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探析

时间:2022-06-09 12:23:46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探析

摘要:建筑创新学是我国对于建筑设计创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而正在形成的一种新的学术领域。当前,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已经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对于建筑的创作是需要创新思维来参与的,故而研究创新思维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设计;设计创新;可拓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已经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对于建筑的创作是需要创新思维来参与的,故而研究创新思维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一般情况下而言,建筑师只有在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独特而又深刻的认识时,才能够设计出比较优秀的作品。

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的深层结构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相互作用、相互排斥和相互转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功能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和信息量的发展也非常的迅速,假如只靠着直觉思维,难免会造成漏洞百出,顾此失彼。故而,本文将在一新的社会背景之下,探讨基于可拓学的逻辑与非逻辑的建筑创新思维。

1、逆向思维模式和建筑的设计创新

可拓学,同样也和创新学、创造学一样,均十分的重视逆向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的思维的方向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寻求变异、冲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通俗的讲也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唱唱反调’以及‘从反面去思想’。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一般从正面去探索问题的习惯,主动性的打破了常规思维的逻辑性、习惯性、单一性以及单向性,所以就不符合一个常规的思维逻辑,但是可以产生超常的构思以及不同凡响的新思路与新观念。应用逆向思维,通常是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大的创新。

可拓性思维模式对以上的逆向思维模式进行了形式化的描述,便于学习及运用,如今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建设设计创新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但也不排除其中少量方案的设计思路并不清晰,这是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可拓学的方法对创新设计进行纠正。

现在我们举一个运用逆向思维来进行建筑创新的实例。是日本的一个建筑师,他在为老年人设计住宅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假如是在室内设计一些扶手很有可能就会使得一部分老年人产生自卑的心理,且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房子的美观,但是务必要顾虑到老年人的安全问题,于是就想到了用装饰架与储物柜来代替本应设置的扶手,从根本上起到了实用、美观的巨大作用,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来有效地避免老年人可能会出现的心理自卑问题。这个就是应用了逆向思维中非物元的方式,形式化模型如下:

取“非普通扶手”=“装饰架或储物柜”

在某错层住宅的室内楼梯设计过程中,曾经运用逆向思维模式,获得了较好的设计结果一般的思路都是将错层处的室内楼梯、平台栏杆和栏板都设计成固定的,在左、中、右三个位置中只能选择一个位置.但是这样做,显然解决不了与室内空间灵活布局、多种使用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笔者将室内楼梯和平台栏板都设计成灵活可动的,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在使用中效果很好。这一构思也是利用了非物元的逆向思维模式,其形式化模型如下:

2、菱形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

菱形思维包含发散思维与收敛性思维两种,发散、收敛的思维过程叫做一级菱形思维,在一级菱形思维的基础上又可延伸出多级菱形思维,这种思维模式适应于建筑设计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建筑设计思维的过程可以用菱形思维模式来概括,菱形思维对于建筑设计的创新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将菱形思维模式运用到建筑设计的创新方面时,有一些必须注意的问题,在进行收敛性思维时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在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时必须要明确目的;第二,创新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建筑的创新设计;第三,可操作性原则,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现“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其它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对于罗博特·克利尔在负责的工程之中,强调的是“相异但相协”,在罗齐思特公寓群之中设计的希腊勇士像、外曲连接体以及双楼的设计创新思维过程,可以运用到菱形思维模式以及物元模型的模型来加以详细的描述。

在运用菱形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时,还必须考虑收敛的主要原则:①目的性原则,收敛的结果能够巧妙地解决工程实际和建筑设计中所遇到的矛盾问题或其它特殊问题,符合设计目标,具有目的性;②创新性原则,这一点非常的有利于建筑设计创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③可操作性原则,非常的便于操作与实现,具有可操作性。另外,还得根据其具体所设计项目的特殊要求,一部分场合有可能还会考虑到艺术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以及经济性原则等等进行验收。

3、传导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

对一个事物实施变换导致另一个事物所发生的变换这被称为传导变换,而传导效应就是指传导变换所引起的一系列效应。传导思维模式就是在有些情况下对某一个事物实施变换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和矛盾,但却可以通过传导变换解决矛盾,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传导思维模式。将传导思维模式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去,可以为建筑设计的创新起到极好的作用。我国也不乏利用传导思维模式进行建设设计创新的成功案例,如北宋时期由丁渭所设计建造的皇城,所运用的理念就是多级传导,当代也不乏利用传导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成功案例,如罗康瑞策划、投资的上海“新天地”和周边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虽然不能说是近代建筑保护的范例,但却可以说是运用传导思维模式方面的佳例。首先,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进行改造与更新,14亿元造就被称为“新天地”的具国际水平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步行街,作为对太平桥地区改造与重建计划中的第一步、然后建设优美的周边环境,利用一小部分用地建设人工湖一接着在知名度高涨、地价和房价上升的基础上,所建设的“翠湖天地”等住宅小区,使其由于临近人工湖与“新天地”而成为房价最高、争先抢购的热门商品房,一再建设的购物、娱乐商业中心区、“企业大道”办公楼区。最后则是,周边地区的人气集聚与极高的知名度,支撑且推动着“新天地”的休闲活动、旅游观光、商贸的可持续发展。

4、共轭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

可拓学理论指出:“任何事物都有虚实、软硬、潜显、负正四对共扼部,而且事物的共扼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对物的共扼分析,不但可以全面认识物,而且可以利用共扼部之间的相互转化性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开拓创新。”“共扼思维模式是可拓学特有的一种思维模式,它依据的是物的共扼分析原理和共扼变换原理.应用这种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物的内部结构,分析其优缺点,并根据共扼部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性,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去达到预定的目标。”每个事物都具有负正、潜显、软硬和虚实四对共轭部,这些共轭部在一定条件时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共轭部的分析是全面认识事物的途径,也是解决一些问题的新的方法。这种思维模式是根据事物的共轭变换原理以及共轭分析原理。在建筑设计中遇到的一些有利或不利的、直接的或间接的以及那些潜在的或显在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共轭分析来解决问题。比如,日本东京体育馆就是该思维模式的产物,其为东京都立的大型综合体育馆,该管的设立既要不与周围景观违和,又要创造出独特的新景观。设计上并未采用张扬的设计手法,而是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地形的高差变化,将体育馆大部分进行深埋,降低了天际线,从共扼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看来,该馆将周围环境与地貌对建筑带来的限制性转化为了建筑设计的特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结束语: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可拓性,进行创新的依据就是可拓性,而这种可拓性理论可以被应用于对一些事物的创新中去。建筑创新学是我国正在形成的新型学术领域。可拓学与一些学科相互交叉,如创新学、建筑学、思维科学,可拓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维模式,如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以及共轭思维模式,将这些思维模式应用于建筑创新设计中去,便可以形成新的建筑设计理论以及方法。可拓学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建筑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邹广天.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07:1120-1123.

[2]雷光武.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探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224.

[3]李辉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商品混凝土,2013,07:83+85.

上一篇:建筑设计中创新思想的探讨 下一篇: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