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推动民间音乐传承的有力举措

时间:2022-06-07 09:13:38

一个推动民间音乐传承的有力举措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艺术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审美需求也越来越丰富,而审美趣味亦趋向多元化。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了我们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随着全球文化交融的新趋势,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复兴与发展将面临难得的机遇。

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必将影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既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在当今的网络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展示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新的平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挤身于世界优秀民族文化之林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又面临严峻挑战,只有我们积极地进行艺术教育改革,树立全新的理念,始终立足于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立足与本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才能适应全球文化交融的新趋势,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新格局。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在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它们是人类文明和艺术形式的起源,特别在中国的古代提倡“礼乐治国”,对乐教的提倡。就如同现在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样重要。音乐,被称为“艺术之母”,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她诞生于人类的出现,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发展、成熟,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她不仅以富有魅力的听觉艺术形象.使人赏心悦耳。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风尚的日益完善,更以审美为中介,以强劲的生命力、感染力,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受到人们的喜爱。《毛诗序》里是这样表述音乐的作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调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对诗的艺术感染力及其社会作用有十分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有着十分丰富的音乐文化传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几经沉浮、几度枯荣,甚至流失散落、精芜杂陈。但是,主流仍像一股川流不息的活水,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大河中。因而,继承和发展我们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即便在我省境内,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与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不相同的,具体体现在曲目上、音乐上(包括民歌与器乐)、表演手法上以及演出习俗等方面,从而具有了艺术史的价值。不仅如此,各地特有的方言、民风民俗以及这个地区长期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规范等等,也会沉积在这些区域性的地方艺术中,因此它又同时拥有文化史的价值。

事实上,我省民族民间音乐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正在急速地离开我们而去,这种包含了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由于历来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延续.形成文字符号的东西也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没有传承和研究,那么,我们曾经有过的这一部分珍贵而独特的艺术文化资源就会丧失。而艺术文化资源的丧失,比起典籍与文物的丧失更无可挽回。尤其是在表演层面上,很难复原。纵然某些曲目的剧本有可能保留下来,或者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手段保存下它们的一些痕迹,但是民间表演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却是剧本所无法留存,也是录音和录像所无法替代的,因为它们只能存在于表演艺术家的身上。除了代代相传之外,表演艺术没有第二种方法可以流传下去。譬如我省吕梁地区曾经十分流行的“伞头秧歌”,无论是从题材、形式还是从表演手段上看,均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可令人担心的是,如果今天的音乐人都不愿为之献身,那么其消亡的命运就不可避免。

我们一直都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文化并不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文化需要有所负载,这种负载也不仅仅是我们所保存的那些古籍文献,文化在根本的意义上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深刻反映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等的传统艺术,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一点也不能低估,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可能比那些古籍文献更加重要。所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艺术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山西省蕴涵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宝藏,素有“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民舞的故乡”、“文物的宝库”之称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艺术人文资源,为山西艺术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兴晋富民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山西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这亟需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去开掘、整理、创新和发扬,这为我省艺术高等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为了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传统文化,在高校有必要开设由民间艺术家担任教授的“民歌演唱、民族器乐演奏大师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保护民间艺术的传承,有利于高校师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全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保障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更有利于巩固我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

具体做法是:

招聘来自乡村、城镇具有十年以上演出经验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人才,招聘那些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艺术家以及世袭民间艺术的家庭成员为大师班教授。

招收来自于大、中专学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有关社会办学单位的,具有民族音乐功底的教师,以及专业表演院团、业余文艺团体、部队文工团、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文化旅游娱乐场所的文艺骨干为学员。同时在高校音乐院系各年级开设“本土民间艺术”课。

进行分批、分年级,长短期结合办学。资金来源于国内外一切有志于发扬民族民间音乐的个人、团体、企业以及国家各部门投资。

范围:要求以山西晋中学院、晋商音乐文化为起点,辐射到全国各高校。

我个人已经同晋中广播电台文艺频道合作,开始在全市寻找民间艺术家。首先以晋中地方民歌(先听左权民歌开始)赏析开始,进行互动发现人才。在运作过程中把已发现的民间艺术家,请到演播室进行演唱、演奏录音保留。在一段时间达到若干人数后,由市电台牵头联合各电视台举办实地民歌演唱、器乐演奏会,进行表彰、鼓励,培训、提高。将曲谱、民间艺术家名单编印成册,将音像资料进行制作流传后人。

总之,没有民族性也就没有世界性,高校音乐教育应建立在传承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基础之上,振兴国民音乐教育。只有认识到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的独特价值和地位,才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立足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才能真正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上一篇:蔡依林亚洲惊艳登场 下一篇:10大最受关注MP4播放器产品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