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6-09 10:43:38

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据统计,在我国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中,留守学生占有25~35%的比例,调查发现,我校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较差,厌学情绪严重。针对以上情况,我参加我校科任教师课题组,跟踪调查七八年级的留守学生,并对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两年的研究与探索,采取了相关的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果。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培养

据统计,在我国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中,留守学生占有25~35%的比例,对于这么大比例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引起了社会上众多人士的关注,如何让这部分特殊群体健康地成长,成了教育部门探索的热门话题。现就这一特殊群体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全本地的实际,谈谈本人肤浅的认识。

2013年秋季学期我校在校生989人,其中留守学生占338人,这些留守学生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只占5.04%,良好的占65.58%,较差的占29.38%。其实这些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差并不是智力低下,更多的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比起其他孩子,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亲人分离,缺乏沟通。孩子正在成长,学习上需要父母的帮助与督促,亲子分离给孩子情感上的动荡,影响孩子的认知活动。二是离异家庭多,父母外出经商、打工,受到的诱惑多,留守儿童家庭离婚率增高,家庭的破裂给孩子蒙上阴影,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无心读书。三是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

针对这种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难的现象,探讨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正真享受学习的兴趣,经实践证明“信心激励法”是个不错的方法。“信心激励法”就是指针对那些自控能力差、成绩难提高、良好学习习惯难养成,又缺乏自信心的学生,鼓励他们要勇敢地做出积极尝试,当取得一定进步后,教师要及时给以认可、表扬、激励和继续帮助,以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潜在的能力,唤醒自信作为学习的起点,促其进一步努力,从而达到转化提高的目的。具体分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一、家校配合,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学校与家庭的温暖

孩子学习进步了,不仅需要老师的表扬,还更需要家长的赞赏,有的甚至能得到物质上的奖励。孩子学习退步了,也需要家长的谅解与帮助,如果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时间久了,孩子就对成绩的好坏感到无所谓了。留守学生的学习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校每个学期都有一次留守学生的家长会议,希望每位留守学生的家长都能出席,实在没办法的就请其他监护人参加。学校、其他监护人都要督促留守学生父母承担家长不可逃避的义务与责任,履行父母的义务,父母应及时与其他监护人、学校、教师、孩子保持通讯联系,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学业成绩、品德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及时沟通,协商对策,制定措施,让孩子心里充满父母浓浓情爱,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学校也要求留守学生每星期必须向父母汇报一次学习情况,通过电话多与父母聊聊天,谈谈心事,父母与其他监护人要对孩子多鼓励,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还要对他们进行远大的理想教育,让他们改变那种学习无用的观念,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另外,为了经常与其他监护人联系,我校还发放了亲情电话卡,还建立了“留守学生”个人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各方面的状况。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教育,通过同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了教育的合力,逐步使留守学生做到课内外一致,校内外一致。

二、灵活教学,全方位培养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留守学生之所以成绩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所以,我们教师在安排组织教学时,总是努力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动足脑筋,或游戏、或竞赛、或连词成句、连句成篇、或猜谜语,把知识贯穿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如我们分析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可以看出,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但学困生思维水平往往多停留在依靠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上,难以实现这一过程的转化。但是,这些学困生多具好动性,他们的手在做什么,眼睛就看什么,头脑也想什么。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多动手、多实践就具有更深的意义。如在教有关概念和知识时,鼓励学困生亲自比一比、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摆一摆,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接触、从材料中获得较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引导他们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方式的变化,推动教学的发展,运用有效的方法拓展教学空间,拓宽活动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体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在好奇中学、在探索中学、在自主中学。

三、 注重关爱,培养自信,让留守学生享受学习兴趣

部分留守学生学习习惯差,有的书写不工整,抄袭他人作业,有的干脆不做作业,有的没有阅读、摘录、日记、预习、复习等良好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单纯地督促、指导、检查会使学生乏味。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需要老师激发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留守学生把学习转化为自身的一种需要。

下面是笔者成功培养留守学生学习兴趣的实例:盈盈是我的侄女,父母离异,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她从小自卑不善与同学交流,她有强烈上进的愿望。但因数学知识缺漏多,在学习新知时,理解应用方面都比别人要慢,往往是别人已经解决了问题,她还不知从何入手来思考,这样也极大地挫伤了她的学习信心。课堂上从未见他主动发表见解,一碰到稍难的题目她就自动放弃。为了帮助她建立起学习自信心,她上中学后,我时常找她补上缺漏的知识,进行谈心及学法指导。在一次学习新知的讨论课上,老师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加以引导点拨,在小组学习汇报上,老师让她板演并说出看法,并不断地给予肯定表扬。以后,在课堂上开始看到她逐渐与别人交流心得,学习也变得轻松了,学习效果开始步入佳境,象是重新找回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果她在2013秋学期期末测试中获得学校七年级各科总分第一名。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留守学生的学习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兴趣。

上一篇:浅谈物理实验的具体作用 下一篇: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