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心理健康与健康城市社区建设

时间:2022-06-08 05:13:07

试论心理健康与健康城市社区建设

[摘要]本文从“人的健康”出发探讨“健康城市”的建设,形成“以人为本”的健康城市建设的新思路。通过对“人的健康”发展对建构“健康城市”的相互关系的探讨,提出了健康城市建设的促进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城市;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12-0011-01

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针对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给城市卫生状况带来的恶劣影响,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以保障健康为目标的一项全球性战略。健康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保证和促进人的健康。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基本单位,社区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既是连接健康家庭建设活动的平台,也是健康城市建设活动的功能单位。从心理认同和情感归属看,社区建设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家园,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应该以健康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在健康社区建设活动中将身体健康建设、心理健康建设和社会健康建设有机地整合到城市健康建设过程当中。

一、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看,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比甚为重要,因为良好的心态往往是一个人成功的核心因素,更是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石。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达到较好的适应状态,人际关系和谐,意志品质良好,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二、健康城市的核心是保证人的心理健康

城市的健康应与人的健康相一致、相协调。提供健康食品是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而营造健康环境(心理与社会环境)、倡导健康行为(社会与道德行为)则更注重提升人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这种对应预示着健康城市的建设是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生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生命成长不只是自然生命自然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精神生命的成长,而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则是精神成长的核心,也是健康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地位。因此,健康城市的建设应始终以人的心理健康为目标,应努力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三、“人的健康”发展对建构“健康城市”的意义

首先,从“人的健康”出发建构“健康城市”的建设思路,有助于达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科技的进步及生活的富裕同步增长,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要让人们感到“幸福”,否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意义。

其次,从“人的健康”出发建构“健康城市”的建设思路,有助于完成城市功能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公共卫生国际专家认识到,要做好公共卫生工作,改变人群的健康素质,仅靠卫生部门一家来开展,显然有点势单力薄。卫生部门可以依靠自己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专业优势,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提供技术上的保障,但完整的健康定义应当是身体、心理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全社会各人群健康行为的改变,必须有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必须有政策、法律、环境、教育、社区等多个方面的支持,必须强调个人与社会对健康所承担的责任,这样公共卫生的效果才会有保证,人人健康的目标才能达到。

四、“以人为本”

第一,将心理健康建设放在首位。健康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的健康发展,而人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来实现。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建设虽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起步越早,成效也就越明显。相对于身体健康而言,目前心理健康建设尚属刚刚起步阶段,发展基础薄弱,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第二,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健康机构。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并与个别或集体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相结合,宣传、预防、教育与治疗相结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机能,帮助解除各种心理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卫生教育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工作,加强与心理健康服务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健康城市建设工程中的其他部门和职能之间的联系与协作。

第四,提高儿童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质量。儿童参与将提高和增强为提高儿童生活所采取的干预活动的有效性和质量,并积极促进儿童其他几方面的权利的实现和改善。因此,要在实践中探讨和形成社区发展中儿童参与的操作模式,以便最终达到儿童能够自己确定他们的真正需求,亲身介入行动计划的设计、实施及评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管敏秀,社区健康营造之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台湾铭传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宋言奇,世界健康城市建设的新趋势,国外社会科学,2008(4):118-121

[3]玄泽亮,魏澄敏,傅华,健康城市的现念,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4(4),197-199

上一篇:《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对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