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时间:2022-06-07 07:21:28

浅析大学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摘 要]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现阶段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过于随意,也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体制,亟须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志愿服务本身的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正好切合高等教育的根本。第一,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有助于宣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 新载体;第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引导学生提前面向社 会,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近年来,高校已经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高校必须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一、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稳定性较差,针对志愿者的注册制度和针对志愿活动的认证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现阶段,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精神和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且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也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培训机制,这就导致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不够深刻,缺乏专业性和技能性,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志愿服务的质量不是很高。

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现阶段,一方面,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同感不高。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高校还没有为志愿者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分不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1.合理的选拔制度。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一套 严格的选拔制度。志愿者在选拔过程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学生自荐与老师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在报名的 同时,附带一份自我评估报告,帮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阶段为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对报名的学生进行全面的普查,普查合格的同学可以进入 下一阶段。第三阶段进行面试,由校、院领导和教师组成专业的面试队伍,考核志愿者的综合素质,选拔出合格的志愿者。

2.专业的培训制度。志愿者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宣传者、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信息反馈的“侦查员”,因此,应当为志愿者制定良好的培训机制,让其初步掌握心 理学知识及助人自助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履行志愿者的职责。针对志愿者的培训,采取课程培训、能力拓展、社会实践“三步走”的方式,形成“三步”联 动模式,逐渐建立起良性的动态循环培育机制。

课程培训。以学课程学习为主体。由专业学教师通过大学生学、健康学、发展心 理学、人际交往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学、护理学等课程的教授,使志愿者掌握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调节能力, 避免志愿者在协助当事人进行康复的同时,自己产生替代性创伤。

能力拓展。抓好“三个切入点”,拓展志愿者的能力。第一个切入 点,即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咨询师培训,并考取咨询师等级证书,与课程的学习形成优势互补;第二个切入点,即对志愿者进行团体性拓展训 练,通过团体训练增强志愿者的使命感,强化能力;第三个切入点,即在校园内实践性地开展疏导的培训,模拟工作状态,对志愿者进行“一对一”辅 导。通过以上“三个切入点”的培训,能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咨询服务能力。

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进社区、孤儿院与参观医院等活动项目,锻炼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咨询的专业能力,最终服务于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

3.规范的管理制度。任何一项工作成功的基础都在于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于志愿者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更有利于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

①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在志愿者管理体系中,主要完成三项工作:(1)建立志愿者档案,加强对志愿者的流动管理及分学院、分年级的梯队管理。(2)建立《志愿者管 理制度》,监督志愿者的活动情况,并对其日常言行举止起到约束作用。(3)创建《志愿者服务指南》与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明确服务的方向 与内容,并对每次服务进行细致的记录整理,为更好地总结工作方法提供素材。

②确立完善奖励机制。任何组织的有效运作都离 不开对组织成员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志愿者队伍更是如此,对于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奖励,对服务工作不负责的志愿者,注销其志愿者档案,并取消其志愿服务的资格。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志愿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工作者认真研究、细心探索,不断从培养选拔机制、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培养质量、增加培养数量,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教育作用,促进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研究》项目论文;项目编号:14C15

参考文献:

[1]王瑞霞,张继玉. 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

的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42.

[2]丛峰,薛冰.关于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

长效机制的思考.科教导刊旬刊,2014(3).

上一篇:浅析彰武县困难立地造林技术 下一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具体措施