(3).

[2]李荣华,傅天明,欧阳晓风.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2007,(6):231.

上一篇:论生产企业供应商管理体系的建立 下一篇:基于ERP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