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保险业在反思中启程

时间:2022-06-09 04:58:41

2011-中国保险业在反思中启程

2010年,中国的天灾人祸较多,从初春的大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和入夏后的洪涝灾害,从“8・24”伊春空难、“11・15”上海火灾和年内不断发生的矿难及重大交通事故,拥有百余家中外保险机构、超过350万保险从业人员、全面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整整30年的中国保险业似乎力不从心,其中的缘由各有说辞,但被誉为“精巧的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面对灾害的表现乏善可陈却是事实。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各行各业都将启动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保险业也不例外。但是,2010年保险业面临的诸多发展中的尴尬或者说是成长中的烦恼,使得保险行业不得不在反思中开始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保险业为什么要反思

国家审计署在2010年秋季对我国主要保险公司进行审计后,总结出保险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三乱五假”现象,即“保险业务乱、中介乱、营销秩序乱”和“虚假承保、虚假批退、虚假费用、虚假理赔、虚假挂单”。中国保监会及其各地派驻机构对于行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护短,在2010年签发了约1500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即每10亿元的保险业务收入就会有1张罚单。对比中国股市总市值超过26万亿的证券市场和总资产超过保险业19倍的银行市场,监管着资产总量不到5万亿元的中国保监会系统签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数量大比例领先于其他金融监管机关。

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组成部分,其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也影响到其他金融领域。中国银监会2010年11月1日以银监发[2010]90号文的形式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在更加明确规范商业银行保险业务规则的同时,特别强调“通过商业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应当是持有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银行销售人员;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并且规定“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原则上只能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开展合作,销售合作公司的保险产品。”银监会的此项通知表面上是为了进一步规范银行保险业务,事实上是为了维护商业银行的市场形象,对于近年来保险业通过银行渠道销售保险产品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之后的“救火”动作,通过“驱逐”保险公司派驻银行网点的银保业务专员,设置相应的防火墙,防止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蔓延到商业银行系统。

面对中国保险业存在的各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中国保监会在加大惩戒违法违规力度的同时,还在2010年颁布了10项部门规章、59项规范性文件和17项其他法规。其中包括对于保险行业在2011年及以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人身保险电话营销和电话约访行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产保险公司电话营销专用产品管理的通知》和《人身保险业务基本服务规定》等直接剑指影响保险行业社会形象和社会诟病较多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分别占全部保险业务来源各1/3的银行渠道和保险营销渠道在2011年都将面临严峻挑战。银行渠道如果严格按照银监发[2010]90号文的精神执行,银行保险业务将出现一定规模的下调;保险营销渠道面对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启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保险营销渠道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正在逐步形成规模的电话销售渠道由于监管部门明令禁止个人随机拨打陌生客户电话,并且要求各公司电话营销专用号码在2011年6月30日前实现全国统一号码,对于电话销售业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保监会将在2011年采取约束力更强的手段督促保险行业合法合规、稳健经营,中国保险业在新的五年规划开局的第一年将重点关注行业形象、规范运行和业务质量,从而导致在传统作业方式下形成的保险业务增长模式将开始调整,保险业务收入的数量指标将出现下滑。因此,保险业2011年将在反思中启程,以反思开始新的五年规划在传统观念上可能不被接受,但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累积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2010年作为中国保险业全面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30周年,没有看到来自官方和业界的任何庆祝与总结的举动,最佳的重塑行业社会形象的政治公关时机以种种不可理喻的理由被“忘却”,保险行业唯有深刻反思,才能找出影响保险业发展的严重症结。

保险业要反思什么

保险行业发展方式失衡。上个世纪末,境外资本对于中国保险市场的过度憧憬随着国际保险巨头大手笔的政府公关和形象展示,促使中国保险业者顿悟市场原来有如此大的空间,开始通过跑马占荒粗放经营拓展市场,导致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先天不足,似乎只要拿到保险经营牌照或开设分支机构批文,保险费就可以如潮水般源源而来,忽视了行业规则和科学经营的基本建设,偏离国情和市场资源及人才资源的现实,实施人海战术、盲目扩张经营主体、破坏行业生态环境,片面理解做大做强和又好又快发展的真实含义,将保险费收入作为衡量保险经营者政绩的唯一指标,既不考虑保险费的组成结构,也不顾及保险业务对于经济社会和人民福祉的保障作用,更不遵循保险行业经营的基本规律,将科学发展观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保险费收入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人有多大胆,“三乱五假”现象屡禁不止,违规经营成为市场常态,全行业出现严重的发展方式失衡的现象。

保险行业出现边缘化倾向。2009年,我国的非寿险业保险费收入占全部保险费收入的比重为33.01%,低于全球42.65%的平均水平,是保障型保险业务占比较低的国家。我国的储蓄理财型的保险业务比重过高,保险保障功能被严重弱化,在保险业务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保险行业对于社会应当承担的经济补偿和保障民生福祉的职能却在弱化,每逢有大灾大难,本应有突出表现的保险业却经常集体失语,保险业的社会价值经常被质疑,保险行业出现边缘化的倾向。同时,保险行业的经营效益逐年下滑,谁为保险公司保险已经成为保险行业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若其本身效益不保根基不牢,就根本谈不上为经济社会和民生福祉提供保障。因此,保险行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如何突出主业,如何稳定效益,解决保险业应当为社会作什么贡献、保险业应当如何做大做强、保险业应当怎样发展的核心问题。

保险行业需要重塑社会形象。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问题,除了粗放经营、盲目发展,还与保险营销体制有直接关系。现行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遭遇很多尴尬,全行业为此付出了社会形象、健康发展的沉重代价。由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人文环境,舶来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不符合我国国情,造成了保险营销员社会地位和个人发展的不平等。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表现在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将营销员定位于与保险公司不存在雇佣关系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下,大多数游离于社会团体之外的独立个体事实上处于社会底层,他们不能如同大多数为企业服务的普通劳动者一样获得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也游离于可以保障基本权益的工会团体,谋求政治上的地位或融入行业主流群体更是障碍重重。个人发展的不平等表现在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将营销员的个人发展空间几乎锁定为终身制,大多数人失去在行业内不同岗位多元发展的机会,而目前的人文环境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保险营销员几乎没有可能。正是由于存在社会地位和个人发展的不平等,保险营销岗位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使保险营销行业成为低端劳动人口的职业避风港,每年高达70%的流失率也使保险营销成为最不稳定的职业。据测算,我国有接近3000万人从事过保险营销工作,目前在岗的保险营销员接近320万人,占我国保险从业人员总数的85%。保险业作为我国金融领域平均学历程度最低的行业,没有保障的卖保障的悖论现状,加上“”式的增长模式形成的误导和“乱”、“假”现象,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已经严重受损。尽管监管机关已经着手启动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但十余年累积的问题积重难返,如何在保持行业稳定的前提下彻底解决高达300万之众的营销员出路,是保险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上一篇:默克尔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下一篇:盘点“十一五”: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成就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