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成资源在教学中熠熠生辉

时间:2022-06-08 12:54:39

让生成资源在教学中熠熠生辉

新的课程观超越了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隘观念,确立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教学环境即课程等观念。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是两种不可忽视的资源。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条件性资源;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学生资源就是无比丰富的信息资源库。教师如能运用教育智慧,巧妙发现、捕捉并利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动态的教学资源,即时生成,那么,我们的课堂将时时升华、处处升华。

一、质疑问难,捕捉“生成”

学生的质疑具有开放性,为课堂的生成展现着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善于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偏颇、疑问的价值,捕捉动态资源。一位老师教学《草船借箭》时,有学生提出:“诸葛亮不是向曹操借箭,倒不如说是‘骗’,所以我觉得这个课题不准确。”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没有敷衍、搪塞,也没有按自己的预设强行施教,而是顺水推舟:“究竟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借’字好,还是用‘骗’准确,再把课文细细读一读,小组讨论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个现场辩论。”辩论中,双方各摆理由。正方:“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为国为己都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不借怎么行呢?书上说,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骗箭还会说谢吗?只有借箭才会说谢谢。”反方:“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曹军摸不清虚实,骗曹军射箭,这是骗;诸葛亮明知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可还是答应下来,并立下军令状,这是蒙周瑜,也是骗;再从诸葛亮做准备来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也是为了骗箭。曹操最后知道上当,要追也来不及了,从这点看,也说明是骗而不是借。”正方:“两军对垒,运用计谋,不能说是诈与骗。再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交战中,诸葛亮又把这些箭如数地奉还给曹军了。”……教师的机智在于以智启智,善于抓住契机,及时关注了课堂的“生成”,使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善待差错,挖掘“生成”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要学会赏识,善于挖掘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通过巧妙的点化,这些“错误”可能会成为我们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美丽”。教学《林海》时,有位学生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虽只是两个字的字序出错,但意思的出入却很大。教师没有简单纠正了事,而是及时调控,以此为契机趁势追问:“他刚才哪儿读错了?”生答:“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师问:“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大不一样’说明差别很大;‘不大一样’说明差别并不怎么大。”师:“仔细读读课文,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差别究竟大不大?”学生再读课文之后,一学生说:“差别很大,秦岭课文中说是‘云横秦岭’,而说大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作图后说:“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生齐答:“大不一样。”此例中,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善待学生的错误,及时调整预案,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同时又让新的知识点得到生长,从而使课堂成为一片智慧飞扬的和谐天地。

三、巧用“插曲”,抓住“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教育资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当课堂上出现动态资源时,教师应该辨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如何使用?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教师如果能及时地抓住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说不定会演绎成课堂的精妙插曲。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盛水的瓶子不小心被学生打破了,教师的一句“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消除了学生的恐慌,丰富了课堂内容。另一位教师在教学《画风》时,突然刮起了大风,教师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程序,带领学生来到操场沐浴风、听风、触摸风、寻找风,学生对风有了真切的感受,教师让学生合作画出风,用诗歌写出风,用歌曲唱出风,用朗读读出风,突如其来的“干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教育资源。教师临场发挥“唱”得出挑,学生和得默契,俨然一曲美妙的二重唱。

总之,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们教师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善于捕捉并放大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份习得,多一份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多一份活力,熠熠生辉。(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桥学校)

上一篇:关注学习情感,提升生成价值 下一篇:发挥教学智慧 实施生成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