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时间:2022-06-08 12:47:11

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总结其护理体会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急性脑卒中的患者48例,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24例,均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护理干预中加入自我效能理论,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后的GOS神经功能预后评分的优良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QOL)与护理前对比有显著提高,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自我效能理论;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的社会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评价与认知[1]。脑卒中是中老年患者中常见疾病,起病急,病程长,有着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存活的患者大都伴有失语、偏瘫等躯体残疾,有的患者还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恐惧等精神心理异常,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生活质量也有所降低。由于肢体瘫痪造成的一些列家庭与社会问题可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对脑卒中的患者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对其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干预起到正性作用,可有效的促进疾病的转归[2]。我院通过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应用自我效能理论,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了患者锻炼的自信心,促进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良好,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急性脑卒中的患者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1.5岁。其中脑梗死31例,脑出血15例;左侧偏瘫26例,右侧偏瘫22例。患者均属于首次发作,经过MRI或者头颅CT检查均确诊为脑出血或者脑梗死。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住院时间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护理干预中加入自我效能理论,培养患者的自我能力信念,影响患者的心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自我管理在患者中进行授权教育,让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让其由被动的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的接受治疗成为治疗的提供者,同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的关系,由医护人员向其传授主体行为经验。

1.2.2激励患者长期的慢性疾病让患者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常常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医护人员应当积极主动的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调动患者的潜能,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发挥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1.2.3社会支持良好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可有效的帮助患者建立与发展自我效能。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同时,应注重其家庭的教育,让患者认识到社会支持在提高自我效能中的重要性,同时,了解患者家庭成员的压力,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支持。在精神上安慰、支持患者,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坚定其治疗与锻炼的信心。

1.2.4制定目标与患者一同制定合理科学的康复目标,将总目标分为几个小目标,列出详细的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明确目标,同时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对目标充满希望与自信,积极努力的取得进步。

1.2.5直接经验相关研究表明,成功的经验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可以激励患者改变其不良的行为及生活习惯[3]。因此,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应当让患者尽量的体会成功的感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1.2.6间接经验让患者多与年龄相仿、充满自信、功能锻炼良好的患者接触,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激发自己的潜能,为自己找到榜样。同时,功能锻炼良好的患者在与病友分享成功的体会时,可提高其锻炼的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1.3疗效诊断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3个月后的护理效果,评定项目:GOS神经功能预后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OL)。

1.4统计学分析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15.0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后的GOS神经功能预后评分的优良率对比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优良率为83.33%,对照组的优良率为58.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QOL)与护理前对比有显著提高,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心理与行为护理越来越受重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的康复过程[4]。在康复的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是一种心理行为的思想与方法,护理的过程中注重激发患者自身的潜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使患者配合医生及护士积极的完成疾病的康复任务。自我效能理论能够提高护理效果,对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卒中的患者采取自我效能干预措施,培养患者的自我效能,激发患者的内在潜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表明,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佳冰,秦静.对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期患者实施自我效能理论的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9):799-800.

[2]刘晓慧,柴晓敏,徐小维,等.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0,9(6):18-19.

[3]王岚.刘莺.洪菊娣.等.自我效能对护士工作压力的影响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5A),1154-1156.

[4]王春华,钱文茹,岳振琴.自我效能理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2,34(9):1428-1429.

上一篇: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下一篇:护理干预有效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治术术后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