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策略

时间:2022-06-08 04:01:30

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策略

摘要:文章以淮安市为例,阐述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现状,结果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恶化的趋势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策略。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循环经济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缺少足够的财力支撑,环境治理难度更大,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落后,消费习惯和生产方式的落后,环境问题更加明显,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张红凤(2009)对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刘兆征(2009)专门研究了当前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表明农村环境问题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已经越来越明显。所有这些研究表明,解决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这一点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尤为重要。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和经济的特点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低度开发的落后或边缘地区,其内部发展缓慢且受到外部的抑制,经济发展尚未突破“起飞”转折点。从经济的内部条件和内部循环来看,“低水平陷阱”仍然存在,从外部环境和外部循环来看,中心-边缘的不平等关系也起着作用。

(一)环境污染状况严重

农村污染主要是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使用,已经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

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非点源污染是导致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农业非点源污染贡献率最大。全球有30%-50%的地表水体受到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达到了70%以上(Dennis,1997)。美国60%以上的地表水污染问题是由农业污染引起的(贺缠生等,1998)。在拉丁美洲地区和非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呈现此消彼长的互补关系,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Batie,1989;Norton and Alwang,1993;Ellen Wilson,1994)。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最大且利用率极低和严重过量的国家,残留和扩散污染严重,来自农业源的CH4和N2O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0%和90%。每年因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300亿元以上。据统计,我国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万洪富,2005),平均为35%,农业生产中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的则流失到空气、土壤并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中(万洪富,2005)。散失在自然环境中的大量农药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参与生态环境系统循环,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水体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在环保总局对省会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的检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20%-45%。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调查显示我国畜禽粪便年生产量约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来自畜禽粪便的COD排放量已经达到7118万吨,远远超过我国工业与生活废水排放量之和。据测算,到2005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已经达到固体废弃物的4倍以上。到2009年,这个数据又有了大幅度增长。

对淮安市而言,生产污染方面,主要污染源有化肥、农药、农膜、秸秆燃烧、畜禽粪便等方面的污染。根据淮安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的数据,2008年末,全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分别达到6944吨、343191吨、5543吨。据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的调查和测算评估,我国乡村人口人均年人粪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产生系数分别为:0.812吨、0.255吨和22吨。淮安市农村人口314.6万,年人均排放人粪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分别为:2554552吨、802230吨、6921.2万吨。

淮安市农村住户炊事使用的能源主要为柴草。其中,主要使用柴草的有77.73万户,占81.7%;主要使用煤的3.27万户,占3.4%;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13.24万户,占13.9%;主要使用沼气的0.42万户,占0.5%;主要使用电的0.46万户,占0.5%;使用其他能源的0.01万户。由于大量秸秆被用于作为燃料,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同时燃烧秸秆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二)环境污染处理设施严重不足

淮安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的结果显示,2008年末,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镇只有总数的13%,有垃圾处理站的镇只有26.1%,实行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只有8.8%,有沼气的村只有28.4%,完成改厕的村只有37.8%。由于环境污染处理设施的严重滞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同时大量畜禽粪便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从而导致农村水环境的急剧恶化。

(三)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为滞后。表现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较低,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较高。2008年年末淮安市户籍人口536.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55.0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1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7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657元。

二、现有促进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

制度创新理论充分肯定了制度对于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现状是将精力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方面,对于由此造成的资源短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关注度不高。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现有的专门涉及到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方面的制度非常缺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相关专门制度缺乏

我国现在关于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比较缺乏,现有的制度主要是从全国性的角度设计的。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制度缺失,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更加缺乏。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自身特点,无法完全参照适用于全国的制度执行。结果导致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环境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二)现有制度的执行不到位

许多地区环境保护监督部门明知到有些单位、有些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的严重性,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的角度考虑,往往不了了之。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更是如此。

(三)现有财政、税收制度的缺陷

现有的税收制度使得绝大多数的税收集中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越是基层政府,财力短缺状况越是严重。由于财权上收,而办事还要实行地方政府自筹资金,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政府由于资金的缺乏,只能放任本地区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而集中精力抓本地区经济增长。在这种思路指引下,许多经济欠发达农村基层政府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作为本地头等大事,往往引进一些发达地区淘汰的、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结果更加加重本地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

三、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制定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财政投入制度

目前我国乡镇政府欠债运营的状况非常突出,有资料显示,我国平均每个乡镇政府欠债达到400万元以上,这种情况虽然经过努力有所改观,但是并没有根本解决。各个省市政府应该针对本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资源与环境现状,从财政投入上加以保障。如可以规定每年要拿出多少经费,从哪个渠道支出等,用硬性的制度约束来保障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能够获得充足的财政经费,治理当地资源环境问题。

(二)制定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而言,经济增长目标应该区别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已经不是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而言,农业还是当地居民收入的主渠道,所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政府的考核应主要关注当地资源环境指标。这样说,并不是否认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指标的重要性。只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而言,不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三)加大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土地制度创新步伐

以淮安市为例,农村地区平均每人耕地不足1.5亩。现有的土地制度使得土地分散经营状况很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家庭耕作再少的土地,也要购买相应的农机具。很显然,这不能产生规模经济的好处。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始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农村居民将土地志愿流转,由种田大户承包,实行规模化经营。但是,一方面,这些制度还没有得到推广,另一方面,一些已经实行土地流转地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流转后的收益分配,流转后种什么,流转后规模经营的土地环境问题归谁治理等。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制度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红凤,周峰,杨慧,郭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3).

2、刘兆征.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

*本文受淮阴工学院科技项目资助;项目号:HGB0916。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

上一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哈尔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