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探究型科学课堂建构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6-08 10:20:18

主动探究型科学课堂建构的教学策略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的理念已在广大科学教师心中扎下了根,并且指导着教师的教学。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品质得到了明显的培养与提升。

主动探究型科学课堂是指在科学课堂上围绕预期目的,以注重儿童亲身体验并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为实现科学课堂的这一目标,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策略上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探究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的动力,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科学探究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历程的。因此,在学生学习科学课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进行思维,让学生提出各种科学问题,然后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实现学生主动探究最关键一步。

1.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科学课堂教学前,如果我们能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问题中开始一课的旅程,学生学习的兴趣必被激发,主动学习的意识必被放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杠杆的科学》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教师出示一根木棍,并把它放在一个支架上(一端短,另一端长),叫一男一女两位学生,要求女同学用两个手指按住木棍短的一端,男同学用一只手按住木棍长的一端,然后进行角力比赛,在全体学生加油声中,男同学却败下阵来。这时学生心中的疑问一个个产生。有的问:男同学为什么会输?有的问:这个木棍有什么奥妙?……就这样,在学生的问题中开始了探究“杠杆”科学旅程。

2.鼓励猜想,提出问题

猜想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抵抗弯曲》这一课时,针对“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假释:有猜测跟“材料”有关、有猜测跟“跨度”有关、有猜测跟“宽度”有关、有猜测跟“厚度”有关等等。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测,接下来的验证就水到渠成了。

二、精心组织,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是我们科学教师必需要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1.自主设计,学会探究

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除了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而让学生学会制定科学探究计划,对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引导他们积极有效开展研究身边的科学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验探究计划,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当然,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级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在小学低、中年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一起制定(但不是包办),小学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自行制定。实验计划呈现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画图。

2.自主探究,经历过程

科学教师必须精心选择探究问题、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得出科学结论、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探究过程,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好后续活动。只有学生有经历了,才会有收获。

3.自主表达,得出结论

每次学生完成了自主实验探究后,我们科学老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充分地交流、表达(这一点往往是我们科学教师忽略的),让学生在交流、表达中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掌握科学知识。在交流表达中要允许学生互动、质疑,结论的表述不要统一,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三、联系实际,让学生主动实现知识迁移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我们的科学教学与组织活动必须要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针对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上进行有效教学,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最终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1.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发现了科学规律,得出了科学结论,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我们科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的运用。让学生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斜面》这一课,让学生利用学到斜面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沿着斜坡滚动油桶到车上比直接提升要省力”、“螺钉的螺纹有什么作用”、“上山为什么要修成盘山公路”。从而把学生新学到的科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来,既巩固了学生新知,又提高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设计制作,综合运用

现代科学教育,除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知识概念和科学方法掌握,还应设计设计与制作范围,既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 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通过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在各年级科学教材单元中就设计了这样的内容,如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八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八课的《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等等。这样的课例,由于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教师往往无从教学,简单带过。殊不知这却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机会和个性才能的发挥。这是有悖于我们科学教育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 江苏】

上一篇:关注探究活动实现有效学习 下一篇:儿歌唱响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