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乌龙,即非乌龙

时间:2022-06-08 11:58:14

日本茶道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就是喝茶到了最高的境界“不是茶”。

“不是茶!”

这一句话是宜于深思的,也可以说茶道里最重要的不是茶的本身,那又是什么呢?可能喝茶的心、喝茶的气氛比茶更重要吧!

“不是茶”令我想到“佛”这个字,是一个人加上一个“弗”,弗是“不”的意思,“佛”若从字面上译,可以说“不是人”。

为什么说佛不是人呢?因为佛是觉者,是革除了一切人的贪心、嗔恨、愚痴、傲慢、怀疑,心理一片光明无碍,因此佛是“弗人”。

四祖道信曾说:“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念,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做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是名为佛。”佛所以不是人,是人总有忧虑,而佛快乐无忧。

提倡“不是茶”的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曾有人问他茶道是不是有神秘之处。他说:“先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这就是你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这段话,使想在喝茶里寻找玄秘境界的人截断了思虑。

回到茶的本质,回到生活的本味,在我国禅宗里也有类似的故事:

龙潭崇信禅师去天皇道悟座下求禅法,服侍师父很多年了,都没有得到师父的教示。

有一天他忍不住了,问师父说:“我从到师父身边好几年了,师父从来没有为我指示心要。”

天皇道悟说:“你端茶来的时候,我就喝;你拿饭来的时候,我就吃:你礼拜的时候,我就低头回礼,哪一个地方不是在指示心要呢?”

崇信低头想了半天,道悟说:“你若有体会当下便知,一有思虑便错了。”

崇信即刻开悟了,问师父说:“我要如何来保任呢?”

道悟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

好一个“但尽凡心”!凡心里就有无尽藏了。对能直下承担的人,凡心,即是道心,也是禅心佛心。

吃饭、喝茶、礼拜都是在指示心要,也可以说无不是心要,但要有悟,也要在寻常间用心。

有一次玄沙师备禅师和一位弟子韦监军一起吃果子。韦监军问说:“师父,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禅师拿一粒果子,说:“吃!”

韦监军吃了,又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禅师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呀!”

我们在喝茶、吃饭、礼拜时,不也常常日用而不知、生活而无觉吗?

沩山灵佑禅师和弟子仰山祖钦,春天时一起摘茶。

沩山一边摘茶,一边对仰山说:“这几天终日摘茶,只听见你的声音,没看见你的样子。”

可见,当时禅师采茶的茶树比人还高,仰山为了让师父看见,就用力摇动茶树。

沩山说:“你只得其用,不得其体。”

仰山说:“那么要怎么样做,才可以让你知道我的位置呢?”

沩山一时答不出来。

仰山说:“师父呀!你只得其体,不得其用。”

沩山:“你再胡说,我打你三十棒!”

仰山:“师父的棒子,我只好吃了,可是我的棒子给谁吃呢?”

沩山:“我再打你三十棒!”

体是本质、本体,用是形式、方法,“参禅僧”与“吃饭僧”外表看来都是一样的,但本质却不同,吃饭僧不一定要参禅,参禅僧却非吃饭不可。

“不是茶”的境界非站在茶的基础上不可。

“不是人”的佛也非由人来出发不可。

佛是体人是用,还是人是体佛是用呢?有时分不清。

我们喝茶的人,能“是茶”,那很好,把一切烦忧苦痛都留在茶堂外。我们能“不是茶”也很好,让茶成为生命的灵鸟,飞出窗口,到天青海蓝之地。

体用原是一如的。

就以我们最常喝的乌龙茶来说吧!传说“乌龙茶”的起源有几种, 一说是因一棵吐露芬芳的茶树,树根处常盘踞一条黑蛇,福建人遂称为“乌龙茶”。

还有一说是,明末清初尧阳南岩住了一位退役军人,名叫“龙”,他的皮肤很黑,人们称他为“乌龙”。乌龙经常上山打猎,每次都会采些茶叶带回来,由于这茶太好喝了,人们去找他采茶的茶树,这种茶就叫乌龙茶。

还有一说是,乌龙是地名,江西庐山有“乌龙潭”,浙江建德有“乌龙山”,这两地都产茶,其茶就称为“乌龙茶”。

我们如果知道乌龙茶的一些传说,乌龙茶还是一样好喝,如果不知道,它也一样好喝,乌龙茶不管叫什么名字,它的体都不会改变,都是那么香醇。

这使我想起破执著相的《金刚经》,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乌龙,即非乌龙,是名乌龙,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上一篇:儿童饮食四少一多/儿童过食火锅易伤脾胃/每天... 下一篇:得意时儒家 失意时道家 绝望时佛家 /降火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