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爱学数学

时间:2022-06-08 01:39:59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爱学数学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1.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上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彩球的颜色,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因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很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2.利用直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

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课堂教学中我们总在寻找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实践证明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利用直观教具来导入新课,可以很好地活跃数学课堂的气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2—5的分与合》时,我准备了3个花片,让学生猜3个花片分两只手拿,每只手都要有,老师是怎么放的?学生讨论,猜测:(1)左手1个,右手2个。(2)左手2个,右手1个。(3)左手3个,右手没有。这样在课堂上利用花片这个教具,让学生猜谜 ,不仅为教授新课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学习《2—5的分与合》作了铺垫,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利用贴近学生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一方面,通过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另一方面,问题情境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顿悟,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成了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逐渐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收稿日期:2013-06-28

上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对信息课的兴趣 下一篇:维吾尔医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