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45例

时间:2022-06-09 01:09:36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脾胃湿热;平胃胶囊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9.028

中图分类号:R259.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9-0075-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其列为胃癌前期状态,并将在此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M)及异型增生(Dys)列为胃癌前期病变。积极治疗CAG及其癌前期病变,对于胃癌的防治有极其重大意义。2011年7月-2012年9月,笔者采用平胃胶囊治疗脾胃湿热型CAG伴IM患者45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1年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1],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CAG伴IM。

1.1.2 中医辨证标准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年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辨证为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胃脘痞胀或疼痛;②舌质红,苔黄厚或腻。次症:①口苦口臭;②恶心或呕吐;③胃脘灼热;④大便黏滞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1107RHZA161)

通讯作者:汪龙德,E-mail:

或稀溏;⑤脉滑数。具备主症加次症2项以上者即可诊断。

1.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脾胃湿热证辨证标准;纳入治疗前1个月内未接受相关治疗;年龄18~75岁;知情同意,自愿受试者。

1.1.4 排除标准 ①胃镜检查合并有活动期消化性溃疡,病理诊断怀疑有恶变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③合并心、肝、肾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用药者;④符合纳入标准,但未按规定用药或中断治疗而无法判定疗效者。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1年7月-2012年9月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门诊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48.2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45年,平均5.9年。对照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19~72岁,平均49.0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44年,平均5.8年。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平胃胶囊(由苍术、厚朴、鸡内金、枳壳、木香、

陈皮、三棱、莪术、黄连、延胡索等16味药组成;甘药制字Z120022224,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剂中心提供,规格:0.5 g原药材/粒)4粒/次,3次/d。对照组予维酶素(新乡恒久远药业公司生产,批号20110601,规格:0.2 g/片)6片/次,3次/d。2组患者疗程均6个月。用药期间均停服一切影响该研究结果的药物,禁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悦。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观察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所有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级,主症(胃脘痞满、胃脘胀痛)分别计0、2、4、6分,次症(口苦口臭、胃脘灼热)分别计0、1、2、3分[3],治疗前后各测评1次。②治疗前后分别运用电子胃镜于胃窦部、胃体大弯及小弯各取1块黏膜组织行病理检查。黏膜萎缩判断标准: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为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的1/3~2/3之间为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为重度。

1.5 疗效标准

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1年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1]进行疗效评价。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IM及Dys消失。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IM及Dys明显减轻。有效:主要症状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IM及Dys减轻。无效:症状及内镜、病理检查均无好转者。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P

表1 2组CAG伴IM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组 45 7 20 15 3

对照组 35 1 8 16 10

2.2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2组CAG伴IM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x±s,分)

组别 时间 例数 痞满 胀痛 口苦口臭 灼热

治疗组 疗前 45 4.52±0.78 3.03±0.84 1.99±0.67 2.34±0.65

疗后 45 0.89±0.15* 0.79±0.18* 0.32±0.10* 0.53±0.13*

对照组 疗前 35 4.43±0.99 3.05±1.12 1.78±1.05 2.45±1.27

疗后 35 2.07±0.36 1.47±0.56 0.81±0.39 1.56±0.98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2.3 2组胃黏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逆转情况比较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腺体萎缩、IM改善明显,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经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2组CAG伴IM患者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例)

组别 时间 例数 胃黏膜萎缩 IM

无 轻 中 重 无 轻 中 重

治疗组 疗前 45 0 12 19 14 0 24 14 7

疗后 45 8 23 10 4## 4 26 11 4#

对照组 疗前 35 0 9 17 9 0 19 11 5

疗后 35 1 12 15 7 0 18 11 6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同一级别比较,#P

3 讨论

根据临床表现,CAG属中医学“痞满”、“嘈杂”及“胃痛”等范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又极易为湿邪所伤,脾虚与水湿常互为因果;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其病多实证、热证;湿热阻滞中焦,日久必瘀。痰浊、湿热、瘀血郁结不解,久而为毒,内蕴于胃,可致胃络瘀滞,胃体失养而见萎缩、IM及Dys等[4]。

平胃胶囊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剂,是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平胃散”基础上化裁而来。方中苍术健脾化湿为君,重在治本而除湿邪;厚朴配合枳壳行气除腹胀,配合柴胡、陈皮、木香疏肝理气,共为臣;黄连、蒲公英清热解毒,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浙贝母、海螵蛸制酸止痛,赤芍、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白及止血生肌,共为佐药。诸药相伍,清热化湿、活血化瘀,兼以疏肝理气。

《本草经疏》言“湿去则脾胃安”,故湿热不除,脾胃难安;且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增加血流灌注,促进胃黏膜基底细胞腺体的再生,促使已萎缩、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的细胞逆转[5-6],故其远期治疗效果更明显,这也是中医药在治疗本病过程中的优势之一。本病病程一般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其疗程一般不短于6个月;治疗过程中,医者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从而保证其医从性。此外,生活起居、饮食调护、运动康复等,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38-743.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5):749-753.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7.

[4] 杨国栋,李林生,辛小红,等.自拟萎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9):55-56.

[5] 张玉禄,李军祥,崔巍,等.活血化瘀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早期细胞凋亡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5):316-319.

[6] 涂志红.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现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9):203-206.

(收稿日期:2013-03-14,编辑:蔡德英)

上一篇:高职高专中药专业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探索 下一篇:果实种子类中药易混药名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