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多思善疑”的语文老师

时间:2022-09-22 06:12:35

做个“多思善疑”的语文老师

我喜欢做一名老师,更喜欢做一名语文老师。每当自己安静地坐在桌前捧起语文书欣赏一篇篇启迪人心的文章,思考在课堂上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殿堂时,那是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啊;当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思考并解决一个个难解的疑问时,那是件多么令人幸福的事啊;当仔细地品味学生的作业时看到他们的进步,那是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做一名有深度,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我觉得“多思善疑”尤为重要,因此自己总喜欢回味上课的过程,在课堂的精彩,得失以及学生的独特见解,并以教学日记的形式记下来。

一、创设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语文学习有吸引力,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兴趣浓、气氛热、思维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一线教师的课堂风采中,我认为要创设师生间良好的氛围。如我在上《竹影》这一课时:

我认为课文重点在对课文感知下引导学生“从游戏进入艺术”,让学生体会在游戏中可以创造艺术,有所成就,做一个积极动脑动手,仔细观察生活的人。结合丰子恺的生平和他的艺术成就,在上课前,我先让班级中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丰子恺的两幅漫画:1.姐弟俩人,姐姐在削苹果,弟弟在给姐姐打扇;2.阿宝赤膊。课堂上先让学生就两幅漫画来进行点评(结合内容及漫画意义),学生看着漫画,回答很踊跃,课堂气氛一下子升温了。一学生回答:“姐削苹果弟打扇,手足情深值得赞,但愿历史上七步之诗不重演。”教师回应:“非常好,既结合了漫画的内容又契合了漫画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很全面,那第二幅呢?”……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了漫画在一定意义上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并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由此教师总结:我们在刚才看漫画这一“游戏”中学会了如何品漫画,不知不觉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今天有几个伙伴也和我们一样,从游戏中得到了艺术的灵感。学生便饶有兴趣地阅读起课文来……

从这堂课我反思到不仅是新课导入要新颖,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时时刻刻都要创设如此的氛围,让学生喜爱上语文课。为了创设好的课堂氛围,我从:1.发挥班集体的优势,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2.多从学生角度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3.自身而言,不仅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且要以爱吸引学生,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上的距离。语文、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发展学生是最终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积极寻找可行的方法,让学生和老师和语文之间紧紧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寻找和文本对话的支点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无法对课文进行很好的把握。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于是,我常在思索,要是自己能在文本中找到这样的支点,那么学生理解文本就容易多了。

在上《土地的誓言》中,我觉得最大的难点就是学生不能真正把握作者对故乡的那一份炽热的感情,那么如何寻找一个与文本对话的支点,“撬动”整个文本,将学生带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在上公开课前我一直思索着这个问题。

在课前的预习中,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主要有四大类:1.词语含义。象“炽痛”、“”、“埋藏”等都能理解,但对“泛滥”有一半同学无法理解。2.句子含义。特别是第一部分结尾和和誓言部分有关语句的含义,学生提得最多。3.写作手法。有学生提出作者对故乡土地的称呼时,时而用“她”,时而用“你”。有位细心的学生还发现文章第二部分作者感情好像“降温”了,而到“誓言”部分又“升温”了,问这是为什么……4.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很多学生问,作者在文中到底表达了哪些情感?写这篇文章意图何在?

令我高兴的是,学生的问题恰是我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在对问题进行梳理时,我绞尽脑汁:用什么方法让这些问题一线串珠,巧妙地得到解决呢?经过无数次的“山重水复”,我终于发现:学生的一切问题,都是“泛滥”惹的“祸”。

作者感情的“泛滥”,集中表现在感情的复杂上,有对故土的无比热爱思念之情;有渴望回归故乡的急切之情;有愿为故乡解放而奋斗的献身之情;还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之情和对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无比憎恨之情……所有这些感情,像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不可遏制。这种情感,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哀惋舒缓。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情感宣泄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和悲愤。难怪学生对这些蕴含复杂情感的句子特别关注却又难以理解。以“泛滥”作为与文本对话的支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省却诸多繁文缛节,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于是,在教学中我以“泛滥”为分析文本的支点,将朗读作为品析的主线,层层推进,带领学生进入到文章语言文字中。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顺畅,学生也在环环相扣、一线串珠的教学设计中作出精彩的回答。

此外,我从文章标题“土地的誓言”入手,作为整体感和文本的支点。主要设计两个问题:一是围绕“土地”设问:作者的故乡是怎么的一方土地?表现在哪里?二是围绕“誓言”设问:面对这一方土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这两个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初读感知的教学任务。又如《山市》中的“鬼市”,《口技》中的“善”也可在阅读中找到课文的支点。课文恰合文本研读的支点,这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大有裨益的。

洛克威尔说过:“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是啊,思考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也因为思考,让我们对文本、对作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学日记记载了我的成长过程,每每梳理这些教学碎片,让我感悟颇多。教学反思承载了我探究问题的执着,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中不断地进步。

上一篇:浅谈中小学新歌教学有效教学模式应用 下一篇:发挥学生能力,激活古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