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古建筑植物景观变迁

时间:2022-06-08 12:08:03

北京动物园古建筑植物景观变迁

摘要:通过查阅与考证历史文献及资料,对北京动物园现存6处古建筑不同历史时期的植物景观进行探讨。关键词:植物景观;北京动物园;乐善园;继园;研究

植物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植物的配植承载着重要的城市文化信息,不同时期的植物配植形式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状态。北京是六朝古都,有着800余年的建都史,园林中的植物配植具有浓厚的皇家园林特色。北京的许多城市公园都或多或少保留着古代园林遗存,在北京动物园,即有乐善园、继园2个清代皇家宗室私家园林遗址。清末,在这2座园林的旧址上设立行宫,后又成立农事试验场,一部分建筑留存至今,其中4处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研究古建筑的植物景观变迁情况,有助于了解其历史原貌,对更好地开展古建筑及历史遗存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909年,由设在清农事试验场场内的镜真照相馆拍摄农事试验场照片,并发行画册《农事试验场全景》。此画册直观真实展现了清农事试验场初期的植物景观,是本文调查北京动物园现存古建筑初期植物景观的主要参考资料。

1畅观楼植物景观变迁

畅观楼建于继园旧址,光绪34年(1908年)初建成,为清末皇室郊外行宫,供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休憩使用,位于北京动物园西部,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畅观楼建筑为欧式风格,共3层,楼墙体为土红色。当年站在楼上,向西可远眺西山,向东能俯瞰京城,“畅观”二字可谓名副其实。畅观楼三面环水,楼南数10m处有1座白石小桥,桥南东有一铜狮、西有一麒麟。对照贾瑁先生基于大量史料考证绘制的《继园平面示意图》以及1908年《顺天时报》中关于畅观楼的描述,可知当年畅观楼的原始风貌至今保留较多,唯水体有所缩减。畅观楼处于继园旧址,植物景观与继园有较大的延承关系。清李慈铭所著《越缦堂日记》曾记载了可园(继园前身)的一些景致,如“小坐东廊阑上看水杨柳”、“湖外云树直接西山,亭外松槐崇密不见日景”、“碧槛朱栏,沿植花柳,种藕最为佳处”、“昔闻可园之胜,以藤花、松石为最”等。土坡遍植松槐,廊架、墙垣种植藤本花木,是北方皇家与私家园林的常见做法。至畅观楼建成,杨柳仍然是主要植物景观。曾有诗描述站在畅观楼上看到的景象:“忆昔畅观到此楼,都城雄峻壮胸眸。千家杨柳成浓荫,四野桑麻喜倍收。碧水澄清天在眼,红云灿烂日当头。凭栏多少流连客,恣赏忘怀月半钩”。

畅观楼依水而建,水边沿植杨柳花木,符合我国传统园林“桃红柳绿”景观风格。畅观楼虽是西洋建筑,但植物配植却是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可以说是中西合璧造园手法的典范。民国时期,农事试验场几易其名,作为农林研究之场所的功能未变,只是社会动荡,日渐衰微。2000年左右,北京动物园在修《北京动物园志》过程中,曾查阅到1933年6月~1934年10月《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工作报告》中“整理畅观楼前草坛及改建榆叶梅三角地”以及移植各种林木于西境土山以建立“被子植物林园”的记载。据《北京动物园园志》记载,1946年北平政府整理土山和荷花池,并在畅观楼前设置花坛。可知民国时期对植物景观并未进行大的改造,主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与增补。现在的畅观楼,植物配植与原始风貌基本一致,西面和北面土坡上种植着许多松树和槐树,还有榆树、朴树、构树等,保留了自然的山林景观;山石旁种植迎春、棣棠等;水体岸边种植垂柳,按照传统园林做法配以碧桃、美人梅等花灌木;湖边种植千屈菜、香蒲、泽兰等;湖内种植荷花。另外,在铜狮、麒麟台基南侧,左右对称布置了2块自然式花境,与畅观楼这座西洋建筑更加相得益彰。100多年过去了,红色的畅观楼静谧的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依然优雅华丽。

2鬯春堂植物景观变迁

鬯春堂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畅观楼之南,也属继园旧址(现旁边所立“乐善园遗存”碑文不准确)。贾B先生在《北京西郊继园》一文中考证,鬯春堂为清光绪筹办农事试验场时重建,且规制样式与继园此址原有建筑基本一致。鬯春堂为三卷围廊建筑,清时为慈禧太后随行高级官员休憩之所。相关史料对鬯春堂评价颇高,“堂皇瑰丽”,“实全园归龙结穴之主建筑物也”。1996年,受附近施工单位火灾波及,曾有损毁,后按原样进行修复。石头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被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私家园林如此,皇家园林更甚,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置石的经典范例俯拾皆是。建造之初的鬯春堂,便是以山石景观取胜。当时的《顺天时报》曾描述鬯春堂山石景观的秀美:“四周高台阶环抱假山石,很有几块奇石,如同山峰似的,又有几块玲珑石,七穿八洞,景致很为好看。园中假山石虽多,此处却最为优胜”。

鬯春堂庭院面积不大,又以山石景观为主,按照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植物与山石相得益彰。“至鬯春堂,门前曲径通幽,石山假设。人其中,豁然开朗,四周藤萝蔓延于曲栏回槛之间。阶下花木虽渐就凋零,而翠竹苍松,夹玻窗相掩映,固幽闲若隐士居,兼之菊蕊香浮,清入腑肺,堂中榻几,均修沽可爱,俯仰徘徊乐何如之”。这是1917年,镜虚在《重游万牲园》一文中描绘的鬯春堂。此时的景物景观与建造初期基本一致,所植植物有藤本花木、竹子、松树、等。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历来为文人雅士布置庭院所爱。鬯春堂植物配植以竹子、松树和,符合在此休憩的文人仕官之审美,也体现了其较高的文化情趣。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农事试验场作为农事、园艺试验研究的功用未变,鬯春堂的植物种类也进行了丰富,甚至还将生长于南方的芭蕉引种于此,“环植芭蕉及槐柳桃杏之属”,“环植柳槐桃杏之属”。

民国时期鬯春堂曾作为天然博物院理事会办公地,后又用做高级宴请之所,可知植物景观当时也经过精心设计。现在的鬯春堂景点,建筑保持原貌,周围山石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青石、湖石垒建,围合成一个小院落,以恢复其“曲径通幽”之意境。庭院外南植有玉兰,东植有柳槐,北植有连翘等花灌木,西为动物园疏林草坪。庭院内山石旁种植紫藤、竹子,沿山石种植各色地被花卉,堂后1株老榆树。见证了历史沧桑的鬯春堂,现在坐落在公园绿地的一隅,低调、古朴而典雅。

据《北京动物园园志》记载,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时曾在此亲植桧柏3株。宋教仁不幸遇难后,在鬯春堂之北、畅观楼之南建“宋教仁纪念塔”(已于20世纪60年代损毁),并在其周围密植柏树。现在纪念塔只余基座,和周围的柏树一起,告诉人们这里曾经与一名革命先驱紧紧相连。

3正门古建植物景观变迁

北京动物园正门古建筑由正门、北楼、东配楼、西配楼组成,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农事试验场初期,在东西配楼之间的广场上阵列式种植松树。楼后种植榆树、槐树等落叶灌木。时至今日,正门古建筑周围部分古榆树、古国槐生长正常。目前,在东、西配楼之间的广场有一固定矩形花坛,花坛四角各有1株油松,花坛内定期栽植不同主题的花卉组合。广场的其它区域对称种植栾树,在西配楼之西的广场阵列式种植悬铃木,北楼后是熊猫馆,熊猫馆接近北楼的绿地内种植树形高大的马褂木、银杏、国槐等乔木,同时种植大量早园竹、箬竹等竹类植物。植物实现了古建筑与动物场馆在视觉上的隔离,同时衬托出了古建筑的韵味。

4豳风堂与牡丹亭植物景观变迁

豳风堂于1907年底~1908年初建成,有5间房屋,历来作为茶座之用,位于北京动物园中部,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老照片中的豳风堂,堂前种植5~6株落叶乔木,东南方向距建筑约50m处土坡上种植侧柏。《闲话西郊》记述:“豳风堂建筑宏敞,藻绘鲜华。东偏有假山,累石而成山洞;西为纡曲之长廊,俯瞰荷塘。堂前有文冠树数株,为本场珍奇之品。左前有磊桥,累积青石,错综成为桥础,上架天然形成青石板,不加斧凿,于自然之中,尤其巧思。堂西有牡丹多种,有亭名牡丹亭,与曲廊相通。其后面土山上,林木茂密,风景幽雅”。文中提到的牡丹亭,于1908年初建成,一些老照片清晰反映出当时的原貌,在豳风堂的西侧,由南北2个半圆廊组成,其中南廊中间是一间玻璃方亭,北廊中间是一间海棠式玻璃厅。《本国新游记》记载:“牡丹亭四面皆廊。院中遍植牡丹,故名”。

豳风堂东侧的假山现已不见,堂前的文冠树也已不存,按照中国传统的庭院植物配植手法,在堂前左右两侧对植2株海棠树,在左前方绿地种植牡丹、芍药,东南部土坡上遗存6株古侧柏。豳风堂西侧的牡丹亭玻璃拆除,其余保持原貌,圆廊内种植各类品种牡丹,保留牡丹亭植物景观原貌。牡丹亭西部及北部被荷塘环绕。荷塘北面的山坡以及依山而建的瀑布在园林建造中也保留了基本原貌。山上植有松柏、槐树、栾树等乔木以及迎春、丁香等花灌木,依然保留着自然的山林景观。

5荟芳轩植物景观变迁

荟芳轩与畅观楼、鬯春堂为同时期建筑,同是设立农事试验场时所建。从旧时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荟芳轩最初的建筑形式为中式一排九开间,外有栏杆,门窗都为圆式。建国后,荟芳轩经修葺后作为会议用房使用,一直沿用至今。现荟芳轩以原有建筑结构为基础,外廊封闭并安装玻璃门窗。

《北京动物园志》记载,1946年上交北平市政府的报告中记述:“芍药花圃原在荟芳轩前栽植颇多,且有草皮”。荟芳轩前绿地作为园内较为重要的景区,经历过数次改造。历次的植物景观营造,均以自然式种植为主,使用过高大的常绿乔木(如雪松)、观花的小乔木与灌木以及宿根花卉等。现在的荟芳轩门前是一片平整的草坪,在草坪上群植海棠,还有油松、金银木等,植物种植方式自然。荟芳轩后即是水禽湖,岸边种植卫矛。荟芳轩闹中取静,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又相对独立。

6松风萝月轩植物景观变迁

松风萝月轩是1座长方形敞亭,可休息乘凉,又可作为游船码头,位于动物园东部。《农事试验场全景》中的松风萝月轩,其东、面各有藤萝架,周围有松树、灌木。《北京动物园史画》记载,1929年7月,农事试验场改组为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对松风萝月轩等建筑进行修缮。当时的老照片显示,其南面搭建有藤萝架,藤本植物攀援其上,东西两侧种植整齐的绿篱。现在的松风萝月轩,南面藤萝架种植紫藤,迎春、连翘、紫薇、小叶女贞等花灌木散植周围。

上一篇:绘本叩开科学阅读之门 下一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