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机制探究

时间:2022-07-01 08:50:30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机制探究

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的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与和谐农村构建的前提和保障。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以及经济危机等新形势的出现,农村经济呈现波动趋势。在此背景下,应积极探索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投资拉动机制;消费拉动机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农业兴衰直接维系着国家的命运。从这个层面而言,大力寻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机制,无异于寻求治国之道。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前的国情,结合农村的新形势对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出理性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根本保证。自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以来,在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量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地位依然突出;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科技的综合运用,使得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业结构多元化,农民收入渠道广泛化且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即便如此,在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以及经济危机等新形势下,城乡经济二元差距仍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应积极探索和优化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的长效拉动机制。

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机制

(一)投资拉动机制

投资主要是指政府财政投资和社会投资,但基于社会投资具有规模小、不稳定的特点,尚未形成长效拉动效应。政府财政投资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政府为建造和购置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力和物力,大量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农村GDP的有效增长;另一方面,政府的每一轮财政投资所形成新的生产力又会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事实上,我国历来都很重视财政投资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并且每年的投入呈增加趋势。如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而精心打造了大量的创业园,通过财政投资帮助农民工解决了土地、厂房等创业瓶颈问题。

1、政府投资称之为“助推器”,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地方政府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在现行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下,合理有效地运用手中的资源,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财政收入、扩大就业保障,是地方政府管理当地经济的基本职能。第二,农村居民的储蓄率很高。出于对收入的有限性、未来生活的不稳定性以及投资的风险性的顾虑,大多数农民选择将有限的收入存入银行,用于将来的医疗、养老开支。因此,依靠农民投资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是行不通的,此时则需要发挥政府财政投资的引领作用。第三,财政投资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等新形势的发展进程。政府为确保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通过大量的财政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又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2、社会投资由于其自身规模小、资金分散以及不稳定的局限,并没有形成长效拉动机制,但不能因此忽视了社会投资的作用。所谓的社会投资是指除政府财政外的社会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农民的自身投资、银行贷款、社会个人投资,由此可见其资金来源范围广,如果将这些资金有机地汇聚在一起,其对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将不亚于财政投资的拉动效应。但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资金闲散,尚未汇聚成流。例如,现在的“招商引资”就属于引进社会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政府在给出一些优惠政策和保障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引入资金来发展经济,但关键在于农村政府应在招商引资前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建设。如此看来,社会投资往往依赖于财政投资,因此在财政投资落实后,可积极寻求社会资金来进一步壮大农村市场。

(二)消费拉动机制

2009年以来,农村消费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9月,我国城市消费总额达61013亿元,增长14.8%;县及县以下消费额达28663亿元,增长16.0%。数据表明,2009年以来我国农村市场消费增长持续慢于城市的格局出现了变化,农村消费增长开始快于城市,其对于拉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正在进一步突现。农村消费的持续增加,说明我国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加快,对农村的投资也将逐步扩大,农村市场的消费基础也会越来越扎实。

很多经济学家和学者通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得出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确实存在”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越多,拉动效用就越大,相反,如果消费不合理则恰恰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我们提倡农民积极消费但并不是鼓励他们浪费,也即是我们应根据需要合理消费。不能为了享乐和虚假繁华去牺牲环境和后代的幸福去浪费性的消费,因为这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且,真正能产生拉动作用的消费将是那些用于扩大再生的消费。诸如购买机器设备、生产资料,以及引进生产技术的消费等。因此,建议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在这些领域扩大消费,引领他们通过扩大再生产获得实惠,从而真正实现消费的拉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一)实现投资拉动主导向消费拉动主导的转变

实现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变重在开发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和提倡农民消费,从而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又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投资的增加,使农村经济增长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1、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收入是农民增加消费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从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的根本性措施。在城乡二元体制变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多措并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首先,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加之政府积极引导作为辅助手段,实现农民产有所需,适销对路。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农民严抓产品质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以达到产品增值、收入提高的目的。其次,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扬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增强竞争力,从而增加收益。再次,对于农村经济而言,应重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总之,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才会持续快速增加,消费拉动机制才能真正启动。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当前正值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的关键时期,可以抓住这一契机,搞好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农民工创业园建设中,政府投入了很大的财力,投资拉动效应效果明显,但基于政府财力限制,投资拉动发展空间极其有限。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政府的投资与社会纯资本投资所不同的是,政府有限的投资最终都将通过购买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消费途径实现。因此,为了减轻政府的负担,同时也为了压缩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寻求长效的消费拉动机制发展农村经济将成为必然选择。因此,要充分利用创业园的集中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完善全面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从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村地区的基本消费需求,为消费拉动机制的实现打好消费基础。

3、开发农村适销产品,刺激农村消费。农民有限的收入决定了其低层次的消费能力。因此只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消费能力,才能顺利地打开农村市场。在城市市场不断趋于饱和的情形下,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将是个理智的选择。这么做一是可以自身获利;二是可以补充农村市场,刺激农村消费。但是进入农村市场的产品必须符合农民的消费需求,价格低廉且经济实用的物品当是首选。如研发优质高产的种子、实用的农机器械、适合农村水电的家电等,这必将带来巨大收益。总之,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开发适销产品,将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结合新形势探索新出路

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前文提及的农村地区储蓄率很高,主要由于农民对于医疗和养老存有顾虑。对此,可以通过建立并且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以解决,但在制度建立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到城镇化、老龄化形势的影响。具体而言,可以将农村的医疗保险纳入到城市化进程中,从而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针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可以考虑在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落实到位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农村高龄老人的长效养老机制,如社区养老、新型家居养老等。同样的,也可以尝试着将农村养老与城镇养老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如此以来,能很好排解农民的后顾之忧,建立他们的消费信心,当然也就间接地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强了消费拉动机制的作用。

2、开发安全的投资环境,带动农民进行创业投资。基于投资的风险性,很多农民望而却步,他们担心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一去不返,因此对于投资创业并未抱有足够信心。然而,创业投资活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驱动力。在新农村建设和返乡民工的创业活动的大潮中,要努力调动创业的一切积极因素,开发安全的创业投资环境,建立投资信心,带动广大农民进行投资创业。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一千万人,大部分都在农村,就业压力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创业发展的经历和农民工创业园的成功运作都说明了创业是带动就业的最成功的形式。建设农民工创业园,不但可以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同时还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加倍增长。

3、构建“财政金融+投资消费”的新型拉动机制。财政和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相辅相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投资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两列“马车”,也将对农村经济的增长产生持续地拉动效用。在新农村改造和创业园建设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增加各项财政收入,灵活运用政策手段和财政手段来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也要引导农村金融降低门槛,提高农民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从而为农民增加生产性消费消除障碍。最终构建“财政引导投资-金融促进消费”的良性拉动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3).

2、黄卫红.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1).

3、冉文江.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5.

4、陈洁,罗丹.农民增收的根本:直接对农户进行生产性投资[J].科技导报,2001(6).

5、蔡素红.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4(7).

6、刘承芳.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7、王彦峰.新形势下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的启示 下一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