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活力课堂的打造

时间:2022-06-08 07:58:43

初中语文活力课堂的打造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生本”教育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推崇,广大教育工作者致力打造充满活力、自由而开放的课堂,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开放程度较大,需要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文学的熏陶,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活力课堂 打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3-01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打造活力课堂的前提

打造活力课堂的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建立和谐而又平等的师生关系属于前期准备工作,是打造活力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才会消除心理障碍,放松自己,与老师将心比心,也便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因此,教师不能始终将自己置于学生之上的位置,而应该是平起平坐的。第一,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名字、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等具体情况。每一名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形形的学生,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都值得老师倾尽耐心与细心去从头开始了解他们,遇见他们就像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让你明白使命与青春的意义;第二,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充分的平台与机会。传统的课堂之所以沉闷无趣,恰恰是因为教师将它变成自己的“一言堂”,而学生无法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渴望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更拥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比如分角色朗读、情景表演、辩论等活动,教师引导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了融入其中,教师不妨参与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改善师生关系;第三,表扬和肯定发挥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人都渴望赞美,但中国传统式的教育通常是以批评为主,以此来激励学习者,有时却适得其反。作为语文教师,更不应吝啬自己的赞美,用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闪光点的眼睛,相信美好,才能变得美好,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懂教育的老师。

例如,《在山的那边》是初中语文的第一篇课文,为了打造活力课堂,在讲授这一课时,我以自身的童年经历,即与作者王家新相似的故事来启发学生,从而引发学生对于童年的回忆与思考。在总结部分,更结合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这一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万事开头难,即使面临着重重困难,只要勇敢、坚持,终有一天会看到在山那边的海。很多时候原本的课堂并不算是充满活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经过教师的点拨举例,学生很快就会举一反三,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也十分显著。

二、让自己充满活力-改变从教师开始

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也应该成为最好的学科代言人与行走的教科书。想要打造初中语文活力课堂,必然要从教师开始,做出彻头彻尾的改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一板一眼,可想而知,其语文课堂也是毫无活力可言的。第一,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工作、热爱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当老师是一个“良心活儿”,面对日复一日的教学与琐碎的工作,难免产生厌倦情绪,但是与其抱怨,不如学会改变,调整自己的心态,快乐工作,快乐教学;第二,不要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中来。老师要处理好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如果因为老师自身情绪不好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造成的损失不言而喻。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一个阳光的人;第三,丰富的体态语可以为课堂增色。文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真真切切地取材于我们身边的点滴生活之中,涉及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不妨创新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达到庄谐并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三峡》这一课时,我向学生展示的课件没有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信息和图片资源,联想到自己曾经到三峡游览过并且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留念,为何不用来做课件呢?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三峡,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得到老师的生活。事实证明,此举勾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游览过三峡一带的学生也纷纷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活力课堂的打造不仅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也不可或缺,二者息息相关,缺一不可。值得一提的是,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课堂并不一定是具有活力的课堂,而如何让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并且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和发展,并且又达到了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实现高效率的教学,这才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入思考并且不懈努力的问题,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应结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做出改变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魏梅莲,如何打造初中语文活力课堂[J],《新课程中旬》,2015(2)

[2]于红艳,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建议[J],《学周刊A版》,2013(8)

上一篇:浅谈如何将国学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下一篇: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