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令人深思的地理教学案例

时间:2022-06-08 01:30:31

一个令人深思的地理教学案例

2012年4月16日,我的课程讲到了初二地理下册第三章第四节“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课前,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我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预习,并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就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难点。

我原本的设计思路是重点讲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新疆农业及瓜果,矿产资源等方面,并请各小组将收集的内容展示出来。然后学生进行讨论来分析新疆的各方面内容,这样既让学生了解新疆,又可突破教学的难点。

在讲述之中,为了让学生对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知识有所了解,我让学生各小组展示了他们收集的有关内容并展示讨论,结果在小组发言的过程中,突然引起来一场学生小组之间的争论,这是我始未料到的,他们你一言,他一语,有的说新疆的瓜果没有咱们的红枣甜,有的说那儿的瓜果就是比咱们这儿的甜,有的孩子们还站起来说:“真是的,我们村的果农还要我们问一下,咱们这儿的枣树能不能移植到新疆,结出来的枣是不是也很甜?”没想到这一节课就在这样的争论中开始了,起先我认为是个别同学起哄,心里非常生气。但后来转念一想,新课程标准上讲“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我立刻调整自我心态和课堂结构,就此问题,我把学生以各人的观点分成了两大组:A组为山西代表,B组为新疆代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具体论题(1) 山西省晋中区的枣树能不能引种到新疆。(2)有关两地糖类作物含糖量高低的问题,此时我也放下架子,蹲下身来,积极参加大家的讨论,倾听大家的言谈,并加以指导。 具体两组对话的内容如下:

A组:我们晋中盆地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

教师: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来讲。

全体学生:哪两方面呢?

师:第一,应了解枣树的生长特点。山西代表组能谈谈吗?

(讨论片刻之后),山西代表站起来发言,老师我们讨论的结果是:

枣树是一种耐寒抗旱的树种,根适宜疏松的土质,扎根很深,树皮厚冬季可保暖;夏季可防水分蒸发。又有一名学生补充道:管理上,枣树一年至少喷两次农药(1)农时立夏的前后喷一次,防治粘虫,否则会吃掉树嫩叶的,(2)农时的白露前后果实将红之时,再喷一次农药,可防治食心虫。

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啊!

B组(代表坐不住了),问道:“哪喷些啥农药了?”

A组:到农资销售处咨询一下就知道啦。

B组:老师你讲的第二个注意点是什么?

师:引种还需要考虑到纬度位置,海拔高低,气候条件等等,大家现在先讨论一下,并查查你们的地图册(教师指导,看地形图,温度带图,气候图,降水量图――)

师:(过了一会儿 )各组准备差不多了,现在请A\B两组代表发言:(教师板书设计如下)

师:经过列表比较,我们大家觉得枣树引种到新疆能成功吗?

全体学生:差不多。

A组,一个学生问道,的含糖量到底那边更高些呢?另一学生说道,你的忘心可真够大,初一我们就学了,新疆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比咱们这儿大,植物呼吸作用弱,有利于作物贮存糖分,所以自然是新疆的更甜一些哦。

师:那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矿产资源还要不要讨论了?

全体学生:不用了,我们早在预习时记住了。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课后我陷入了深沉的反思:虽然新课程改革近十年了,但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以及旧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将课堂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讲什么,什么时候干什么,甚至学生怎样回答都得设计好,学生在课堂好像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看似一切尽在掌握,但我们忽略了这个课堂的 “主人”是学生,学生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 ,被老师牵引束缚,那么在这个过程之中就抹杀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样就失去了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综合能力,发现自己,成就自己,提高自己的契机。也就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和具备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了。

再说,新课堂理论认为,我们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设计课堂。那么就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给学生留出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看法以及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实施之中也可根据课堂情景,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总之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翁的状态进入课堂时,他才会更积极,更主动,更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所以当我们要将有效的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时,我要说,请把课堂还给学生。

上一篇:浅谈如何引领初一学生文言文阅读 下一篇: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